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李嵩 · 觀燈圖
南宋李嵩《觀燈圖》中,畫家繪出了元宵節期間的花燈:兩名童子一提兔兒燈,一提瓜形燈,旁邊的桌子上還放着一隻走馬燈。
元宵節,古稱“上元佳節”,自大唐盛世以來,就是華夏民族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中國是一個詩個過度,在這樣一個凝結着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載浪漫傳統文化的日子裡,曆朝曆代的詩人們不僅用自己的筆觸勾勒了元宵佳節各種習俗的美好,更寄寓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當代人滋養文化自信也大有裨益。
“除夕的火,元宵的燈”。賞花燈、玩花燈,是元宵節一項重要的習俗,詩人們在這樣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的時節自然不甘寂寞,他們為此留下了不計其數的關于花燈的詩歌,讀之令人口舌生津、韻味無窮。
無論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的磅礴氣勢,還是宋代詞人辛棄疾“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熱鬧情景;無論是唐朝詩人蘇味道的 “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的盛況描繪,還是明代才子唐伯虎的“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樸素哲理……都為我們呈現了賞花燈的繁榮、盛大的景象,都放大了元宵節的雅趣和雅緻,彰顯了元宵傳統佳節豐富内涵。
元宵節,被稱為中國情人節,這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因為在封建時代,平常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閨門”,不能随便抛頭露面,隻有到了這一天,才可以出來展現自己,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
宋代歐陽修在《生查子》寫到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生動地描繪了古代情侶元宵約會的情景。想想,在萬人空巷,人頭攢動,未婚女性借着賞花燈之機,為自己物色對象,然後一對鐘情的人兒約定今生,是一副何等浪漫而靜谧的場景。也許這一首好詞中書寫的愛情故事,你讀了一輩子也忘不掉。辛棄疾詞中“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可謂是元宵節詩詞中的千古絕句,不知感動了多少心懷愛意的年輕人……
“賣湯圓賣湯圓/小小的湯圓是圓又圓/一碗湯圓甜又滿/合家團圓來一碗……”湯圓就是元宵,元宵自然是元宵節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别看一枚小小的元宵,不僅被美食者賦予了多種做法,而且也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成為元宵節一道道優美的風景。因湯圓寄托着團圓之意,因此元宵在遊子們的心中更代表着一種濃濃的鄉愁情緒。
“元宵争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這是南宋姜夔筆下對元宵的描寫。詩中前兩句寫出了元宵節才子佳人争相看花燈的熱鬧,後兩句把視角轉到在路邊苦苦叫賣湯圓的底層勞動人民。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詞》寫到:“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則描繪了正月十五人家做元宵、賣元宵的情景,陳香四溢的桂花與“長壽果”胡桃做元宵餡兒,既相得益彰,又美好吉祥……
“元宵圓,香甜甜”,在漂泊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眼裡卻是對父母家人的思念,對團圓的期盼。現代作家◎洛水的一篇文章中曾見到這樣的詩句“元宵是泊在‘扁食’裡的年,元宵是年轉身的鄉愁”,簡直把元宵的鄉愁意描寫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吧。
“鬧”是元宵節日的文化之“核”—— 敲鑼打鼓、舞龍舞獅也是我國各地的“鬧”元宵的規定動作,寄托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我國在唐代元宵節就有了舞獅子的習俗了……
元宵節,千百年來一直盎然、豐沛的詩意中流淌,而詩化的元宵節也映射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又是一年元宵節,“火樹銀花不夜天”,願元宵詩篇繼續為元宵節增添了無限光彩和浪漫,構成我們饒有雅趣的特色中國年!(樊樹林)
編輯:quinn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