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唐朝時期,韓愈是我國的大詩人之一。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将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轼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韓愈從小就聰明好學,24歲的時候,他憑借自己的能力,考中進士進入朝廷做官。但他生性耿直,為人剛正不阿,多次向皇帝直言進谏,弄得皇帝有些不高興。
有一次,他在街上看見宮裡的宦官在采購宮中所需的各種物品,但是買完後隻付商販很少的錢,甚至不付錢就走了。韓愈看到這種情況就上書皇上陳述這種弊端。卻觸怒了皇上,就被貶到了連山的陽山當縣令。
後來新皇帝即位,韓愈才被調回京城,擔任吏部員外郎的職位。但好日子沒過多長時間,他又被貶到國子監去教學。韓愈才高八鬥,自視很高,連續兩次被貶職,讓他非常郁悶。于是他就寫了一篇《進學解》的文章抒發自己的苦悶。文章中說:“國子博士來到太學教書,鼓勵全體學員努力上進,不要荒廢學業,因為現在的皇上一直是選拔賢能、公正無私的人,所以隻要自己有真才實學,不怕沒人賞識提拔。”
韓愈的學生看了文章後,全都一起哄堂大笑,有人站起來說:“博士先生,您這是在說謊騙人吧,我們跟先生學習了這麼多年,都知道先生您學問淵博,文采無人能比,但先生為什麼動不動就獲罪遭到貶谪呢?”韓愈無奈卻不失幽默地回答道:“我雖然屢遭貶職,但最終還是一個博士而沒有落到市井,不也是很好嘛?”
文中“動辄得咎”一話,是指官途起起伏伏,動不動就受到貶官,而又升遷。後來成為大家經常使用的成語。
動 辄 得 咎
辄:就。咎:怪罪,處分。意思是動不動就受到責備或處分。指做事往往獲罪。
近義詞:跋前踬(zhì)後、進退兩難、進退失據、進退維谷、騎虎難下、左右為難
反義詞:勢如破竹、無往不利、當機立斷
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跋前踬後,動辄得咎。”
譯文:
唐·韓愈《進學解》:“進退兩難的時候,動不動就會受到責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