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是出鏡率很高的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卻相當低調,甚至不要求孩子哪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表現,而隻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做一個快樂的人。這究竟是為什麼?讓我們從楊瀾的家教故事中體會她的良苦用心。
再忙也得陪孩子
1996年,楊瀾在美國生下兒子,
2000年又在上海喜得千金。因為工作繁忙,楊瀾不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不過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楊瀾都不離左右。對兩個孩子,楊瀾堅持母乳喂養,在他們出生後的頭幾年裡,楊瀾一直親自帶,雖然有點辛苦,可楊瀾覺得很值。
楊瀾至今記得兒子1歲多時的
一個場景。那是兒子出生後,楊瀾第一次出差,離開了兒子5天。回家時,兒子看見媽媽,先是把臉轉過去,憋了半天才哭出聲來,那委屈的樣子把楊瀾的眼淚也帶出來了。楊瀾意識到,離開母親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原來是如此的痛苦。她下定決心,扔下所有工作,回家做一年全職媽媽。
可是,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調和。女兒三個月大時,為了參加申奧活動,楊瀾必須在北京和上海之間來回飛。萬般無奈,楊廁提前給女兒斷了奶。這件事,楊廁至今仍耿耿于懷,好在長大的女兒能體諒媽媽,還開玩笑地說:"我也為申奧做過貢獻哦!"
盡管不能時時陪伴孩子,但楊瀾面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馬虎、不敷衍。這是楊瀾給自己立的規矩。她每次出差,都會在出發前極其詳細地告訴兩個孩子:會去多久,什麼時間回家,上午還是下午,吃過晚飯還是深夜......為了多一點時間陪孩子,楊瀾每次出差都會安排兒子到機場接送。回到家裡,楊瀾全身心地陪孩子,專心緻志地和他們說話,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玩拼圖、打鬧、看電影。楊瀾擠時間陪孩子的"成就"讓人難以置信,她居然是鋼琴學校出勤率最高的家長之一,還能在兒子8歲前帶他遊曆了15個國家。
揠苗助長要不得
孩子漸漸到了上學的年齡,可是上什麼學校呢?論條件,楊瀾完全可以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私立學校、或更有利于外語學習的國際學校。,可是,她卻堅持讓孩子上普通的公立學校。她認為,揠苗助長要不得,孩子在現實的環境中成長更靠譜。
不僅如此,楊瀾從來沒有給兒子請過一次家教,也從不報輔導班,甚至不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班裡拔尖兒。她清晰地記得,唯一給孩子報的課外班是學習中國書法。楊瀾認為,無論孩子們今後他們哪兒,做什麼,都是中國人,所以必須讓優秀的民族文化滲透到的血液裡,所以,她給孩子補習的不是奧數,不是英語,恰恰是家長們忽視的中文
當初給兒子起名字時,楊瀾大婦開玩笑地說,就叫"吳(無)所謂"好了。不知是否有這個玩笑的緣放,兒子對自己的成績排名,個人利害得失真的有點無所謂,班裡成績好的同學大多在課外參加補習班,他小小年紀居然能坦然面對,還對螞螞說:"瞧,我可是在參加一場不公平的競争啊!"說起兒子,楊瀾從不掩飾贊賞之情,因為小家夥學習成績不錯,穩居班上前三名
楊瀾贊賞兒子當然不止是因為他學習成績好。看到兒子意氣風發地參加班長競選,慷慨仗義地把壓歲錢捐給患白血病的同學,積極主動地為班級服務,楊瀾無不感到欣慰。
有一次,兒子在學校行使幹部職權時,遭到一名同學的拳腳挑釁。兒子悄悄地把那位同學拉進廁所"私了":兩人先是大打出手,打累了,兒子道歉說自己管理方式不友好,但本意是為維護班級的榮譽,因此請同學諒解,最後兩人握手言和。他回家把這事告訴媽媽。楊瀾大加贊賞:用"男人的方式"解決問題,可能有些粗暴,但知道遇事自己解決而不是向老師告狀,還能不失男子風度地和解,難得的領導氣質!
一位心理專家說過:"無論你多麼小心,你的孩子都會留下一些心靈創傷。"所以楊瀾一直告訴自己:做媽媽不要太緊張,也不要苛求孩子;父母和孩子應該保持自然的狀态,父母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品格培養是關鍵
許多家長習慣把孩子當神童來培養,楊瀾卻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培養孩子當普通人,她從不要求兩個孩子在哪方面有過人之處,而是希望他們做一個快樂的人,同時給别人帶去快樂。為此,楊瀾身體力行,努力培養孩子具有兒種好品格:愛好運動,慈悲為懷,善于表達和富有幽默感
體育運動是楊瀾和孩子們的共同愛好,她和孩子們約定,一周至少要在體育場出兩次大汗,有一次,和女兒滑冰時,楊瀾不小心摔傷了尾椎骨,養好了傷馬上奔向運動場。孩子們看了動畫片《網球王子),提出要學打網球,楊瀾不僅熱情鼓勵,自己也加人其中。楊瀾發現,孩子更喜歡和他們一起運動的媽媽:
楊瀾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品德塑造。兒子小的時候,楊瀾給他講所羅門的故事,然後問:"如果上帝隻能給你一件禮物,你要什麼?"故事中,所羅門要的是智慧。兒子沒有照本宜科,而是希望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健康。楊瀾萬分驚喜地誇兒子:"你比所羅門還厲害!"
楊瀾本人非常熱衷慈善事業,經常在家向孩子們"彙報"自己的慈善工作,告訴他們慈善的意義。每次,孩子們都為媽媽感到驕傲。
楊瀾認為,表達能力的強弱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她特别注意鼓勵孩子們大但表達自己的意見。帶孩子去朋友家參加聚會時,她總是讓孩子主動介紹自己,即便是孩子正在生氣,她也千方百計鼓勵他們開口。
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可能是最難的,因為短時間看不到成效,但楊瀾認為值得去努力、在家裡,隻要孩子們說了什麼幽默的話,楊瀾總會不失時機地報以大笑,然後表示贊賞,她後來發現,和孩子一起看卡通書和卡通片是個好辦法,能培養和強化幽默感,大家笑成一團時,語言自然而然會變得機敏和幽默。
在楊瀾看來,作為一名母親,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語文,數學這些知識老師可以教,但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嫉妒,如何融人一個陌生的環境,都需要父母來教人格的健康是起碼的,也是最美鍵的。沒有障礙地和别人交流,對任何事情都以積極開明的心态去處理,這種健康的人格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障。
楊瀾的兒子喜歡畫畫,畫各種卡通人物,課間,同學們會排着隊請他畫、楊瀾跟兒子說:"能不能送媽媽幾張畫?"她把孩子的畫正經八百地挂在辦公窒裡。她認為這既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更是對孩子創造性思維的鼓勵。
曾經有一段時間,楊闌把孩子從上海轉到北京上學,剛開始,兒子很不開心,抱怨說見不到上海的老師和同學,楊瀾覺得,讓孩子在新環境裡交新朋友是一次難得的鍛煉,适應一段就好了,後來,楊瀾讀了一本書,内容是教媽媽如何在人生的不同情境裡教育孩子,其中就講到了搬家。書裡寫道,搬家在大人心目中不是一件特别大的事,但對孩子來說卻完全不同。孩子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别的同學都已經相互成了朋友,而他是個陌生人,他要面對孤獨,也要面臨很多艱難的選擇。做父母的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用"建立新朋友圈"之類的成人想法去寬慰孩子,因為孩子可能會産生背叛感和負罪感,因為他會覺得,交了新朋友,就意味着忘了老朋友。父母最恰當的應對方法,是順應孩子的心理,幫助他與老朋友保持聯系。楊瀾恍然大悟,馬上主動幫兒子搜集整理上海同學和老師的聯系方式,還建議兒子隔段時間打電話問候老朋友,回到上海更要和他們聚會。
楊瀾認為,一個智慧媽媽應該時時觀察孩子的潛在能力和才華,為孩子們打好基礎,至于将來孩子做什麼,媽媽是無法設計的。要做一個智慧媽媽,還要懂得如何科學地養育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平衡的心态,懂得與人溝通,更要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一個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她特别強調,千萬不要做一個抱怨媽媽,因為抱怨很容易傷害孩子,有些媽媽喜歡抱怨,想社會不公想孩子不學、想男人不好......即使是愛也被無盡的唠叨淹沒了,哪果還談得上良好的家庭氣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