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靈巧可人,是走進人類生活和文化深處的動物之一。其藝術形象豐富多彩,文學、繪畫、雕塑、戲劇等各個領域都有它的身影,生動活潑而開朗有趣,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啟迪和智慧。比如“朝三暮四”,竟然是寫于春秋戰國時的童話故事。
“朝三暮四”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暮三。”衆狙皆悅。
傳說,春秋時期的宋國有一個老頭子,人們都叫他狙公。狙公喜歡猴子,他在家裡養了許多隻猴子。随着猴子不斷繁殖,數量越來越多,喂食也成了大問題。一天,狙公給猴子喂果子,每隻猴子發三個,它們吃完後還吵着要。于是狙公就對它們說:“要等到晚上才有。今後你們早上吃三個,晚上吃四個。”
猴子聽了,非常生氣,一個個狂蹦亂跳,咬牙切齒,吵得狙公受不了,他趕緊安撫道:“好了好了,那就改成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吧。”然後又給每隻猴子發了一個果子。猴子們吃着果子,再也不鬧,一個個高興地跳到其他地方玩去了。
到了第二天傍晚,當每隻猴子僅分得三個果子時,猴子們又開始鬧。狙公無奈,對猴子說:“好了好了,那就今後下午四個,早上三個。”猴子們這才滿意地走了,朝三暮四就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狙公哄猴子的好辦法。
古人借助猴子與人的互動,形象生動說出了“朝三暮四”的危害性。那些愚弄猴子的騙術,實質是領導者的手段失敗,意在譴責那種說話、辦事經常變卦、不負責任的人,同時也告誠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
與猴子相關的成語有猴子搏矢、沐猴而冠、殺雞儆猴等。谒後語有猴子戴禮帽——假充文明人、猴子唱戲——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偷桃——毛手毛腳等。猴子屬靈長目類動物,與我們人類同出一目,大腦發達,也有人類的長處和短處。這裡再說一個發生在猴子身上的“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的故事。
在印度,有一種猴子,聰明,但貪婪。印度人抓住它們的弱點,用木棍制作成盒子,木棍與木棍之間正好讓猴子的手能伸進去,而後印度人将猴子愛吃的果子放盒子裡。靜心地等到猴子的小手伸進盒子裡抓住果子時,人再敲鑼打鼓地過來。抓住果子的猴子,小手是既然抓住心愛的果子,那裡還能放手呢,越抓越緊。但手從盒子中就沒有辦法抽出來了。這樣一來,貪婪的猴子隻能是被捉住了。
“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在這類印度聰明的猴子身上活生生地表現了出來。說句笑話,這猴子讓所有貪官們在即将伸手,或第一次伸手時,就能想到這隻印度的猴子,作用應該會有的吧!從“朝三暮四”到印度貪心的猴子,在人與猴子的互動中,二者都很聰明,但勝利者終究還是人。然而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人所犯的錯誤,有時并不比動物少!人與猴子之間沒有多遠距離。(文/蔡驷讀曆史 圖/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