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涉及到曆史的古裝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丞相或者宰相。每當上朝的時候,他都是站在最前面的位置,代表他是百官之首。一般來看,很多人會認為丞相就是等同于宰相,隻不過稱謂有一點差别而已,事實上真是如嗎?
當然不是,我們知道秦始皇建國的時候,李斯就是擔任丞相的,協助皇帝處理一些國家大事。然而西漢的蕭何我們都習慣稱他為蕭相國,為何不是蕭丞相呢?這又有什麼差别呢,其實按照最開始的設置,隻有相國一職作為輔佐君王的,但後來因事務繁多,很多君王發現相國一個人忙不過來,怎麼辦呢?于是就在設置了丞相一職,來協助相國,因此相國的職權是大于丞相的,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西漢初建之時,蕭何雖然勞苦功高,但隻是封他一個丞相的職位,并不是相國。隻是在誅殺了韓信之後,劉邦這才把相國的位置給了蕭何。這也就是為什麼《史記》中稱謂蕭何為相國而非丞相的原因。不過随着江山的易主,各個朝代所設立的就不一樣了。有的隻設一個,有的都設有,有的甚至改為司徒的稱謂。
而丞相雖然是百官之首,但權力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就如漢武帝死後,大司馬霍光掌權,而此時的丞相雖有其名,卻沒有實權,在朝中的地位嚴重下滑,而此時最高的掌權者卻是大司馬。可是到東漢末情況又發生變化了,曹操迎立獻帝後,當上了丞相。此時把丞相的權利推到了一個頂峰,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他說了算,連漢獻帝都成了擺設。蜀漢的諸葛亮也是這樣,在丞相的位置上,除了統率百官,同時掌握所有的軍權,可以說權利達到了極限。
但是作為王朝的帝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逐漸發現相權的劣勢,為了加強皇權,就必須壓制住相權的過大。這就是為什麼朱元璋後來幹脆撤掉這個職位,就是不能讓任何一個大臣的權利太大,否則最後就會連皇帝都掌控不住。到了清朝就更沒有丞相這一說法了,直接設内閣大學士和軍機處,雖然都是官職比較大的官員,但都是有多名官員擔任,這樣就分散了權力,不至于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同時還可以讓大臣們自己相互牽制,誰也别想獨攬大權。
而所謂的宰相呢,在曆史上壓根就沒有這個職位,可為何會出現這一個說法呢?其實這隻是一種稱呼,它既不能等同于丞相,也不是和相國一回事。具體代表啥意思呢?說白了就是輔佐君王的那些重臣,都可以這樣稱謂他們。如丞相、中書令、司徒、軍機大臣等之類的,你都可以這樣稱呼他們。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在電視上聽到宰相劉羅鍋,而劉墉本人從未被授予過宰相這樣的官職,他隻是在乾隆時期擔任過體仁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而因為他的為官清正,所以百姓都喜歡稱他為宰相劉羅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