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周菊 劉曉林 雷達是怎麼生産的?在位于亦莊大族企業灣的一座普通寫字樓内,可以找到答案。前來參觀的人可以看到,在百平米見方的無塵化組裝車間内,幾位身穿藍色防塵服的工作人員站在各自的工作台前,對一塊還沒有手掌大的黑色塊狀電路闆進行着流水線操作。
這個黑色盒子就是當下需求量不斷增大的車載毫米波雷達,被稱為智能汽車的“眼睛”。它能夠探測汽車前方及四個角的障礙物并給駕駛行為作出決策參考。目前,毫米波雷達已經是L2級别及以上自動駕駛車型的标配。
雖然車載雷達的個頭并不大,但是由于涉及到芯片等高精尖科技,國内能做出該産品的企業卻并不多。行易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行易道)是其中一家。而上述場景,就來自于行易道的亦莊工廠。在這個工廠内,需要進行的工序包括蓋闆上料、PCBA闆上料、PCBA闆與蓋闆組裝、貼導熱片等。而在組裝完成後,還需要進行氣密性測試、暗箱測試等。所有測試完成後,産品才被打上标簽準備出貨。
行易道成立于2014年,産品主要是車載毫米波雷達,目前已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資質認定。趙捷博士是行易道的創始人,她曾在中科院電子所學習工作11年,2010年從中科院離開後,2014年創立行易道并擔任CEO&CTO,是典型的科創人創業。
對于趙捷來說,從科研領域轉戰商業領域是個極具挑戰的轉變,而且其進入的又是競争已經日趨激烈的智能設備領域。
行易道的毫米波雷達主要應用在智能汽車上。目前,智能電動車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風口,作為汽車自動駕駛功能的核心,包括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在内的傳感器也成為汽車産業鍊上的新熱點。過去幾年中,傳統零部件巨頭和新創企業一起,将這一領域的競争激烈程度不斷提升。
在經曆了7年的打拼後,如今行易道已經開始走向正軌。這個“正軌”的獲得很不容易,而且恰恰源自行易道的“另辟蹊徑”:在國内品牌壁壘難以攻破的現實困難下,行易道選擇以海外市場作為起點,成為了第一家出口國外的國内毫米波雷達公司。
踏出第一步的坎坷并不為人所知。趙捷坦言,在這7年間,公司遇到了不少挑戰,個人也得到了經驗教訓。但回頭看,“學費”交得很值。
從科研到商業
在創立行易道之前,趙捷是中國科學院電子所的一名科研人員,主要研究無人機雷達系統,一幹就是十多年。2010年,踏過35歲“門檻”的趙捷決定換個環境,她從中科院離開,并萌生了創業的念頭。
“體制裡面其實人才也非常多,但我當時遇到了一些瓶頸,我當時做的相關研究是一個非常花錢的領域,如果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做,需要特别大的物質跟資金保障,但在機構裡,這是比較難協調的。我就後來想,可能換一個領域會好一些。”對于離開體制内的原因,趙捷回憶道。
離開穩定的體制内崗位從頭創業,趙捷說她沒有過猶豫,而她的親人和朋友對此也并不驚訝。“我從小就一向很有主意的,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決定,所以其他人也知道,一旦我宣布某個事情,那就說明我已經想好了。”
清晰的頭腦和果決的判斷,這一性格特征和能力,也體現在趙捷對科技創業方向的選擇上。創業之初,究竟做哪個領域趙捷确實有些拿不準。這時候,趙捷的老師兼老友給了她一個可能的方向,“他說,你可以考慮一下汽車雷達,未來每個車上都要用,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應該會比較有前景。”
雷達也是趙捷熟悉的領域,她迅速查閱大量論文,發現國際上許多大公司和團隊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而她本身也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沒有太多猶豫,車載毫米波雷達成了趙捷的創業方向。
有了想法,資金從哪裡來?據趙捷介紹,行易道的“第一桶金”即原始資産來自盤古創投,這是一家民營資本,對于盤古創投為什麼選中行易道,趙捷認為:“投資機構有自己視角,我猜他們是看中了我在技術上的經驗和積累,并且我願意把自己的職業生涯放到這個事情上,就是說我是認真的,而且我做事比較務實。”
雖然有了技術和啟動資金,但這個市場并不好進。車載毫米波雷達行業基本被國外廠商所壟斷,份額主要集中在全球比較知名的四大Tier1手中,即Autoliv、Bosch、Continental和Delphi,被簡稱為“ABCD”。
趙捷透露,在國内汽車市場,包括“ABCD”在内的國外雷達公司基本100%壟斷了前向雷達的市場,而角雷達國内供應商的滲透率也隻有10%左右。在這種已經固化多年,看起來“鐵闆一塊”的供應格局中,行易道作為一家全新的中小企業如何取得一席之地?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曲線救國
為打進國内汽車企業的供應鍊,行易道碰了很多壁,因為幾乎沒有國内企業願意采用一家初創企業的産品。
“在國内,我們的難點在于大家(車企)都不願意做“小白鼠”,冒險用小企業的産品,這是很大的一個阻力,那些年基本上遇到的是一個銅牆鐵壁(供應鍊)。國内車企不會輕易改變原來的采購策略給國産産品機會,因為這需要冒很大的風險,而如果購買大企業的産品,又快又安全,他(采購方)也不用擔責任。所以他們會比較排斥這種初創公司的的産品。”趙捷解釋道。
在這樣的情況下,行易道選擇了一條别人都沒有走過的路,那就是進軍海外市場,通過出口積累口碑後,再攻國内市場。當然這也同樣是一條很困難的路,但趙捷彼時所想的是:“出口到國外很難,進軍到國内也很難,既然都難,我就做一件。而如果我們去到國外的話,可能會對國内帶來正向影響,客戶會覺得你已經出口了,你被認可了。”
趙捷開始研究各國的汽車企業發展情況以及毫米波雷達行業的進展,發現韓國雖然是汽車大國,但其雷達方面的進展卻并不是特别的順利。基于此,趙捷判斷相對于将雷達出口到美國、德國等工業強國,韓國市場是更有機會的。
讓人欣慰的是,經過兩年多嘗試,進軍海外這條路已經被行易道走通。從2021年10月開始,行易道科技攜手韓國ERAE,正式為韓國某整車企業提供ADAS系統量産産品。産品将搭載在兩款車型上,未來5年内計劃裝車量40萬台,按一輛車三個雷達計算,總計訂單有100多萬顆雷達,總金額近5億元。這是國内毫米波雷達企業首次實現乘用車前向雷達量産供貨。
據趙捷回憶,行易道進入韓國市場也并非一馬平川,期間也有許多的競标對手。但韓國車企本身對雷達比較了解,有自己的采購标準,因此,他們更為看重産品本身的性能,也願意給行易道這種初創公司機會。最終,行易道憑借較高的性價比及服務水平,獲得這筆訂單。
“價格是一方面因素,另外大的雷達公司他們可能有很多大客戶,它對車企的服務響應等各方面可能有欠缺,而這正是我們的優勢。”趙捷表示。
過去幾年中,為達成韓方的産品設計要求,行易道團隊頻繁往返中韓之間進行溝通,方案幾經修改和升級。在趙捷看來,這個項目不僅讓行易道成功進入汽車供應鍊條,更讓其産品設計的競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對毫米波雷達而言,國際國内長久的軍事領域應用已讓其硬件十分成熟,因此,其在智能汽車領域的競争主要是軟件層面的功能設計開發。
來自韓國的合作保證了行易道在接下來幾年中的平穩發展,讓行易道開始出現在國内車企的供應商備選名單中。
“現在國内商用車已經有一些訂單了,并且我們也已經出貨了。乘用車方面,從2021年開始,我們定點(供貨)狀态的就談了不少,2022年應該會有不少會變成真正的客戶,然後在2022年年底或者是2023年開始出貨。”趙捷說,出口韓國的成功,為行易道貼上了質量技術已達到國際化标準的标簽,這直接為其打開了國内市場。7年過去,趙捷的“曲線救國”策略終于獲得初步成效。
誤判帶來的考驗
在這7年的創業過程中,趙捷坦承也經曆過至暗時刻。其中最嚴峻的一次挑戰發生在2019年-2020年,而起因則是其對公司商業化進程的判斷失誤。
“那個時候,我對未來的商業化進程和量級的預測非常樂觀,然後無論是人、還是物料,我們都做了提前的準備。但是市場交易開始後,遠不如預期的量,我們一下子就被動了。因為你的資金已經投出去了,一大堆人也已經在公司裡了。這是因為那個時候盲目樂觀,這個事情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教訓。”趙捷說,後來公司再去做調整,也是非常痛苦的過程。
而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在公司本來表現就不及預期的情況下,又趕上了疫情的爆發,這讓剛剛要獲得海外訂單的行易道更加被動。
“我們現在(韓國車企)的訂單它應該是在2020年初就定點的,結果沒想到出現了疫情,本來預期訂單2021年一季度确認,結果到了将近三季度才确認,整整延後了半年。”這樣的狀況讓公司陷入了一段較長時間的困難期。
進入2021年,公司現有訂單加上新的融資到賬,行易道經過艱難調整後開始恢複正常運營,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但這此挫折,卻讓趙捷持續進行着反思,并迅速調整公司的經營策略。
趙捷表示,現在她對于商業已經有自己明确的認知,為避免讓公司再入險境,會儲備很多客戶和項目,最終資源匹配也都和這些客戶及項目的成熟度有關。“現在不會在還沒有确定的情況下,将全部時間、資源、人力全砸進去,而是會多做儲備。”趙捷表示,現在公司内部體系和決策流程都變得比過去更加嚴謹,并且更具機動性。
“創業過程最困難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給你三倍的資金讓你做這一件事情,而是就一套方案,就這麼多人,還就得把這個事兒萬無一失地做完。所以一旦你判斷出現誤判,團隊都已經做足準備,但最終預期訂單卻沒有發生,那個過程非常痛苦!這也算是我自己的交的一個學費。”對于那次印象深刻的決策失誤,趙捷不斷總結,不允許自己再犯第二次。
盈利前夜
盡管公司已經度過最艱難的時期,并且有了海外的穩定訂單,但趙捷清醒地認識到,公司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和大企業的體量肯定還是沒法比,但我們希望政策導向對初創公司會多一些支持和鼓勵,能夠讓我們的産品用起來,因為隻有用起來,産品才能不斷叠代改善,越來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自動駕駛向着更高階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相對于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的熱度似乎更高,因為後者被認為在探測距離和準确度上更更高,更能滿足高階自動駕駛的需求。2021年,國内已有多家車企在新推出的智能電動車上展開激光雷達搭載個數的競争。而激光雷達也成為資本追逐的領域。
但趙捷表示,行易道會在技術上聚焦毫米波雷達。這建立在她在這一領域浸淫多年的判斷:激光雷達是一個獨立的領域,國内已經有近200家企業,但競争激烈的同時,産品成熟度和全面産業化的時間點卻還不清楚。
而毫米波雷達産品已經非常成熟,且穩定性高,感知能力不受天氣及光線影響。“毫米波雷達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它跟激光雷達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并存的。”趙捷指出,對于智能汽車的傳感器選擇,現在越來越被接受的觀點是傳感器組合模式,即多種傳感器搭配使用。基于此,毫米波雷達的市場需求會很持久,而毫米波雷達的性能也将會不斷進化。
有數據顯示,全球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到2025年将增長至91億美元。而根據中金公司研判,屆時中國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将達到11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約達19%。
對創業公司來說,資金永遠是生存第一要務。趙捷表示,目前行易道C 輪融資已完成,C輪和C 輪融資累計達2億元左右。同時,新的股東開始陸續進入,這不僅為行易道帶來資金,還在業務方面有所幫助。
健鼎(無錫)電子有限公司是行易道20201年的新增股東,其在無錫建立的産線将為行易道提供更多産能。
據趙捷預測,行易道将在今年實現盈虧平衡。公司當前的平穩運行也讓趙捷可以松口氣,“去年秋天以來到現在,是我創業7年來感覺相對輕松的時候,不像以前那樣一直不分白天黑夜了。現在公司内部流程化、體系化初具雛形,不再是什麼事都要找我,而是解決不了的才放到我這裡。”趙捷說。
但對于公司的持續發展,趙捷特别關注人才的穩定性。在她看來,人才是行易道也是衆多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因素。 因為目前自動駕駛行業火熱,加之一些年輕人較為浮躁,導緻行業人才的流動非常大,而毫米波雷達“需要技術人員沉下心來幾年去跟一個項目”,這造成人才有時出現不匹配。1
目前,行易道員工共計90多人,但招聘仍在持續進行。“人還是不夠,非常緊張,因為我們一個大項目涉及到的人非常多,都是30多個人一起上。”趙捷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