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圈圈報道過的甘泉高哨小學那個人美心美的特崗女孩拓瑜嗎?
這個小美女最近又有新情況了,她除全身心的關愛那25個孩子外,又交了些新朋友。
瞧瞧,這就是她的那些新朋友——一些白白胖胖的蠶寶寶們。
什麼情況?
不好好教學,咋又養起了蠶寶寶?
其實,小圈兒一點都不意外。因為,一個好老師,必定是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對啥事情都感到新奇好奇的人。這也是拓瑜為啥能深得孩子愛戴、成為孩子們“死黨”的原因吧。
《詩經》上說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清照詞雲:“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裡逢迎。”想想古人的采桑之樂:夕陽斜晖,牛羊歸欄,桑園裡蕩漾着采桑女的說笑聲,妥妥的一幅桑園晚歸圖。
拓瑜與蠶寶寶們結緣完全事出偶然,一旦接手,立馬沉醉其中。
拓瑜說,蠶對中國古代的人生活太重要了,古人稱蠶為"天蟲"。甲骨文裡,蠶字形象是蛾的幼蟲。一個天字,下面一個蟲字,喻為天賜的"神蟲",表現造字者對蠶的感恩。
為了讓蠶寶寶們随時都能吃到鮮嫩的桑葉,拓瑜幹脆把它們帶到單位。午間休息,就到附近找桑葉。
看到老師養了一群蠶寶寶,孩子們新奇得不得了,問這問那,拓瑜給孩子們普及了不少養蠶和中國桑蠶業的知識。
而這些桑葚,是大自然賜給我們極好的禮物。《本草綱目》等多種醫藥典籍中對桑葚的藥用價值和用法有詳盡的闡述:桑葚性味甘寒,具有補肝益腎、生津潤燥、烏發明目等功效。古來就是百姓常采用的一種利尿,保健,消暑的鮮果。
她告訴孩子們,蠶寶寶的便便,也叫蠶沙,可别小瞧它,蠶沙是一味中藥,具有去風降濕,和胃化濁,明目降壓的功效,對眼疾,結膜炎,心慌,神經衰弱,失眠,偏頭痛,高血壓,肝火旺,消化不良,關節炎等症狀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有一天,拓瑜驚奇地發現,小家夥蛻皮了!經過查詢得知:蠶平均七天蛻一次皮,經過四次蛻皮後,再過七八天就能吐絲做繭了。
從蠶到繭,是段痛苦的過程。 當蠶寶寶養到肥肥壯壯,差不多3-4厘米。身體圓圓的,全身洋溢着富态,透着一種或淺綠,或淺黃,或米白的顔色,不吃不喝,東張西望,仿佛在尋找什麼,通過觀察得知,它其實是在尋找适當的位置準備結繭。在結繭之前,它還會把體内的糞便和黃色屎液排出體外。一切準備工作做好之後,開始編織成蝶之夢。
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五六萬個∞字形絲圈,每個絲圈平均有0.92厘米長,一個繭的絲長可達1500~3000米,慢慢的它們用潔白的絲把自己越纏越緊,直到最後"作繭自縛"從我們的視線消失。
拓瑜感慨說
自縛于蛹中的蠶,在隻屬于它自己的夢中安眠。就像我們人一樣,在希冀中堅持,在堅持中重生。
拓瑜說,習慣了每天的采桑喂蠶生活,忽然覺得心裡空落落的。但想想漫漫絲路,遺澤千年。
如今,"一帶一路"彩虹之橋,連接着世界命運共同體,以一種小小的蟲子為起點,以一個古老的産業為線條,繪出了一條福澤世界的千古之路,你能不為之傾心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