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伯利亞的紅嘴鷗
連續30多年
與昆明甜蜜約會不間斷
尋甸橫河梁子
成為黑頸鶴東部種群
地球最南端的越冬栖息地
滇池濕地首次發現
世界極度瀕危珍稀鳥類
青頭潛鴨“造訪”
一度瀕臨絕迹的
“植物活化石”攀枝花蘇鐵
“滇池古董”金線鲃
雲南特有枳屬富民枳等物種
得以“回歸”……
天然厚禮,欣然護之。它們是環境向好的信使、自然界裡的瑰寶、生态鍊條中的珍稀成員,它們與人和諧共生的幀幀畫面,均是昆明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生态安全大局,持續開展生态保護修複,全力守好生物多樣性寶庫的最直接反映。
截至目前,昆明市共有9個植被類型、20個植被亞型、56個群系、118個群叢,共有脊椎動物500餘種、野生植物1200餘種、花卉460餘種,天然藥物資源品種數量全國第一,局部地區生物多樣性高度豐富。
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
保護合力日益增強
天剛蒙蒙亮,在通往郊野公園的山路上,一支“銀發”隊伍已經忙活開了。他們戴着手套,拿着鐮刀等工具,一邊在草叢裡翻撿、細緻查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一邊把滞留其中的垃圾收拾進手上的袋子裡,他們就是黑林鋪社區護林防火宣傳志願者。
這支志願團隊每天要在熟悉的山路上巡山近5公裡,9年來累計巡山2700多天,行程27萬餘公裡。他們與林中鳥兒、山間溪流為伴,用點滴之力守護綠水青山。
昆明市西山區開展保護滇池志願活動
“天氣常如二三月
花枝不斷四時春。”
面對大自然的深情厚愛和慷慨饋贈
昆明市不斷加強政策引導
着力加大科技助攻
持續開展
生物多樣性監督執法等各項舉措
從2017年開始,昆明市就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并聯合駐昆植物、動物、生态、林學等專業人員,成立了昆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委員會,為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工作提供專業支撐。同時,在6個自然保護區成立了保護機構,編制了保護區規劃。開展自然保護區勘界立标和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已完成《昆明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
此外,在國家及雲南省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制定出台了《昆明市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為保護工作落細落實提供制度保障。以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為契機,推進金沙江流域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向縱深化延伸,開展長江“十年禁漁”,強化部門協作、流域聯動、交叉檢查等聯合執法,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織密河湖保護、物種栖息防護網。
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進機關、進課堂、進社區,融入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形式多樣的主題攝影展,讓大家直觀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一粒粒實體種子,承載着來自春城的邀約,把生物多樣性理念播撒進更多人的心房……越來越多的人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生态環保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綠色共建實踐之中,彙聚成一股股“清泉細流”。
在雲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鶴管局每年都為黑頸鶴準備魚苗、玉米、土豆、荞子、燕麥、蘿蔔等各種食物,附近村民也會在黑頸鶴越冬季節主動退出牧場,讓黑頸鶴可以自在栖息。
昆明市官渡區舉行“喜迎COP15 我是滇池濕地守護人”活動
“我是‘滇池濕地守護人’,我将自覺做滇池濕地保護的倡導者、推動者、守護者,主動為滇池濕地保護建言獻策,積極參加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堅決勸阻、制止或舉報危害滇池濕地行為,力促人與自然和共生,共護美麗生态濕地。”在星海半島濕地,一名“官渡先鋒”志願者說。
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
廣大群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
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日益增強
“中國春城”迸發出
尊重自然、珍愛物種
保護生态的強大合力
一個個具體事件
一次次實際行動
持續提升着昆明的
“顔值”與“氣質”
從面臨絕迹到劫後重生
物種恢複蔚為壯觀
雲南特有物種富民枳是昆明唯一以縣市名稱命名的瀕危保護植物,曾一度野生滅絕。如今,在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工作人員的努力下,不但實現原生地回歸定植,還有望實現自我繁殖,徹底擺脫瀕危狀态。
在普渡河畔的幹熱河谷地帶,曾生長有上萬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攀枝花蘇鐵。由于過度開發,差點導緻已有2億8000萬年生長曆史的植物“活化石”在此地絕迹。後來,當地村民和政府部門從精心管護僅剩的338株野生攀枝花蘇鐵開始,先後培育攀枝花蘇鐵苗木2265株,種植了1256株,成功打造了28.6畝攀枝花蘇鐵展示區。
被稱為“滇池珍珠”的滇池金線鲃,擁有300多萬年的曆史,但1986年在滇池湖體中幾乎絕迹。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曆經野外引種到種群保護再到人工繁育,滇池金線鲃終于劫後重生。2009年以來,已有超過200萬尾滇池金線鲃回歸滇池。
除滇池金線鲃外,2016年以來,昆明持續開展鲢鳙魚、滇池高背鲫魚、滇池金線兜等放流工作,累計向滇池投放各類魚種6000多萬尾。多年未見的瀕危物種滇池銀白魚進入人們的視野,滇池現存魚類達到23種,其中土著魚類5種。
“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會影響更多生物的生存,由此帶來的生态負面效應是難以估量的。”有專家指出,通過一代代人的接續努力,以及就地、遷地保護工作的創新開展,不少物種得到拯救并有效回歸,昆明生物多樣性保護邁上新台階,直觀反映出全市生态環境系統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事實上
随着生态基底不斷夯實
昆明已然成為一座
綠色滋養之城、資源豐饒之城
動植物安居之城
“十三五”期間,昆明市森林覆蓋率增長了3.86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長了11%,1136萬畝天然林和5.85萬株古樹名木得到有效管護。截至2020年,昆明森林面積達到1660.37萬畝。伴随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的“雙增長”和森林面積的不斷擴大,昆明豐富的物種資源和植物群落類型得以較好保存。目前,全市共有20多種森林類型,種子植物195個科、1099個屬、3229個種,占雲南省種子植物科數266科的73%,占全國291科的67%。
昆明還有11種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含昆明特有種1種;有陸生野生動物約460種,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黑頸鶴、林麝、白肩雕、黑鹳、白腹錦雞、紅隼等30餘種。
保存在種質資源庫的種子(資料照片)
隸屬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了涵蓋我國不同地理單元野生植物10048種,占中國物種數的34.3%,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兩大種質庫。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昆明植物園還收集保存着來自全球五大洲的重要植物資源7000餘種,它們涵蓋了中國不同氣候帶類型和地理單元,已成為我國西南地區活體植物保育、研究、展示和知識傳播的示範基地。
從人退湖進到和諧共生
詩意栖居羨煞遊人
藍天碧水相映成趣,白鹭泛起陣陣漣漪。濕地素有“碳庫”“天然海綿”“地球之腎”等美稱,是名副其實的“生物超市”和“鳥類樂園”,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淨化水質、維持生态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亮塘濕地公園作為昆明滇池濕地網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生态環境持續向好。
近年來,昆明市持續加大對滇池湖濱區域的保護力度,統籌開展以滇池外海環湖濕地建設工程為核心的“四退三還一護”。過去5年,累計完成滇池草海片區濕地建設2442畝,實施了濕地提升3656畝。截至“十三五”末,共建成滇池環湖生态帶6.29萬畝,其中湖濱濕地2.52萬畝、生态林1.47萬畝、陡岸生态帶0.93萬畝、自然恢複的湖内濕地1.37萬畝,在滇池演化的曆史進程中首次實現“湖進人退”。
“随着湖濱生态帶的建成和濕地的恢複,滇池湖濱帶生态功能逐步顯現,生物多樣性逐漸恢複,湖濱濕地物種豐富度指數和物種多樣性指數均有所提升。”昆明市生态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環滇池濕地植被覆蓋率從2007年的13.1%提升到現在的約81%,植物物種從232種增加至303種,為鳥類的“回歸”和栖息提供了較好條件,先後記錄到鳥類139種,含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7種。魚類也大幅增加。
上百種鳥類中,有一種大家熟知的鳥——紅嘴鷗。
自1985年以來,紅嘴鷗每年冬季都會如期而至,30多年從不“爽約”,給春城增添了一道靓麗風景。人鷗“和諧”的背後,是昆明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民間組織及廣大市民的長期付出,愛鷗護鷗已成為春城新風尚。
國慶節期間,不少遊客來到提升改造後的星海半島濕地,感受城市山水的詩意栖居。了解到星海半島濕地共有墨西哥落羽杉、花葉蘆竹、紫葉象草等陸生水生植物118種,有骨頂雞、赤膀鴨、黃臀鹎、彩鹮等鳥類102種,還有滇池金線鲃、中華倒刺鲃、昆明裂腹魚、雲南光唇魚等本土魚類後,大家十分驚歎。
萬物和諧,融榮與共
這些魚躍鳥飛的濕地
不僅是河湖生态向好的窗口
更是人們親水近水的載體
周末去濕地休閑漫步,已成為昆明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滇池畔的開放地帶,總是遊客打卡和攝影師鏡頭最為青睐的地方;越來越多的研學活動在滇池流域開展,延展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維度。“聽草木深處鳥叫蟲鳴,看湖邊觀魚岸邊拾螺,我們不僅體驗到了質樸生活的樂趣,更感受到了昆明生物多樣性之豐富。”來自河北張家口的遊客餘先生用羨慕的口吻說,保護自然、親近自然,常與藍天白雲碧水作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一大幸事。
從豐富種群到共享發展
美好生活應運而生
“一腳踏進昆明,置身萬花叢中,心都醉了。”“四季看花花不老”的昆明,總是不由分說讓人陶醉。
作為亞洲最大的鮮切花産銷中心,昆明擁有“花都”的美名。顔值與實力背後,凝結着無數企業和科研工作者的心血與汗水。昆明南國山花薔薇屬培育基地就是一個例證。基地坐落于陽宗海湖畔,成立8年多來,不但聚齊了140多種中國薔薇屬原種和變種,還收集了國外的原種和變種30多種,已成為國内活體種類最多的薔薇屬植物保育基地。“全世界已知野生原種有200多種,我想将這裡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的薔薇屬種質資源庫。”基地負責人楊玉勇說。
在物種培育之餘,基地還推行花卉露天山地種植模式,對石漠化荒山進行綠化美化,探索植被恢複、生态環境改善和農林産業可持續發展新途徑,實現鮮切花低碳排放及環境友好型生産,拓寬了當地村民們增收緻富之路。
從加強物種培育到豐富生物種群,再到規模化産業化發展,讓老百姓分享紅利,昆明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帶來了“美麗經濟”,還帶來了更加多元的幸福美好生活。
野生菌,鮮切花以外的另一個“魔性”存在。昆明市高度重視森林資源保護,為各種野生食用菌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宜良小哨等許多地方采取保山護林養菌措施,既帶來了直觀的社會效益,又使野生食用菌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态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品類和品質的雙重保障,火了林下經濟,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杠杆。
以林下經濟為依托,坐落在昆明的雲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已成長為全國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場,銷售的野生菌種類近260種,市場年交易額連續五年突破70億元。
生物多樣性保護
不但讓農戶緻富有了渠道
也為問道科研高峰
實現種質資源的富饒
提供了更多可能
全球最大蟲草标本館和蟲草菌種基因庫坐落于昆明,已收集蟲草物種近 500 種,發現蟲草新科2個、新屬10個、新種100餘個;雲南農業大學高原菌物研究院的專家團隊開展了超過100種食用菌的基因組測序工作,建立了全面的野生菌種質資源庫,收集了食用菌種質資源1000多份……
資源豐富、物種多樣
大自然慷慨地
回饋着人們的保護與付出
這其中折射出的
不僅僅是質樸的生态價值觀
亦是萬物和諧的生存智慧
來源: 雲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