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尿液幾個小時檢查有效

尿液幾個小時檢查有效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12 12:08:10

咱們人類的醫學實踐中,對尿液的觀察和研究,已經有3000多年的曆史,在缺乏檢測手段的時代,大夫們隻能透過尿液的顔色和氣味,協助疾病診斷。尿液中,蘊藏着健康、飲食、污染物接觸情況等方面的關鍵信息。當代的科學研究表明,尿液中存在着3079種化學物質。咱們普通百姓,隻要認真觀察,看一看,聞一聞,就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化,從中捕捉到疾病信号。

尿液幾個小時檢查有效(學會觀察尿液看一看)1

尿液的生成,有賴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以及腎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人體通過生成和排洩尿液,調節内環境和電解質平衡,因此,尿液反映着機體的新陳代謝狀态,尿液中蘊藏着衆多的生理信息,透過排尿功能、尿量、尿液透明度、尿液顔色、尿液氣味等變化,能夠捕捉到相關的疾病信号。咱們現在就來介紹相關的觀察要點。

尿液幾個小時檢查有效(學會觀察尿液看一看)2

健康的人,排尿通暢,如果出現排尿功能異常,通常是泌尿系統疾病的信号。比如,尿頻、尿急、尿痛,較多發生在女性中,這種情況,提示細菌感染等因素所緻的泌尿系統炎症,如果男性出現這類情況,則需要考慮膀胱排空異常或泌尿系統梗阻的可能性。尿失禁,主要出現在中老年女性中,肥胖、妊娠、咳嗽等,是導緻尿失禁的主要因素,此外,便秘會導緻腹腔壓力升高,也會誘發尿失禁。排尿無力、尿液分叉、尿液淋漓不盡,通常出現在男性中,可能是前列腺炎或前列腺肥大的表現。

尿液幾個小時檢查有效(學會觀察尿液看一看)3

健康成年人,每天的排尿量約1000毫升至2000毫升,如果24小時尿量,超過3000毫升,屬于多尿,主要由液體攝入過多所緻,也可能是尿崩症或糖尿病的表現,或者是使用利尿劑或脫水劑的結果。每天的尿量少于400毫升,屬于少尿,如果少于100毫升,就稱無尿。少尿,可以按病因,劃分為腎前性、腎性、腎後性等情況,腎前性少尿,主要由循環血量減少所緻。腎性水尿,提示存在腎實質病變。腎後性少尿,主要見于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礙。需要提醒的是,少尿多數是疾病信号,但是,排尿量與腎功能之間,并不是平行關系。比如,25%的尿毒症患者,每天尿量可以達到1000毫升,這是因為,水分子較小,容易通過腎髒的濾過系統,但是,較大的代謝廢物分子,則無法排出,毒素蓄積程度,才是反映尿毒症病情的關鍵指标。

尿液幾個小時檢查有效(學會觀察尿液看一看)4

健康成年人的尿液,是透明的,這種外觀,會随着疾病、藥物等因素而變化,如果尿液混濁,多數是疾病的表現。比如,白色的渾濁尿液,可能是尿液中混入了細菌或炎症滲出物,嚴重時,會出現膿尿,這種情況主要見于感染性前列腺炎或精囊炎。尿液中出現膜狀物,可能是凝血塊、脫落細胞、蛋白質的混合物。如果發生尿路細菌感染,可能會出現絮狀物。絲蟲病或淋巴管疾病,可能使尿液中混入淋巴液,從而表現為乳狀尿。

尿液幾個小時檢查有效(學會觀察尿液看一看)5

正常尿液的顔色是淡黃色,飲水較少或出汗過多,尿液濃縮時,顔色會加深。尿液中如果出現膽紅素,會成為深黃色或棕黃色,搖晃後,會形成黃色泡沫。紅色尿液,可能是尿液中混入了血液,稱肉眼血尿,提示尿路感染或膀胱腫瘤,尤其是無痛性血尿,需要引起警惕。某些食物及藥物,比如,甜菜或火龍果,或者利福平,也會造成尿液變紅。乳白色尿,又稱乳糜尿或脂肪尿,主要見于絲蟲病以及腎病綜合征,或者損傷及骨折。尿液出現綠色或藍色,主要是膽紅素氧化所緻,主要見于膽道梗阻。粉紅色尿液,提示尿液中存在尿酸結晶。

尿液幾個小時檢查有效(學會觀察尿液看一看)6

身體健康的時候,尿液會有輕微的氨味,如果攝入較多的大蒜或者某些藥物,尿液就會産生特殊的氣味。如果尿液出現明顯的腥臭味,需要鑒别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生理性的情況,主要見于妊娠期女性,或者攝入維生素B6及維生素D,以及蘆筍等食物。病理性情況,主要見于尿路感染、陰道炎、腎髒疾病、前列腺炎、肝功能衰竭。尿液中如果含有較多葡萄糖,會産生甜味,這種情況提示血糖水平異常,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某些藥物或者脫水,以及酵母菌感染,也會産生甜味尿液。總之,仔細觀察尿液,可以及時了解健康狀況的變化,目前,尿液檢測多數采用全自動分析系統,可以同時得到10種以上的尿液指标,發現尿液異常,就抓緊就醫檢查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等系列,内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及轉載,否則将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健康202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