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引文出處的類型

引文出處的類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17:17:54

人們作文和發言,常引用名家名著的話語,以為立論的依據和佐證,這是古已有之的事。我國古人最常引用的是孔子之言和《詩經》之句,通稱“子曰詩雲”,現代人所引的家數很多,魯迅也是其中之一,因為他是名人,且常有深刻的見解。

引文出處的類型(引文的真實性)1

這本不足為奇。但看得多了,就發現一些蹊跷之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一個專事魯迅研究的小組,常借解讀魯迅文章的方式來寫時評。初讀之下,有憑有據,很容易取得讀者的信任。但如仔細核對原文,就會發現問題良多。作者不是忠實地闡發魯迅的文意,而是用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等法,将魯迅的文字改造得适合于自己的需要。比如,當時因要不要加強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問題,曾引起讀書與實踐關系之争。這個小組為了批判強調加強基礎理論教育的觀點,就借闡釋魯迅《讀書雜談》為由,片面地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說是“在這次演講裡,魯迅就着重地論述了實踐的重要性,指出‘閱讀’和‘思索’如果不和實踐結合起來就會流于‘空想’”。同時還引用了一句據說是魯迅原話作為佐證:“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但細核原文,卻發現不對了。首先,魯迅這個演講的主旨是談讀書,談嗜好的讀書和職業的讀書,隻在文末才談到讀書與實踐的關系,并不是作者所說是着重強調實踐的意義;其次,“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的書”并不是魯迅說的話,卻是他概括蕭伯納語意的話,而且明确表示,他并不贊同這話,說“蕭是愛爾蘭人,立論也不免有些偏激的。我以為假如從廣東鄉下找一個沒有曆練的人,叫他從上海到北京或者什麼地方,然後問他觀察所得,我怕是很有限的,因為他沒有練習過觀察力。所以要觀察,還是要經過思索和讀書。”

這種篡改文意,無中生有之事,到了網絡時代,就更多了。因為網文沒有編輯把關,主觀随意性就更大些。前幾年在網上看到一位企業家的演講稿,在談他專業的時候,很有見解,娓娓動聽,但不知怎樣一來,忽而論及魯迅,說他反對國學,大罵王國維,很不應該。我看了大吃一驚。的确,魯迅對當時許多國學家是看不起的,因為那些鼓吹國學的人其實不懂國學,所以他寫了《估<學衡>》一文,找出該刊許多不通的文言破句,指責他們“雖然自稱為‘衡’,而本身的稱星尚且未曾釘好,更何論于他所衡的輕重的是非。”還發表《再來一次》,再次揭露提倡文言,反對白話的教育總長章行嚴,嘲笑他把“二桃殺三士”這個并非僻典中的“三個武士”,解釋為“三個讀書人”。但是,他對于真正有學問的國學家,則是很敬重的,如章太炎和王國維。章太炎是魯迅的老師,魯迅對他感情深厚,有《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為證;王國維國學研究成果斐然,魯迅也十分尊重,他在《不懂的音譯》中說:“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是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說魯迅大罵王國維,真是從何談起!

但是,離題之事還續有出現。最近,在網上看到流傳着一段“魯迅語錄”,說是“中國人從來不怕災難,不管是多大的災難,隻要是大家一起倒黴就行,從不深究真相,也不屑于别人去了解真相。災難過去後,慶幸自己躲過了,嘲笑别人離去了。最後扔下一句混賬話:這都是命。”網上的引文,往往不注明出處,使你無從查證。但這句話顯然不是魯迅所說,因為《魯迅全集》上沒有,不但筆調不像魯迅的文章,而且有些句子還很費解,如“也不屑于别人去了解真相”之類。可是,這種假造的“魯迅語錄”,不但流傳于網上,而且被引用來寫成文章,發表在紙質報刊上,還得到轉載,可見其受到重視。我看到的是今年6月20日《報刊文摘》上轉載的《澳門日報》的文章:《可怕的“大家一起倒黴”》。

我希望以後報刊乃至網絡上的文章,引文都能注明出處,以便查考,也可杜絕假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