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别,哪個權力更大?
中華上下幾千年,朝代更替新人換,能在曆史上真正留名的卻少之又少,他們不是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就是站在權利巅峰的人,普通人隻會被遺忘在曆史的煙塵中。曆代皇帝和相國作為權力巅峰存在,也是能夠被寫進曆史的那極少的一部分人。
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坐擁天下,生殺予奪,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也是書曆中的重點撰寫對象。
丞相和宰相作為皇都的左右手,是除皇權外普通人能坐到的最高職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皇權和相權之争自古就有,其範圍很難界定,往往是此消彼長。
在相權中有“丞相”和“宰相”之分,他們到底有何區别,誰的權利更大呢?
丞相
丞相自三國以後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
自先秦時期以來,相國地位高于丞相,丞相是相國的副手,有左、中、右三位丞相并存。漢承秦制,依然設置相國、丞相,同時丞相依然是相國的副手,至漢哀帝時期,改丞相為大司徒。自此以來,後世朝代基本不設丞相一職位,直至唐朝,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直至元末。
宰相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也就是政府首腦,類似于現代國家的總理,号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于《韓非子·顯學》。
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區别:
宰相與丞相(官職名)并非一個概念。
宰相是一種統稱,并不是具體指單獨的一個官職,但是丞相是一個單獨的官職,所以就是一個包含被被包含的關系了。“丞相”是“宰相”在某一曆史階段的具體載體。
丞相隻有在掌握決策權時,才能被稱為宰相。像在明朝時期的比較有權力的内閣首輔等,有時也被稱為宰相。
如果非要分宰相和丞相誰大,那還是宰相要大一些,畢竟宰相是包括丞相的,丞相也是屬于宰相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