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北京街頭雪“化妝”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本報記者 郭紅松攝
“冰墩墩”和“雪容融”兩個可愛的吉祥物以滿滿的“未來感”和“中國風”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奧運會的形象大使,奧運會吉祥物擔負着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傳播奧運辦會理念、宣傳主辦城市曆史文化、營造盛會氣氛的重要使命,其命名既要帶有舉辦國特色、富有美好的象征意義,也要考慮國際影響力和傳播性。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不同,此次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的外文名并未完全采用漢語拼音,而是寫作了“Bing Dwen Dwen”和“Shuey Rhon Rhon”。
外文名一出,瞬間引起民衆的極大興趣,國内外網友不約而同發起了“讀名字大挑戰”。憑借南腔北調、洋腔洋調的讀音,“Bing Dwen Dwen”和“Shuey Rhon Rhon”圈粉無數。但更令人欣喜的是,國内不少民衆也關注到了名字的特殊拼寫形式,并圍繞命名理據與漢語拼音規範開展了廣泛讨論。有人稱外文名是參照了威妥瑪、郵政式等舊時的拼音方案。有人講這是仿造外國人名起的“洋名”;也有人指出這種外文名兼顧了漢語與外語的發音習慣,但沒有遵守人名專名的漢語拼音拼寫标準,會讓國内外民衆對漢語拼音的相關法律規範産生困惑。“Bing Dwen Dwen” 和“Shuey Rhon Rhon”不僅為冬奧會增添了一份歡樂,更顯示出人們語言文字規範意識的提升。
“Bing Dwen Dwen”與“Shuey Rhon Rhon”是一種在羅馬字母拼寫方式上融合創新的外文名。很顯然,“Bing Dwen Dwen”“Shuey Rhon Rhon”不完全是拼音,也不完全是“英文洋名”。不少學者通過比對,指出它們沒有按照漢語拼音拼寫标準,也不完全符合網上熱議的威妥瑪、郵政式、國語羅馬字等早期拼音方案。從拼寫形式上看,有專家認為“Bing”參照了《漢語拼音方案》,而“Dwen”“Shuey”“Rhon”,在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等語言中,都可以見到相似讀音的姓名字母組合。此外,名字未按英文人名書寫習慣實行分詞連寫,而是照漢字音節逐一寫出。可見,“Bing Dwen Dwen”和“Shuey Rhon Rhon”結合了漢字音節特征、《漢語拼音方案》以及外語發音習慣,是一種拟音對應的外文名。類似的外文名在社會生活中并不少見,例如“格力”外文名是“Gree”,“金龍”的外文名為“King Long”等。有學者認為,這類名稱隻是給事物起的一種外文名字,不是中文名稱的注音和拼寫方式。關于吉祥物外文名的理據,北京冬奧組委相關專家指出,參與此次冬奧會吉祥物命名的,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主要考慮到要讓中國人和外國人讀起來都順口、能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商标查重。吉祥物是一種創想出來的“角色”,其名稱受商标法和知識産權法保護,屬于商标名稱的一種,原則上可以仿音創意。
從曆屆奧運會吉祥物命名來看,“Bing Dwen Dwen”“Shuey Rhon Rhon”這樣兼顧國内外習慣的名字也非首例。1988年卡爾加裡冬奧會的吉祥物“Howdy”(豪迪)和“Hidy”(海迪),取自美洲、澳洲國家民衆常用的見面問候語,意為“你好”。2020年東京夏季殘奧會吉祥物“ソメイティ”,源自一種櫻花品種“ソメイヨシノ”(“染井吉野”),日文訓令式羅馬字轉寫方式為“Someiyoshino”,為了結合英文單詞“So Mighty”及其含義(意為“無所不能”),将“yoshino”變為詞綴“-ty”,形成了新的羅馬字母拼寫形式“Someity”。可見,奧運會吉祥物的名字(包括外文名)并不一定是按照語言學規則或特定規範标準拟定的。奧運會吉祥物是主辦國為了展現國家形象打造的文化名片,宣傳體育運動精神,推廣舉辦國的特色文化。奧運會吉祥物的名字往往兼具民族文化、奧運精神和國際特色。當然,如一些學者所言,漢語拼音是溝通中外的文化津梁,作為一種重要的譯寫方法,“Bingdundun”“Xuerongrong”亦能作為很好的命名方案。
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作為“雙奧之城”的形象大使,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和全球華人的精神風貌。2008年北京奧運會“Fuwa”讓世界了解了中國,2022年北京冬奧會“Bing Dwen Dwen”“Shuey Rhon Rhon”更體現了中國敢于創新的勇氣、共享包容的态度和向世界開放的決心,符合冬奧會“一起向未來”的融合發展理念。“Bing Dwen Dwen”和“Shuey Rhon Rhon”既有中國漢語拼音的曆史沉澱,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際化“融”視角,它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凝結着中華民族的智慧,彰顯着中國人走向國際的自信。
(作者:張振達,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博士後、講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