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古城村人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态
“買椟還珠”,是我國成語,源自我國一個寓言故事。這個寓言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原文如下:“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椟,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椟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椟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
這個楚珠鬻鄭或楚人賣珠的故事,其諷谏的意思是明白的,其闡發的道理也是明确的 !不過後人有意無意歸納為“買椟還珠”,主人公就從楚人變為了鄭人,于是喧賓奪主,諷谏的對象甚至意思也變了,成為“鄭人”不知好歹,主次不分,舍本逐末……其實,這也是因果倒置了,前有楚人如此這般,後有鄭人“買其椟而還其珠”,從闡發的道理來說,即:先有“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後有“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作者的本意是批評“今世之談”巧言令色,以文(紋飾)害意,徒重形式,忽略甚至損害内容,緻使人主(也即鄭人)“忘其用”,即導緻了人們忽略内容和經世緻用的東西。後人、以緻成語詞典,也多就字面解釋、理解,而忽略甚至歪曲了韓非子的本意。韓非子是反對形式主義的,早就認識到形式主義害人不淺,後人卻隻注意“買椟還珠”,悄悄扭轉了鬥争的大方向……真是辜負了韓非子又是講道理又是編寓言的一片良苦用心!所以詞典也應該謹慎些了,至少應該添置“楚人賣珠”或“楚珠鬻鄭”,或者交代清楚前因後果,以免言不及義、以訛傳訛……
當然,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個内涵豐富多元的寓言也可能或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愛……何況,成語又是約定俗成者,奈何它不得的,隻是,作為詞典和編撰者是否應該高屋建瓴引導潮流,而不是一味從俗呢?至于……
嗨,忘掉韓非子吧,聊聊輕松的話題。從現代包裝策劃設計學的觀點看,這個楚人并不愚蠢,而且無疑是一個包裝策劃設計大師,足堪入選現代包裝策劃設計學科之經典教材。如果從收藏學角度來說,這個買椟還珠的“椟”确實不賴,買椟又有何不可呢?如果錢袋充足,珠和椟兼而得之,再好不過;萬一囊中羞澀,或者根本就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術業有專攻偏愛集藏“椟”這一類,又豈可厚非呢?可見,那個鄭人,也不傻,還很堅定很明确。說句玩笑話,倘若他早已看出那是一顆假冒僞劣的“珠”魚目混珠的“珠”——而這不是不可能的,尤其假貨泛濫的今天,是很有可能的,那麼他的選擇就更是明智之舉了。收藏家馬未都,就是一個現代版“鄭人”,喜歡集藏“椟”,還編輯出版了《百盒千合萬和》(圖8-9,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9月一版一印),所藏之“椟”(盒),瓷的、玉的、木的、竹的、漆器的、鑲嵌的、景泰藍的……五花八門,美不勝收。盒、合,寓吉祥之意,和合二仙就是民間美好的象征!“椟”,豈可輕視之?此書軟精裝配硬書盒(書椟),裝幀也是相當的優雅。我這本還是“鄭人”馬未都簽贈本呢!
書籍裝幀也是一門包裝設計藝術,散文家藏書家董橋《最後,迷的是裝幀》轉述過一段有趣的議論:“集藏舊書的癖好真是有因有果,R.M.Williamson 的 Bits forom an Old Bookshop 裡說,書癡先是隻買要讀的書,繼而搜買想讀的書,再則立心讀遍存書,最後捧回家的全是些裝幀美麗的老書,就算讀不懂書中的絕種文字也硬要買來玩賞……”他說:“我想我快進入第四期書癡了。”——你看,“買椟還珠”的人其實是大有人在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