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道途(酷友)
前言上次體驗 iQOO 時,還是去年年初,一台在當時把「性價比」玩到極緻的 iQOO Neo 855 版,當時我給予那台手機的評價是比較一般,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年的 iQOO Monster UI(實際上就是 Funtouch OS )體驗不佳,現如今,iQOO Neo 系列已經過數次叠代,「性價比」依舊,系統上也大刀闊斧地更改為 Origin OS,補足軟件短闆的它在使用體驗上有什麼實質性的提升嗎?
讓我們進入正題。
正文打開家族式的斜開封包裝盒,映入眼簾的是裝有貼紙和清水套的夾層盒。
拿出手機,底部是 66W 功率的充電頭和數據線。(我為什麼要強調這個......)
機身背部的相機模組采用了與當代旗艦類似的設計語言,帶有 LOGO 的亮面玻璃托起來長方形的相機矩陣,垂直排列的攝像頭莫名地感覺要比「大哥」更精緻......
略有不足的是亮面玻璃與 AG 磨砂的背闆銜接不是很到位,摸上去有明顯的錯位感。
我這台機器的配色是「夜影黑」,用地球語解釋的話,就是暗藍色,機身左右兩側色調偏暗,中間顔色更淺一些。
搭配磨砂的質感讓這台機器顯得相當精緻,且耐看。
機身邊框采用的塑料材質,經過磨砂處理後無論是觀感還是手感全部在線,絲毫沒有塑料那種肉肉的廉價感,而犧牲金屬的硬度換來的則是更輕的重量,裸機重 196g。
在當今一衆手機裡雖算不能說輕薄,但也絕對稱不上笨重。
中框頂部是一條凹槽樣式的設計,邊緣處是一顆麥克風,頂部揚聲器是聽筒發聲,所以「雙揚聲器」的效果就别太指望了,右側的電源鍵則是做了一個紋理的設計,看上去非常精緻,摸上去感知不強......
讓人有吐槽欲望的則是底部的 SIM 卡槽了,這個位置緊挨着麥克風,好幾次都差點兒把卡針捅進去......
有意思的是抽出 SIM 卡槽發現裡邊還插着一張「模型卡」,這個就比較用心了。
邊框與後蓋銜接的位置做了一個稍稍打磨過的棱角的處理,拿在手裡多了些硬朗的感覺,但不會硌手。與前面闆銜接的塑料支架就有些高了,這一點也是很多中端機跟旗艦機拉開差距的地方,雖然手感上沒有影響,但屏幕點亮後邊框就顯得有些寬了。
對比起這個,常被诟病的「大下巴」我卻感覺可以接受。
正面采用了一塊 E3 材質的 1080P 分辨率 120Hz 刷新率 OLED 屏幕,顔色顯示方面沒什麼大問題,就是第一眼看上去感覺有些太豔了,進入屏幕色彩管理發現默認的模式是标準,這個模式感覺跟「豔麗」模式差距都不大了,而「專業」模式又顯得有些泛黃,于是我調回默認模式,把底部色溫調節的拖條向右拉了些,感覺就舒服多了。
但這塊屏幕在亮度偏低的時候素質就不是特别優秀了,清晰度上沒什麼問題,但在顯示淺色界面時,總覺得屏幕上方像是糊着一些東西。
這台機器還支持「低亮度防屏閃」,也就是「DC 調光」,但是開啟後會發現這調光是個「青春版」...... 不光頻閃沒下去,上邊提到的「抹布效應」更大了......
這塊屏幕的可視角度表現也算不上良好,稍微傾斜一點就會出現彩虹紋,而且在戶外這個屏幕亮度就有硬傷了,頂着大太陽瞅起來确實有些費勁。
整體來說,在日常正常使用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晚上鑽被窩裡咱們就老老實實睡覺吧,再好的屏幕經常這樣玩該傷眼還是傷眼(在被窩裡的我正在碼這段文案)......
下邊聊聊影像,Neo 5 的主攝采用了與本家旗艦同款 48MP 像素的 IMX 598 圖像傳感器,支持 OIS 光學防抖,同價位可謂是相當出衆了,副攝配有一顆 13MP 的超廣角,以及「薛定谔」的黑白鏡頭。
樣張對比方面,由于沒有同期同價位的機器,我就用手裡現有的兩台手機湊一下吧,一台紅米 Note 9 Pro,1/1.52" 一億像素的大底放在今年的千元機市場也是橫着走,小米 10 Ultra,小米上代超大杯,代表着旗艦級的影像,這三台機器某種程度上代表着這個市場上三個價位段的影像質量。
先來一組白天光線充足的情況下默認模式,全部自動開啟 AI 。
Redmi 的白平衡有點問題,整體偏色有些嚴重,天空的高光也沒壓下來;iQOO 的相機的顔色偏鮮豔一些,整體上沒什麼問題,而米 10U 的發揮是最穩定的,這一組三台手機的 AI 識别都是建築。
這一組 Redmi 的高光算是壓下來了一些,雖然 iQOO 的天空略微有些過曝了,但暗部細節保留得不錯,米 10U 的表現仍是最好,三台手機在這組樣張了 AI 識别均為植物。
這一組大逆光 Redmi 的劣勢就凸顯出來了,對比其他兩台明顯感覺樓層處噪點有些多,而 iQOO 這次的表象相當出色,雖然純淨度不如米 10U,但是高飽和調色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整體觀感是最好的,有意思的是這個場景兩台米系手機的 AI 都識别成了雲朵,而 iQOO 的則是建築。
進入超廣角,告别主攝的差距就凸顯出來了,Redmi 和 iQOO 還是老樣子,一台暗部細節缺失嚴重,一台略有過曝,而從下邊的雜草叢可以看出,這兩台機器的廣角素質其實是半斤八兩的,iQOO 比 Redmi 強的有限。而米 10U 作為旗艦,畫面直接就跳出來了。
進入第一組夜景,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三台機器差距并不大,Redmi 的清晰度比 iQOO 差一截,而 iQOO 清晰度打不過米 10U ,但米 10U 在這組裡高光壓制的表現連 Redmi 都不如......
在光線偏暗的狀态下三台機器的差距就被徹底拉開了,隻能說 Redmi 作為千元機已經盡力了,iQOO 雖然畫面亮度提上來了,但純淨度和觀感上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但對比米 10U 也有優勢,就是成像速度要快,米 10U 的相機暗光成像速度奇慢,還容易糊......
經過我測試,這顆黑白鏡頭隻有在使用相機自帶的這個濾鏡時才會觸發,用手遮擋時還有提示。
在開啟「AI 場景優化」後,檢測不同的拍攝場景它還會有不同的模式推薦,當開啟「人像構圖」時,它會根據人臉位置提示你移動手機進入最佳的構圖方式,進入最佳位置後相機會自動啟動快門,因為我老宅男一枚,沒妹子拍,具體體驗如何就沒法給大夥兒測了......
既然談到相機了,就順便聊一下系統相冊裡一些有意思的功能吧,首先是「識圖」這個在 Funtouch OS 就在誇的功能,拍一張照片進入相冊直就可接進行識别;點開中間的編輯,右側有一個「AI 摳圖」,拿我的帥照試一試。
它會自動識别出來人物跟背景,扣的還挺仔細,搭配上這個實用的「肖像照」,體驗非常 Niec。
在這裡還要誇一下這幾家手機廠商做的文件互傳,跨品牌的文件傳輸體驗比起以前,實在是方便多了。
性能方面搭載了今年的高通「真旗艦」,骁龍 870,這款 SOC 已經不知道被誇過多少遍了,但不同廠家對它的調教也不盡相同,就讓我們體驗一下這塊芯片在 IQOO 上的表現。
與 870 配套的還有 LPDDR4X 的閃存和 UFS3.1 存儲,這算是個「輕奢版」鐵三角,Antutu 跑分如下
直接拉進《原神》看表現,進入遊戲後畫質幀率全部拉到最高,開啟「Monster 模式」,亮度手動激發到最高,室溫 28.5°
平均幀率 42,波動幅度還是比較大的,機身溫度在遊戲 5 分鐘左右開始保持溫熱,體驗的 30 分鐘内沒有出現像 888 一樣燙手的情況,整體體驗及格。
王者榮耀測試 30 分鐘,同樣是畫質亮度拉到最高,基本全程滿幀,這幀率線條是真的賞心悅目......
半個小時原神耗電 17%,随後測試的半個小時王者榮耀耗電 15%,接下來是一個半小時的明日方舟,全程開啟「Monster 模式」和屏幕高亮度,大約不到三個小時的遊戲時間,電量從 95% 到 42%,這塊 4400mAh 的電池續航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表現更好的則是充電速度了。
從 15% 開始充電,十分鐘後充至 57%,充滿耗時 28 分鐘,66W 的閃充體驗起來可是真「不環保」......
談起遊戲,感覺可以聊聊 Origin OS 的遊戲模式,打開遊戲後界面左上角往裡劃調出界面,常用的功能一應俱全,像屏蔽通知、亮度方向鎖定、截屏錄屏和熄屏挂機。
而熄屏挂機這個功能的體驗相當棒,打開後随着屏幕熄滅音量也消失了,但它并非真的鎖屏了,你點擊屏幕就會發現它跳出來「滑動屏幕以解除挂機」的字樣,長按的話則是以一層黑色遮罩的方式顯示現在遊戲的運行狀态。
這個設計既防止了裝到兜裡誤觸,也省去了放在桌上随時拿起手機還要解鎖的操作,還可以方便地查看遊戲的挂機進度。
打開「遊戲魔盒」的設置頁面,你會發現 vivo 不愧是「KPL 官方比賽用機」,王者榮耀屬實被它玩明白了。
「炫酷燈效」顧名思義,就是屏幕周圍亮起一圈殺馬...... 額不, RGB 燈效,「4D 遊戲震感」則是在遊戲過程中配合特定的系統語音播報進行震動,至于震感,這個 Z 軸的線性馬達調教的還是比較不錯的,這個功能還支持《QQ 飛車手遊》和《和平精英》之類的幾款競速和 FPS 遊戲,而「遊戲倒計時」這個功能還是有點意思的,回到桌面後會有王者榮耀的英雄複活時間,或是吃雞類遊戲的開局倒計時。
而這個「遊戲伴侶」起初我沒明白是幹什麼的,為了測這個功能我王者榮耀開了把 1V1 跑去送人頭,送了一整局也沒見它安慰安慰我,就在我認為它是覺得我内心強大不需要這個功能的時候,我開了一把人機,然後它誇了我一整局...... 可給我尬壞了,這功能還是别開了,尋常人駕馭不住。
真正看上去對遊戲有體驗提升的還是這幾個功能,「遊戲插幀」和「視效增強」,遊戲插針是支持《原神》的,但實際體驗下來并沒有什麼感覺,因為這款遊戲跑滿 60 幀都費勁,而且幀率檢測軟件是顯示不出來這個算法插幀的,為了體驗這個功能是否有感知,我又下了個《和平精英》進行測試,結果打開後它提示要把幀率設置在「極限」以上,而和平精英的設置界面最高也才「超高」,我不信邪,又去下載了個《崩壞 3》,最後折騰半天得到的結論是:感知不強...... 因為現在稍微對動畫有些要求的遊戲基本都支持高幀率了,而 870 這塊芯片基本都能把 90 幀的遊戲跑滿,在遊戲中 90Hz 與 120Hz 對我個人而言,感知确實不強。
提升幀率下邊還有個穩定幀率,這個功能打開後有非常明顯的不跟手感,不建議遊戲時開啟。而視效增強其實就是提高了一下畫面的對比度,視覺效果如下。
個人感覺還是遊戲原來的色彩更舒服些,蘿蔔青菜吧。
雖然優點不少,但也有讓人吐槽的地方,最迷惑的就是「小窗模式」了,遊戲側滑界面裡有關小窗的功能隻有「微信小窗」和「QQ 小窗」,我當時還在好奇,都做了小窗模式為什麼隻塞個 QQ 跟微信。
直到我打開「遊戲魔盒」的設置界面才發現,遊戲界面中三指上滑能打開常用小窗列表,或是在下拉狀态欄點擊「分屏」,既然都做了,老老實實放在遊戲模式裡不好嗎,真就藏起來讓用戶當彩蛋找。
最離譜的還是這個,你給個小窗打開也好啊......
最後我們來聊聊 Origin OS 這個系統,開機後進入系統還是默認桌面,點擊「變形器」圖标才能進入新的桌面,這個桌面的顔值非常到位,但剛開始的體驗真的有些不太友好,隐藏應用名、采用應用抽屜讓操作門檻提高了很多,我們研究研究就會用了,但讓更多人拿到手裡連找軟件都有些麻煩。
但這個桌面的設計我是真的喜歡。
打開桌面上的「變形器」。
左側的「視窗風格」就是給你的壁紙處理成不同風格的樣式,右側的「圖标風格」是精美 - 簡約和開放 - 矩形,用地球語翻譯就是拟物 - 扁平和不規則 - 矩形,右下角就是桌面切換按鈕了。
回到默認桌面,也是可以添加「原子組件」的,但是下邊挂上了組件名字,還不能去掉...... 把「美觀」這一優勢丢的幹幹淨淨。
還有個讓人頭大的是桌面下滑調出的是搜索而不是控制中心,而找到桌面設置裡發現這個可以自定義,但還是不讓你拉控制中心......
呼出控制中心的交互方式是從右上角下滑,但是它的操作位置卻是下半區域,這個位置确實用起來更順手,但是從右上角滑下來的交互,組件卻從下邊跳了出來,這給你一種「這是突然冒出來的,而不是我滑下來的」錯覺。
看着桌面上圖标的紅點點,下拉通知欄卻什麼消息都沒有,又讓我回想起被 iOS 支配的恐懼......
在側滑返回時,稍微停頓一下就會調出「快速啟動應用」,這就有點讓人難受了,很多時候返回滑動時還沒有準備完全退出這個界面,視覺重心還停留在這個頁面的内容上,結果突然跳出來一個這玩意兒,然後我突然發現最下邊那個是「控制中心」......
讓我無力吐槽,就當我以為這些應用就是「小窗模式」時,它又給我開了個玩笑:是直接切換應用...... 好在這個雞肋的功能可以在「系統導航」的設置頁面關掉。
「變形器」旁邊還擺着一個「控制台」,點開後則是系統層面的功能調整。
動畫是要快點還是精緻點,性能是要省電還是火力全開,刷新率也有 4 擋可調,分别是「智能切換」和 60-90-120 三檔,雖然它支持幀率自适應,但我強烈建議全程開 120,因為它經常适應個寂寞,譬如酷安這個支持 120 幀的 APP,開啟自适應後就被鎖到了 60。
右下角的「網絡延時」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功能,當你把「擴展 WLAN」開啟後,會根據你的網絡狀況來随時切換連接的 WIFI,而打開「數據加速」後則是又多了一層保障。
除橫屏外任意應用内在屏幕右下角左滑會呼出「超級卡包」,實用性如何另說,顔值這塊兒是真的賞心悅目。
除了常規的掃碼支付卡片,右劃還有一個相機模式卡片,内容都可以自定義,如果手機在亮屏使用狀态下這個功能我可能很少用,因為「上滑回桌面,左滑進負一屏」已經成肌肉記憶了,但在鎖屏狀态下左滑也可以呼出「超級卡包」,這就讓使用頻率高了不少(那離譜的控制中心呼出跟這個卡包是一個團隊做的嗎......)。
點開設置裡「動态效果」的頁面,會發現除了常規的可定義項還有個「觸屏動畫」,随着手指在屏幕上滑動會出現動态的粒子效果。
這一看就是小仙女用的,大老爺們都用後邊這個。
「顯示與亮度」的設置界面還有個「超清畫質」功能,我下了一大堆圖片,有清晰的有模糊的,一輪對比下來以我的肉眼觀察真的沒什麼感知。
點開「壁紙」的設置界面就可以看到「行為壁紙」了,就是走路開花,好看是好看,但是實測并不能讓我多走兩步......
「快捷與輔助」界面裡還有個比較不錯的功能,點開「智能體感」選擇「智能亮屏熄屏」。
有像「擡手亮屏」和「雙擊亮屏」這兩個對一部分用戶來說是剛需的功能,第三個則是會根據前置攝像頭自動檢測你是否正在看着屏幕,進而選擇常亮還是熄屏,體驗還是很不錯的。
vivo 還支持了「内存融合」技術,将 3GB 的存儲空間用于内存拓展。
由于我這台機器是 12GB 的内存,所以這個功能并沒有帶給我明顯的感覺,給 6G 運存的機器感知應該是很強烈的。
當你準備去浏覽器下載官服遊戲的時候,可得仔細瞅好,我下載酷安的時候就着道了,當我正準備大肆批判一下「吃相難看」的時候,突然發現 MIUI 也成這樣了。
合着這群廠家能達成共識的也就是不幹人事兒這方面了......
Origin OS 體驗到現在,仍感覺缺點兒什麼,直到我翻回遊戲模式時發現了「遊戲畫中畫」,裡邊是在遊戲模式時呼出小窗的方式。
這時我才發現,合着除了遊戲裡象征性地做了一做,這整個系統是不支持小窗模式的......
對比 Funtouch OS,如今 iQOO 軟件上的進步是很明顯的,但還稱不上成熟,需要優化的地方還有很多,但并不妨礙它以如此的産品力站在這個價位上。
再看一遍配置,今年的「真旗艦」870 SOC、IMX 598 旗艦級的 CMOS、66W 的高功率閃充、120Hz 高刷 OLED......
如果你真的對這台機器有購買欲望,還是建議你去實體店把玩一下,看看能不能接受這塊兒屏幕,我個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代表所有人。可能有人會覺得「線上品牌哪來的實體店」,實際上我這 18 線的小縣城都已經鋪了兩家了,廠商們搶華為丢下這塊兒蛋糕的欲望可比你買手機要強烈......
去年年初我給予 iQOO Neo 855 版的評價是:「賣的不是手機,而是 855」,而如今經過近兩年叠代的 Neo 5 顯得更成熟了,褪去了「酸澀」,但離真正的「香甜」還有一段距離。
再讓橘子長一段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