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岷江水從岷山奔湧而出,被古老水利工程都江堰“一分為二”:内江“一分二、二分四”形成江安河等4條河,流向成都平原,最終孕育了“天府糧倉”;外江為岷江幹流金馬河,其中溫江段約34.92公裡,平均寬度400米,是成都近郊生态本底較好的河流之一。
但曾幾何時,岷江也因為非法采砂、排污等人為破壞,生态環境逐漸惡化,一些“犄角旮旯”成為環境治理盲區。随着生态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由各方共同參與治理,協力推動生态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多元轉換的流域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正在形成。
圖說:航拍岷江幹流金馬河。(溫江區水務局提供)
一潭死水的“逆襲”
綠道繞水,湖光潋滟。遊人到此,或騎行健步,或隐入竹林,盡情品嘗鄉村美食。這裡就是成都溫江區魯家灘濕地,位于金馬河幹流河堤與江安河第四支渠的“夾角”,不斷彙集的“四支”尾水,在這裡形成了一個600餘畝的湖面。
如今,這裡美景如畫,但曾經并非如此。“那時網箱養魚把水‘染’成了墨綠色,臨水幾家農家樂也在污染。偷排建渣、盜采連砂石現象猖獗,卡車一路抛撒,烏煙瘴氣。”溫江區和盛鎮綦臨社區居民對10年前的魯家灘還記憶猶新。
10年前,溫江區開始系統推進“水·路·田”生态環境綜合治理。魯家灘被推到了“風口”上,拆混凝土攪拌站,拆養魚網箱,拆違建農家樂,關沿渠養殖場……最終,在當地鎮村群衆與水務、環保等部門努力下,魯家灘環境質量明顯改觀,地表水水質從劣V類提升到Ⅱ類。随着環湖綠道的建成,一個生态優美的濕地公園脫穎而出,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圖說:航拍金馬河溫江段沿岸濕地。(溫江區水務局提供)
重建更要重管。2017年以來,按照國家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要求,溫江區逐步創建形成區、鎮、村、組四級河長制工作管理體系和“河長 河警長 河檢長”的“三長”河湖管護模式。目前,金馬河溫江段進出斷面水質均穩定在Ⅲ類。
一條大河的“回歸”,帶給人幾多美好生活期許。
去年10月,溫江區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南城北林“兩河一心”大美溫江,推動新發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設在城市落地落實。金馬河将在堅持保護生态本底的基礎上,在部分節點有限制、有選擇地設置消費場景,将流域打造成極具消費潛力的生态空間和極具生态之美的消費空間。沿河蜿蜒而行的60多公裡“北林綠道”,正在為沿線各鎮村(社區)的特色産業和文旅資源“代言”,都市農業、醫美康養、文創旅遊等業态正在加快成勢。
生态與生産的“協奏”
從魯家灘出發,沿着金馬河東岸的北林綠道一路向北,踩着地上斑駁細碎的陽光,綠道一側鋪滿的細碎小石子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這裡即将鋪軌跑小火車。”成都西行起點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劉詠佳說。劉詠佳介紹,魯家灘周邊原本就擁有可以打CBA的金強籃球賽事基地、成都市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兩個國家級運動基地。依托這些特色資源,溫江區正按照主題化開發思路,打造“金馬河運動休閑消費帶”,為2100多萬成都市民和遊客提供綠道消費新體驗。
走出北林綠道,走上金馬河河堤,腳下用于防洪的水泥框格梁裡,竟然也是綠油油一派生機。當地政府“突發奇想”,引進市場主體,利用框格梁空間輪植紅楓、羽毛楓、紅火樹等彩葉植物。
七彩林科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升才介紹,對河堤的養護原來是由政府“單打獨鬥”,打造難度大、投入難持久。如今,公司在這些框格梁内成片種植彩葉植物并提供養護,既保證了生态景觀的可持續,又方便遊客挑選彩葉植物帶回家,在保護生态的過程中創造了生産力。
圖說:金馬河溫江壽安段汪家灣花海。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葉含勇 攝
油菜花、格桑花、向日葵、馬鞭草、黃秋英……在金馬河溫江壽安鎮汪家灣段,260多畝河灘成了四季花海。紛至沓來的遊客把一個原本寂寂無名的社區老街擠得滿滿當當。随着親水、戲水、花田等全新體驗場景的快速落地,金馬河日均人流量提升了5倍,區域内日均消費收入提升到原來的3倍,消費增長趨勢明顯。
永續發展的“新圖景”
在金馬河投資的創業者,今後或将有一個新身份——産業河長。
當地河長辦規範了産業河長的職責和權益,包括認養企業生産生活範圍内的一段河道,開展河長制工作的公益宣傳活動,組織志願者開展巡河護河、河道清理、違規排污巡查、安全隐患排查等活動,收集反饋社會各界對于治水的意見和建議,搭建起政府與企業的溝通橋梁等。
李紅江等創業者非常樂意能為當地生态建設出力:“生态越來越好,遊客越來越多,消費自然會越來越好。我們從這條河上得到了實惠,也要有所行動反饋于生态。”
圖說:市民正在欣賞魚凫溫江入畫圖。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葉含勇 攝
能有這樣的共識,離不開河長制實施過程中對擴大社會參與的不懈探索。溫江區在構建河長制工作體系中,全面動員社會力量加入護水行列,一些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監督,甚至還有當地居民參與進來,自發成立“臨江大叔”“護河孃孃”等民間組織,積極參與日常護河行動。
綦臨社區一位“臨江大叔”志願者告訴記者,現在這個隊伍達到了50多人,與鄰近6個村建立連片治理聯盟後,可以對金馬河魯家灘區域的水、路、治安實現全天候巡護,“看到居民或遊客有亂扔、亂倒的行為,我們都會及時上前提醒,就算沒有看到現場,我們也會主動清理,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環境”。
生态本底良好、發展活力強勁、社會參與廣泛,一條大河的生态“回歸”路,勾勒出永續發展新圖景。據了解,當地将繼續以綠道藍網為載體,持續發布機會清單,講好新時代治水故事;不斷擴大社會參與,深挖在地文化,講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居宜業故事。(記者葉含勇、袁秋嶽)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