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晉文化源頭的來曆

晉文化源頭的來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3:51:14

晉文化源頭的來曆?作者:段友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山陝豫民間文化資源譜系與創新性發展的實證研究”首席專家) 張 瑾(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山西大學文學院博士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晉文化源頭的來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晉文化源頭的來曆(晉陝豫民間文化的生成演變與價值發現)1

晉文化源頭的來曆

作者:段友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山陝豫民間文化資源譜系與創新性發展的實證研究”首席專家) 張 瑾(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山西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在黃河流域表現得尤為明顯。晉陝豫民間文化孕育于黃河流域,涵括民衆物質生産、社會生活、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河與農耕:晉陝豫民間文化産生發展的曆史根脈

晉陝豫民間文化的生成發展是不斷層累建構的過程,時間是考察文化産生發展的結構形式,呈現的是文化演進的順序性和持續性。黃河與農耕共同貫穿晉陝豫民間文化産生發展的始終,成為其根脈所在。

黃河中下遊充足的水量、适宜的氣候、平坦的地形,為農業生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晉陝豫民間文化産生發展的自然根基,形成了以農耕文明為中心的農業習俗、民間信仰、組織制度、民間文藝等類型豐富、悠久燦爛的民間文化。早在新石器時期,以關中、豫西、晉南為核心地區的原始農業已經出現,由此誕生了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與仰韶文化。原始先民從遷移式的采集狩獵過渡到定居式的農耕畜牧,原始農業、手工業、畜牧業都有了進一步發展。在新石器時期的氏族社會,為了滿足群體生存的需求,發展出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組織。在“萬物有靈觀”的支配下,原始先民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和社會現象加以表現,形成神話。古老的神話作為晉陝豫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以炎黃為代表的始祖神話、以後稷為代表的農業神神話和以大禹為代表的治水英雄神話皆以時間為序,是記錄晉陝豫民間文化産生發展曆史軌迹的重要佐證。在生産實踐與原始信仰的雙重作用下,先民掌握了韻律、節奏、對稱等審美元素,産生了原始的民間藝術形态。

經濟與交通:晉陝豫民間文化傳播演變的空間要素

晉陝豫民間文化的傳播演變是區域内文化互動融合的過程,空間是考察文化傳播演變的地理基礎,關注的是文化存在範圍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經濟與交通共同構成晉陝豫民間文化傳播演變的空間要素。

黃河在晉陝豫民間文化的傳播演變中起到聯通作用。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伊河、洛河、沁河,作為晉陝豫三省天然的通道,一方面便利了區域間的貿易交往,另一方面帶來了文化上的交流與再生産,影響着民間文化的地域格局與結構特征。在河運貿易上,晉陝峽谷的黃河水旱碼頭溝通了黃河左右岸晉西、陝北各縣的聯系,形成了晉陝經濟貿易圈,帶動了黃河沿線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在商路傳播方面,明清是山西商幫發展的鼎盛時期,随着晉商四通八達商業網絡的形成,全國各地大都建有山西會館,以關帝廟為主體建築,主要用于集會、祭祀,發揮着聯絡鄰省、團結同鄉的功能。晉陝豫商人在商道修建的關帝廟,不僅形成了商路沿線共同的關帝信仰,也帶動了以廟宇為演出空間、以晉陝梆子為母體的各種地方戲曲的迅速傳播。移民運動刻寫着中國曆史上民衆遷徙流動、謀求生存的艱難曆程,也繪就了不同地域群體文化碰撞交往、接納融合的輝煌篇章。明代初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使大量的山西人遠走他鄉,到河南、陝西、河北、山東等地安家落戶。晉陝豫民間文化傳播演變于特定的空間以及人和自然、社會的互動中,在經濟與交通的雙重影響下,逐漸輻射到更加廣闊的地域範圍。

悠遠與質樸:晉陝豫民間文化的鮮明特征

晉陝豫自古以來地理毗鄰、習俗相近、人緣相親,民間文化有着極強的同質性。晉陝豫民間文化從遠古走來,根植于深厚的農耕文明中,不斷适應着民衆物質生産與社會生活的需求,代代相承、延續至今,具有悠遠且質樸的鮮明特征。

晉陝豫地處黃河中下遊,水旱災害頻發,在民衆的生存需求下,催生了古老的水神信仰。晉陝豫大部分地區屬于幹旱、半幹旱的氣候,一方面幹旱少雨,降雨期時常與農作物需求期不一緻,極易造成旱災;另一方面,九曲黃河從晉陝豫三省奔流而過,在引黃河水灌溉土地的同時,又經常遭受洪水的侵害。水利資源是農業生産的命脈,晉陝豫民衆将對水的渴望投射于水神信仰,由此産生了相關的雨神信仰、河神信仰、求雨習俗和神話傳說。晉陝豫沿黃河兩岸河神廟遍布,其中大禹是三省民衆共同崇信的河神,在山西河曲、陝西韓城、河南登封等地都建有大禹廟,此外還有白龍、黑龍、河伯等數量衆多的河神信仰。晉陝豫的河神信仰一部分源于神話傳說,另一部分則是由曆代的治黃英雄擢升而來,隐喻着千百年來治理黃河的艱辛曆程。

晉陝豫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的代表性區域,産生并傳承着曆史悠久的民間社組織,它是了解源遠流長的區域民間文化的一扇窗口。早在夏商周三代,便有了祭祀社神的習俗。社神最初是指土地神,傳統的農業生産是土地神信仰産生的主源。在祭祀社神的過程中,形成了原始的社組織,負責祭祀儀式與活動的開展。随着時代變遷,社組織從組織祭祀活動、鬧社火等傳統功能,向承辦婚喪嫁娶、調解鄰裡糾紛、協助處理基層事務等新型職能轉變,具有鮮活的基層社會組織屬性。

晉陝豫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是特定風土環境中盛開的文藝之花,也是民衆文化心理和審美取向的體現。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兒女所創造的民間工藝,喜用紅色、黃色、綠色等明度和純度較高的色彩,為遼闊荒涼的黃土地增添了一抹亮麗。晉陝豫以年畫、剪紙為主的民間工藝,圖案紋樣的創作主要基于民衆的日常生活,通常寄寓五谷豐登、多子多壽、吉祥富貴等美好祈願,蘊含民衆樸素的審美價值觀,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其中陝西鳳翔、河南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山西中陽、陝西安塞的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傳統與現代:晉陝豫民間文化的永續發展

晉陝豫民間文化彌布于紛繁複雜的民俗事象和行為活動之中,蘊含着豐富的地方性知識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是區域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實現晉陝豫民間文化的永續發展,關鍵在于傳統與現代的價值互鑒。

晉陝豫民衆在數千年生産生活實踐中積澱的民間文化,包括處理人地關系、人水矛盾的經驗,體現了黃河流域生态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樸素哲理;民間組織的治理智慧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是鄉風文明建設、農民審美培育的重要資源。按照晉陝豫民間文化資源生成發展的邏輯結構以及資源對接的實際需求,賦予其新的時代内涵和現代化的表現形式,将“遺産”轉化為資源,進而讓民間文化資源成為帶動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文化資本,是民間文化傳承、發展的有效路徑。

晉陝豫作為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在曆史中沉澱下來的農業生産經驗既體現在農民日常的生産實踐中,也蘊藏于曆代農書、農業諺語、鄉土村志、農耕文化遺産中,是确保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寶貴資源。國家設立的“農民豐收節”,就是從二十四節氣中汲取鄉村民衆的農業生産智慧,體現了傳統農業習俗與現代社會的有機融合。民間的習俗慣制作為最早的社會規範,具有道德教化、組織整合等功能,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可将圍繞村落形成的民間組織如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以及村規民約、家法家訓等非制度性文化,置于地方社會結構與社會運行中,通過建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地方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在構建晉陝豫生态、經濟、文化共同體的過程中,黃帝、炎帝、大禹、關帝等跨省域民間信仰,以及由此生成的廟會活動,成為區域經濟交流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區域社會認同的形成。民間文化以豐富的節日文化、民間藝術、人文景觀不斷滿足民衆的精神生活需求。晉陝豫依托古村鎮、古渡口、古建築等有形的文化遺址,以及地方戲曲、民間習俗、傳統工藝等民間文化資源,加強與旅遊産業之間的互動與融合,打造具有地方标識和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品牌,使其成為區域文化産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晉陝豫民間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着中華民族樸實而深刻的文化記憶,是中華文化鮮明的精神符碼。梳理晉陝豫民間文化生成發展的曆史脈絡與傳播演變的空間要素,挖掘民間文化的多元價值,實現民間文化的永續發展,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06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