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聚集在柏林博物館的霸王龍化石周圍。
攝影:GERHARD WESTRICH, LAIF/REDUX
撰文:Brian Switek
本月早些時候,一個國際團隊開始在墨西哥灣沿岸的地表“巨疤”中進行挖掘。這個177公裡寬的巨大凹坑是6600萬年前被一塊隕石撞擊所形成。
盡管這次宇宙級的“撞車”沒能被列入地球史上五大撞擊事件之内,但它在我們的想象力中仍占有一席特殊的位置。因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被夷為平地時的大滅絕導緻了恐龍時代的完結。
雖然這次巨型撞擊很可能是古代生物滅絕慘案的元兇,但仍不太确定隕石撞擊是如何導緻大範圍死亡和破壞。古生物學家就這次撞擊的各方面生态後果進行了争論,包括肆虐燃燒的野火和大氣中陽光無法穿透的塵埃雲。
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有的物種滅絕于那樣的環境沖擊,而有的物種卻幸存了下來?這些問題仍舊存有争議。
那正是隕石坑鑽探團隊希望能夠解決的問題之一——在弄清楚世界上“最可怕的蜥蜴”究竟遭遇過什麼這件事上,如今隻是其漫長研究史上的最新進展而已。
從白内障到毛毛蟲泛濫
當人們在19世紀早期初次發現并描述恐龍化石時,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隻不過是又一群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的動物而已。古往今來,諸多物種不斷演化,或生存或滅絕。
到了1920年代,已經有足夠多的恐龍化石出土,科學家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這種動物徹底消失。正如布裡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Michael Benton所記載的,當時的科學文獻中發表了大量探尋恐龍滅亡理論的論文。
對恐龍的興趣并非全都來自學術界。這是一個湧現出對大災難各種瘋狂猜想的時期,似乎每個人都對恐龍的死亡有着自己的奇思妙想。
早期觀點認為,恐龍花了太多精力去長大個兒,還有它們的棘刺,從而導緻它們沒力氣去适應氣候變化,或是全球環境的其他變動。其他人則認為,恐龍和其他成為化石的物種有着被設定好的壽命,這種“種族衰老”會讓它們在預定的時間從物種演化的舞台上謝幕。
牽強附會的想法可不止這一種。此外還有椎間盤突出、激素失控、性欲過低、疾病、白内障甚至還有恐龍的智障問題等等,不一而足。
1962年,一位昆蟲學家甚至提出,古代地球上毛毛蟲泛濫成災,它們吃掉了太多的植物,以至于恐龍沒得可吃。由此産生的生态災難導緻成群的蝴蝶從被餓死的三角龍屍體上飛舞而過。對于毛毛蟲會讓天空或海洋中的生物滅絕這種想法,大家可别當真。
來自太空的金屬
然而,謎團并不僅限于恐龍身上。古生物學家在1970年代已經發現,曾發生過一次影響了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的真實而又神秘的事件。據估計,從天上的翼龍到海裡的菊石,已知化石物種的死亡率高達75%。在那段時期内,古代鳥類、蜥蜴和哺乳動物的數量也曾嚴重減少。
盡管有着越來越多的證據,但對于是什麼造成了這次動蕩卻沒人有任何确鑿而嚴肅的觀點。
到了1980年,地質學家Walter Alvarez及其同事提出了迥然不同的想法。白垩紀時期的岩層中富含銥元素,這種金屬在地殼中很罕見,但在隕石和小行星中則要常見得多。恐龍和其他生命有可能是被來自太空中的撞擊所殺死的嗎?
雖然這一觀點引發了長達多年的争論,不過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已經成為了最流行的恐龍滅絕理論。1991年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為它提供了确鑿的證據。其後的研究隻是進一步将目标明确為古代小行星。2010年,一個由41位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體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意見書,斷言這次撞擊是引發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最重要因素。
尋找大滅絕的導火索
争論并沒有就此停止。即便是現在,仍有少數專家認為,印度大規模火山爆發、海平面變化或其他原因才是引發大滅絕事件的更重要誘因。
就更不用說關于恐龍本身的各種争論了。就在這周,Benton及其同事發表文章稱,恐龍數量早在隕石撞擊發生的2400萬年前就已經在減少了,這使它們極為脆弱,無法重振旗鼓。這與早期研究的結果相悖——人們原本認為恐龍在撞擊發生之前還活得好好的。也就意味着,為什麼除了鳥類之外的所有恐龍會滅絕,我們對此仍有未知的地方。
為了進一步弄清楚恐龍遭遇大劫時的情形,這次的新鑽探項目旨在從現在到六月份期間,從隕石坑的各個岩層提取岩芯。除了提供關于隕石坑如何形成的地質細節之外,研究人員還希望能搜集到引發全面環境變化的誘因信息,以及度過最糟糕的情形後,生物界是如何複蘇的。
可以肯定的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隐藏着死亡的秘密,但它也可能讓我們得以贊歎生命适應力的頑強。
(譯者:紅心之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