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華蜜蜂的習性及養蜂技術

中華蜜蜂的習性及養蜂技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6 00:22:41

一、蜂王的生活習性

蜂王是蜂群中所有成員的母親,它的個體相對最大,比工蜂約長1/3,蜂王腹部末端有整針,在2隻蜂王相鬥時才用。蜂王的壽命可達4~5年,是工蜂壽命的100倍以上。蜂王一般在試飛、交尾和分蜂時出巢,其餘時間均在巢内,在交尾後的2~3d即可産卵:當年的新蜂王産卵力強,以後産卵力減弱,生産中需每年更換蜂王。

中華蜜蜂的習性及養蜂技術(蜜蜂的生活習性)1

二、雄蜂的生活習性

雄蜂是蜂群中個體介于蜂王和工蜂之間的類型,一般在繁殖季節出現多,身體粗壯,翅長,飛行能力強。 一般中午時出巢,尋找女王蜂交尾,交尾後不久便死。雄蜂的食量大,工蜂根據繁殖的需要和巢内食物的多寡來決定雄蜂去留。

三、工蜂的形态及生活習性

1、工蜂的形态特征

工蜂身體最小,頭部有一對膝狀觸角,具有觸覺和嗅覺作用。頭部有複眼一對,有視覺作用:單眼3個,隻有感光作用。工蜂有咀嚼式口器,上颚發達,适于咀嚼花粉;下颚、舌和下唇都延長并合攏成管狀,适于吸吮花蜜。胸部有2對膜翅,有3對足,第三對足上有花粉刷和花粉筐。體表密被細毛,便于黏附植物的花粉。工蜂腹部末端有蟄刺,與毒囊連在一起,一受到驚擾就用螫針刺敵并注入毒液于敵害的身體裡,工蜂随後便死。

中華蜜蜂的習性及養蜂技術(蜜蜂的生活習性)2

2、工蜂的行為特征

工蜂的行為非常複雜,具有複雜的信息交流方式,看似嚴密的社會分工體系和令人驚歎的建築才能等。

(I)工蜂的信息交流方式一舞蹈。

斯培次納是第一個喚起人們對蜜蜂傳遞信息注意的人,他叙述了蜜蜂舞蹈是一種傳達流蜜的量以及花蜜來源地點的方法,但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1920年馮佛烈希出版了《關于蜜蜂的“語言”》一書,書中更詳細的描述了蜜蜂的舞蹈之後,随後許多研究人員也進行了同樣的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由于馮-佛烈希研究貢獻,他獲得了1973 年的諾貝爾獎,他也是迄今為止蜜蜂生物學研究領域裡惟一獲此獎項的科學家。

(2)工蜂的行為變化。

蜂巢内外行為轉變及其機制。作者在養殖蜜蜂實踐中認識到蜜蜂所具有的分工行為并非蜂王“指揮”的結果。最新研究顯示,影響工蜂由巢内活動轉向巢外活動的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面。

①據蜜蜂基因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采集基因是工蜂采集行為轉變的遺傳因素。在工蜂行為轉變時大腦中for 基因表達增多,采集蜂for基因的轉錄水平高于哺育工蜂,而且for 等位基因的不同易引起采集行為的差異:同時,外界環境和蜂群對采集工蜂的需求也刺激for基因的表達。即外界大流蜜時,巢内哺育工蜂會提前參加采集活動;當巢内卵蟲多而哺育蜂不足時,采集蜂也會轉向巢内進行哺有活動。受for基因調控,采集工蜂有趨光性,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幼年工蜂隻能在黑暗的巢内進行着無規律的活動,而成年工蜂的采集行為則表現為晝出夜伏,很有規律。

中華蜜蜂的習性及養蜂技術(蜜蜂的生活習性)3

②蜜蜂生理學研究發現保幼激素是工蜂行為轉變的标志,在工蜂正常發育過程中,JH含量增多,采集行為提早發生。

科學家們發現切除分泌JH的咽側體可延緩采集行為的發生。工蜂飛行能力的轉變及其機制。有研究發現工蜂飛行能力的變化發生在2個不同階段,即羽化後3~4d及由巢内向巢外轉變階段,保幼激素影響工蜂飛行能力和代謝能力變化。有人實驗證明切除分泌保幼激素的咽側體的工蜂在第1次試飛時死亡率高于正常I.蜂;飛行速度和飛行代謝水平低于正常工蜂。

耐熱性的轉變及其機制。飛行肌肉之所以能耐受溫度的變化,部分是由于細胞中表達的熱休克蛋白(Hsp)所緻。實驗表明:環境溫度達43℃或49℃時,工蜂腦部和胸部的Hsp顯著增多。目前Hsp與表達飛行行為的關系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轉變及其機制。蜜蜂基因組研究表明神經肽操縱着蜜蜂行為的變化。在視覺方面,工蜂通過複眼感覺細胞中的不同視蛋白的表達辨别各種顔色。opsin 水平因勞動分工不同而不同,采集蜂的含最高于哺育蜂。在嗅覺方面,基因組分析蜜蜂編碼嗅覺感覺器的基因較多,可能與識别不同的生物素、家族信号、不同的花香有關。有人認為觸角小葉構成嗅覺神經網狀中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