我接觸的跑團、跑者都非常多,處于什麼層次水平的都有,高手、超高手有,菜鳥、菜菜鳥也有。
和不同的跑團一起跑,有時5分配速是放松跑,有時6分配速就已經是飚速度了,皆因大家所處的跑步能力範圍不同。
正因如此,不同能力跑者經曆的困難點,我也都有體會,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些關于初跑者升級為全馬跑者的事兒,訓練多久可以安全地上全馬?
馬拉松熱的一個典型标志就是賽事多,報名的人多,還要抽簽。有不少新人在幾個月的時間裡,突飛猛進,有的甚至突擊幾個月就報全程馬拉松,這其實是風險挺高的。
跑步和種糧食一樣,有一定的成長規律,耐力成長、力量成長,柔韌性成長,結實程度成長都有不同的時間範圍,急不得。
從零基礎到走向全馬賽場,要多長時間?
我的結論是,最好經過一年的訓練,或者也可以做個簡單點兒的量化,有800公裡以上的累積跑量。
下面說說我的算法思路:
1、零基礎跑者,在單次跑5公裡之前,基本上很難說對馬拉松的能力有啥貢獻。我們提到的訓練應該是5公裡以上。從0到5公裡大概需要穩妥點兒的2個月。
2、5公裡起步,一周訓練3次,周跑量大概15公裡。每周增加10%的跑量,經過6周達到周跑量25公裡(15、16.5、18、20、22、25),經過2個月練習,單次可以跑10公裡。
3、再經過2個月,大概能到月跑量穩定在100公裡左右。單次長距離能到20公裡,有了半馬的水平。
4、從半馬水平,再經過3個月,重點突破單次LSD的距離,也就有了全馬的能力。
5、0~5公裡,2個月;5公裡到10公裡,2個月;10公裡到21公裡,2個月;21公裡到全馬,3個月。總共9個月。這是建立在出勤比較高的情況下,9個月大概可以累積800公裡的跑量。抛開一些天氣原因,工作生活安排的原因,這個過程多半會延長到一年左右。
你可以橫向了解一下跑步的朋友,跑過800公裡的裡程,月跑量達到100公裡以上的,是不是都已經能跑全馬了?
長跑是一個很好的體檢——身體哪個地方最薄弱,哪個地方就最先勞累。反過來看,跑步就是一個不斷強化自己短闆的全身性大改裝。
我自己的例子:剛開始跑步,容易腰酸背痛(腰腹等核心力量不足),再後來胳膊先累(上肢力量不足),再後來呼吸跟不上(心肺功率不足),再後來腿酸擡不動(腿部力量不足),其後就是很大一段時間的高峰期,身體各個部位都很均衡。
差不多一年的時候,膝蓋受傷了,腳踝受傷了,我自身的瓶頸已經由肌肉和供氧系統轉移到了骨骼、關節等,此時我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結實程度不足。
前面所說的1年左右、800公裡跑全馬,最核心的需要強化的部件就是“骨骼的強度”。
評價一位跑者的結實程度,主要就是來自骨骼的強度和深層小肌群的鍛煉。練習長跑在一年之内的,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都容易強化,但是骨骼強度多多少都是不足的。我們平時骨骼習慣承受的強度是走路,走和跑的最大區别在沖擊力上。
走路,一條腿在地面,單腿支撐整個身體重量;跑步雙腳騰空,再加上落地時候的沖擊,單腿承受的力是走路時候的2.5-3倍,如果采用大步幅跑法,則沖擊力更大。
未經訓練的人,骨骼所習慣的力度隻有走,忽然間跑起來,骨骼、關節就成了最薄弱的環節。深層次的小肌肉群我們平時很少用到,但是跑步時候,它們就變得重要起來。
肌肉的成長相對較快,個把月就能有質的飛躍,但是骨骼,需要的時間就比較長了。
一般來說,循序漸進的運動,整個骨骼系統要用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百煉成鋼”。
骨骼的進步和肌肉類似,也需要訓練(沖擊或抗阻訓練)——輕微損傷(骨骼上的小裂縫)——營養修複——加固提高的循環過程,這個需要時間。
我的跑步從快速進步到受傷,都經曆過。後來,當我第一次跑完100公裡越野之後,曾經的“膏藥控”就再也沒有受傷過。我相信現在我的骨密度應該是比較有強度的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經常受傷)
于是回到最初的問題,現在跑步非常熱,好多初學者都迅速加量,其實肌肉還好辦,跟得上你的勤奮節奏,但是骨骼的提升強化,也就是你自身硬件的結實程度還是要靠時間積累的。
有數據表明,初學者跑步第一年内,受傷的人會達到70~85%,這是一個信号——現代生活已經把我們改造的非常弱了,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穩妥地進步。
特别是老年人,自身修複新陳代比年輕人慢,所以一定要循序漸進。從走路開始,慢慢上量。
10%原則是安全的,也就是本周的訓練量總和不應該超過上周的10%。比如上周一共跑了20公裡,這周一共跑22公裡就好了,下周大約25公裡。循序漸進永遠是進步最好的保障。
為了增加骨密度,抗阻訓練也必不可少,通俗講就是多做力量訓練,對骨骼橫向施加的壓力,也能使得骨骼更強大。
當然,所有的原則都是因人而異,它表述的隻是一個社會平均水平。有的人生活方式過得比較硬核,本身身體素質就好,肌肉強、骨頭硬,那麼幾個月就升級為全馬也不是問題。
而有的人平時就像溫室裡的花朵,除了專門跑步訓練也很少有其他骨骼肌參與的運動,甚至一周跑一次都很難維持,這樣的話,哪怕2年,也未必能達到全馬跑者需要的“結實程度”,我們也管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跑者叫做“泛跑者”。
長跑本身是一個要淡定、耐得住寂寞、與時間成為夥伴的運動。總想着短期利益,迅速見效在長跑,在實踐中都會被慢慢消磨殆盡。
最後你會喜歡那些需要耗費時間、需要堅持的遲來的滿足感。不僅有能力增強,還有被時間打造出來的鋼筋鐵骨,以及一個非常靠譜的不投機取巧的心态。用現在流行的話說,這就是“長期主義”辦實事兒的态度。
“跑者的結實程度”沒有速效,與時間成為夥伴,與自律成為夥伴,懂得不過量也是需要勇氣的。
希望每位跑者都能成為“結實的真跑者”。
作者:王樂。資深跑者,首都媒體跑團成員,多家雜志專欄作者及賽事顧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