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童年讀書筆記的内容

童年讀書筆記的内容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6 07:01:09

童年讀書筆記的内容?一、主題:  作者認為印刷術發明之前,西方世界沒有“童年”的概念因為,整個中世紀,西方文化處于停滞不前的狀态,古希臘傳統失落後,人們普遍缺少讀寫能力,成人(這裡指達到目前“成人”标準年齡的人)和沒達到成人年齡的人沒有智力水平上的差别,社會對這些年齡較低的人沒有提出學習的要求,兩者的趨同導緻“童年”概念沒有存在的必要那時的年輕人被看作是微型的人  但是,隻有生理區别不會産生童年這樣的概念身處童年意味着兒童可以享受成人沒有的某些特權,比如說受到青少年保護的相關法律的庇護,比如說義務教育,同時,兒童不被要求承擔成人需要承擔的責任但其實,有特權是因為有相應的責任,童年這個概念的産生就是由于這個年齡階段的人需要進行學習,這是童年的關鍵所在,通過學習,兒童(此時被看作未發展成形的人)才能成為成人  這學習包括知識以及成人社會的秩序,而之所以要求兒童在童年這個特殊階段必須學習這些内容,是因為印刷術産生後,社會要求人們隻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正常融入社會媒介環境,維持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但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于是,童年才有了意義  但印刷術創造的閱讀時代在被以電報為開端的電子時代替代後,電子時代信息越來越密集,傳播得越來越快,電視産生後,人們可以迅速得知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而且,由于電子媒介,尤其是電視需要大量的信息,永不重複花樣翻新的信息,于是電視将成人世界的各種以往不為兒童知曉的秘密作為傳播内容,将兒童原本需要通過學習分階段知道的事情,展現在所有人面前對于沒有秘密可言的世界,兒童的學習就開始變得沒有必要,童年這個概念也就沒有繼續存在的意義于是童年開始消逝二、各種焦點及思考:,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童年讀書筆記的内容?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童年讀書筆記的内容(童年的消逝讀書筆記)1

童年讀書筆記的内容

一、主題:  作者認為印刷術發明之前,西方世界沒有“童年”的概念。因為,整個中世紀,西方文化處于停滞不前的狀态,古希臘傳統失落後,人們普遍缺少讀寫能力,成人(這裡指達到目前“成人”标準年齡的人)和沒達到成人年齡的人沒有智力水平上的差别,社會對這些年齡較低的人沒有提出學習的要求,兩者的趨同導緻“童年”概念沒有存在的必要。那時的年輕人被看作是微型的人。  但是,隻有生理區别不會産生童年這樣的概念。身處童年意味着兒童可以享受成人沒有的某些特權,比如說受到青少年保護的相關法律的庇護,比如說義務教育,同時,兒童不被要求承擔成人需要承擔的責任。但其實,有特權是因為有相應的責任,童年這個概念的産生就是由于這個年齡階段的人需要進行學習,這是童年的關鍵所在,通過學習,兒童(此時被看作未發展成形的人)才能成為成人。  這學習包括知識以及成人社會的秩序,而之所以要求兒童在童年這個特殊階段必須學習這些内容,是因為印刷術産生後,社會要求人們隻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正常融入社會媒介環境,維持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但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于是,童年才有了意義。  但印刷術創造的閱讀時代在被以電報為開端的電子時代替代後,電子時代信息越來越密集,傳播得越來越快,電視産生後,人們可以迅速得知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而且,由于電子媒介,尤其是電視需要大量的信息,永不重複花樣翻新的信息,于是電視将成人世界的各種以往不為兒童知曉的秘密作為傳播内容,将兒童原本需要通過學習分階段知道的事情,展現在所有人面前。對于沒有秘密可言的世界,兒童的學習就開始變得沒有必要,童年這個概念也就沒有繼續存在的意義。于是童年開始消逝。二、各種焦點及思考:

1、關于閱讀與學習 作者認為,嬰兒期在掌握語言技能之後就結束了,而童年是以學習閱讀開始的。P62 思考:閱讀在啟蒙教育中的地位是首要的。在目前的媒介環境中,雖然閱讀的能力要求被逐漸削弱,但幾十年内,閱讀仍然是人們了解世界和進行學習的首要途徑,閱讀是的生存技能之一。  從媒介的角度去觀察社會發展及童年教育這些概念,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閱讀的重要性,以及閱讀能力提高的迫切性。也才能更加明白《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好處。  作者認為,識字文化向學習者提出超凡的自我控制力的要求。書本學習是“不自然的”,因為它要求兒童、青少年精神高度集中和鎮定,而這些恰好跟他們的本性背道而馳……控制和征服人的天性的能力,是成年人的一個重要特點。P68  疑問:是童年的紀律要求促進了成人世界的制度化?還是相反的過程? 是否因為成人可以控制人的天性而兒童這種能力仍有限,所以成人能夠接受的性、暴力、死亡等信息,也逐漸成為兒童的禁忌?  作者說道,16世紀末,學校老師已經拒絕讓兒童接觸某些“不體面的書”,并對說髒話的兒童進行懲罰。P72  思考:這種當時的童年禁忌,在現代社會似乎有擴大的迹象,至少在某些社會層面上如此。童年世界是否會向成人世界蔓延?如何施加影響?  作者認為,如何維護童年的概念,有賴于信息管理的原則和有序的學習過程。P104  思考:這是這本書中比較核心的一個想法,也是整本書的理論基礎之一。 我們現在說的所謂“沒童年”,也多是指某人沒有在那個特定的年齡段,接受到成人世界給予他的屬于這個年齡段的特定信息。  作者認為,學習閱讀是學習遵守複雜的邏輯和修辭傳統的規則。它們要求人們以謹慎嚴格的态度對待句子的分寸。P110  思考:交流方式改變思維方式,使人逐漸融入當下的文明中來,這比交流的内容對人的改變更深刻。識字文化最大的自相矛盾之處,就在于當識字文化使秘密廣為人知的時候,它同時也為獲得秘密制造了障礙。人們必須接受嚴格的學術教育,才能有資格理解書本上更深奧的秘密。人們不得不緩慢地、按部就班地、甚至痛苦地進步,與此同時,人的自我約束和概念思維的能力也得到豐富和擴展。P1202、關于家庭的作用

童年的形态變得具體起來以後,現代家庭的形式也漸漸開始成形。家長的期望和責任變得越來越重大,而且含義也越來越豐富,因為父母演變成了監護人、看管者、保護者、養育者、懲罰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随着印刷術的發明,家庭進而成為教育機構。P64 思考:不僅童年對家庭提出要求,家庭也反作用于兒童的童年經曆。在現在的媒介環境中,家長尤其應當主動地承擔以上的責任。這也是避免童年消逝,至少是減緩童年消失的最有效方法。  作者認為,由于角色區别的日益模糊,兒童對成人語言的恭敬自然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今天,這種習俗已經遭到迅速的破壞,而那些堅持不渝的人則被看作“離奇古怪”。看來我們正在倒退回十四世紀的局面,那個時候沒有什麼話被認為是不适合未成年人聽的。P127  思考:所以今天的父母在抱怨新新人類的“離經叛道”時,更應檢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控制他們上網看電視?是否激勵他們閱讀的興趣?3、關于羞恥和沖動

印刷術強化了人們對頭腦和身體的二元性的看法,從而助長了對身體的蔑視。印刷賦予我們的是脫離軀殼的頭腦,但卻留下了一個我們該如何控制身體的其餘部分的問題。羞恥心正是這種控制得以實現的途徑。P71  如果對各種沖動沒有控制,尤其是對意在侵犯和即時滿足的沖動的控制,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P123  思考:并非兒童沒有自制力,隻是這些自制力仍未被開發出來。兒童更接近人的原始狀态,本能的自然性更為外露,并不知道自己能并且有必要運用這種自制力。接觸成人社會秘密是啟動自制力的鑰匙。比如說,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因為窮人的孩子比較早地接觸到成人社會關于貧窮、疾病甚至死亡的秘密,因此有了更強的生活自制力,能夠将自己的童年本性控制在與貧窮生活不相矛盾的框架之内。

4、關于人性善惡之争

18世紀,歐洲對童年研究貢獻很大的兩個人洛克和盧梭,所持的觀點卻是截然相反的。洛克的一句話很好地體現了他的觀點,他說:“在一切事物中,名譽和恥辱,一旦人們喜歡上它們,是最能刺激心靈之物。假如你能使孩子珍惜名譽、憎恨恥辱,你就已經在他們心中植下了正确的原則。”  與此對比,盧梭執着于一種自然狀态,相應地輕視“文明的價值”。在他之前,沒有人認為兒童的美德,如自發性、純潔、力量、歡樂,可以看作是值得培養和贊美的特點。《童年的消逝》一書涉及到了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問題。“洛克派”或叫“新教派”認為人性本惡,兒童成長過程或說教育的過程沒有“自然”或生物性可言。這是個符号發展的過程:有秩序的、分階段的、和語言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是要使兒童适應已被驗證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成人社會秩序,沒有這種秩序,人類就沒有發展。而“盧梭派”或叫“浪漫主義派”認為人性本善,教育主要是一個減少的過程。成人社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施加的影響,使得兒童丢掉了原有的純真本性,而逐漸具備了成人的世俗。P83思考:人性善惡的争論,實際上是在評價成人社會的得失,其根本上是探讨人類文明社會與原始的人類本能之間的優劣。但這種優劣不可能有絕對的唯一标準。因此,人性善惡也是相對的。  另外,中國教育制度似乎更多地受“新教派”的影響,要求兒童無條件服從于成人世界,要求他們做到“聽話”。5、關于媒介環境  語言和圖畫是兩個不同的話語世界,因為一句話總是、也首先是一個想法……圖畫本身并不表示概念;它們展現實物。P105思考:人類的交流方式從抽象到具體,越來越實際、高效,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交流方式的迅即趨勢,留給想象的空間也越來越小,藝術會否因此而消亡?這種趨勢将走向何處?如何結束?  從語音世界到文字世界,再到圖像-電子世界,然後恐怕就要發展到全息世界,而全息世界恐怕就不會太遠了,那個時候,人類将再往何處去?  作者認為,圖像革命對童年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這個新興的符号世界其實并不能支持保證同年概念存在所需要的社會和知識的等級制度。P1076、關于電視的影響

作者統計結果顯示,電視網節目的一個鏡頭,其平均長度是3到4秒;一個商業廣告鏡頭,其平均長度是2到3秒。這意味着,看電視要求觀衆必須在瞬間内理解畫面的意義,而不是延後分析解碼。他要求觀衆去感受而不是去想象。P113  思考:想象需要時間,速食文化不需要花費時間。  作者認為,電視侵蝕了童年和成年人的分界線。這表現在三個方面,而它們都跟電視無法區分信息使用權密切相關:第一,因為理解電視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訓練;第二,因為無論對頭腦還是行為,電視都沒有複雜的要求;第三,因為電視不能分離觀衆。  因此,電視又重新創造出十四五世紀就存在的傳播條件。電子媒介完全不能保留任何秘密,而如果沒有秘密,童年這樣的東西當然也不存在了。P115  電視成為“僞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僞事件”隻為了公衆消費而籌劃的事件,如電影藝術科學院獎、美國小姐競賽等。  電視在觀衆中激發出一種對新奇事物和公開揭露問題的永不滿足的欲望,電視生動的視覺圖像并不是給專家、研究人員或者任何希望從事分析活動的人看的。P119  作者做調查後得出結論:電視上播出的所有事件完全缺乏曆史背景或其他相關背景知識,并且以如此支離破碎和連篇累牍的方式播映,結果是這些新聞像缺乏明确特征的溪流從我們的頭腦中沖刷過去。這是電視的催眠作用,它使人們的理智和情感變得遲鈍。P149  思考:因此,報紙新聞應盡量做到有明确的前因後果,以期與電視新聞相區别,給受衆以思考的空間,體現閱讀的優越性。7、關于敬畏與信仰  作者說道,兒童沉浸在一個充滿神秘的世界裡,心中充滿神秘和敬畏的感情……P123  思考:神秘與敬畏是嚴格相關的嗎?如果是的話,那麼現代社會為何失卻了對自然的敬畏?因為自然界對人已無神秘感?還是人們仍然無法洞悉自然,卻有意無意地忽視自然的神秘?  作者引述《文化與承諾:代溝的研究》(作者瑪格麗特·米德)一書中的觀點:“我相信這種信仰危機,可以歸因于……現在長輩對年輕人的經曆,沒能比年輕人自己有更多的了解。”P128  作者就此認為,由于電子媒體肆無忌憚地解釋一切文化秘密,它已對成人的權威和兒童的豪氣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他說,已知的世界和尚未知的世界是通過好奇來連接的。但好奇大半發生在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分離的、兒童必須通過提問尋求進入成人世界的情況下。由于媒介将兩個世界合二為一,由于保持秘密所産生的張力在迷底被揭開時,這種張力勢必減弱,所以好奇的演算方法也随之發生變化。好奇被憤世嫉俗——或者更糟——被狂妄自大所取代。P129  作者認為,電視廣告不向消費者提供各種各樣的事實,它們提供的是偶像,這樣成人和兒童都能以同等的感情投入,同時也避免了邏輯或核實的麻煩。斷定電視商業廣告是一種宗教宣傳品,是完全不過分的。P153  思考:應該說是宗教式的宣傳,而非以宗教為内容的宣傳。這種宗教式的宣傳是反宗教的。  商業世界通過商業廣告向精神領域的滲透,也造成包括宗教式微在内的信仰缺失。  作者說,在電視廣告中,我們看到了狂喜。天堂就是你的靈魂和上帝結合在一起的地方,這個上帝當然是指技術。P159  思考:廣告塑造技術信仰,破除上帝信仰,讓人轉而崇敬人類創造的技術,也就是崇敬自我,更加消弭了人們本已淡薄的敬畏之心。  作者說道,電視事業是娛樂、表演,它抛棄抽象,把一切都變得具體化。P165  思考:娛樂時代(注意,不是說個體的娛樂,而是社會的娛樂,成為一個時代)的結果将是,人的精神世界退化為感知世界,人們疲于對各種刺激做出反應。8、我的一些思考一個古登堡時代才開始産生的童年模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何必要和好處?沒有童年的人類将變成什麼樣?作者說道,如果電視真實地描寫這個世界,究竟如何會削弱兒童對成年人的信念,包括相信成人是理性的、世界時井然有序的和未來是充滿希望的等等?電視真實地描寫現實,又如何會削弱兒童自身對未來控制暴力沖動的信心?P135思考:有時候,哪怕是成人,我們是否也需要被蒙在鼓裡?  不同文化環境對人的性格、能力的要求不同。那麼,時代是否已經要求閱讀等相關能力退出曆史舞台呢?這就意味着堕落嗎?

對于尼爾波茲曼觀點的補充

(一)新的傳播環境進一步瓦解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

盡管作者已經預料到人類還會有新的發明創造,但是由于作者受年代的限制,隻是描述了電視出現并風靡的傳播環境。現在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網絡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終端登陸網絡,這使得兒童獲取信息的屏障已降至最低,

兒童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并不遜色于成人,而且,由于兒童天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得兒童掌握新技術、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成人快,所以,成人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已經沒有秘密可言,兒童和成人在信息面前已經是平等的了。

(二)成人化的兒童和兒童化的成人的極端發展

新的媒介環境下,兒童和成人可獲得的信息量是均等的,兒童被毫無保留的暴露在各種信息之下,這使得兒童過早的接受了成人的信息和秘密,兒童的價值和風格正逐步與成人的價值和風格相融合、趨同,甚至兒童擁有的信息量正逐步超過成人,這使兒童開始反抗成人的權威,厭煩成人(父母)的說教,與其和成人(父母)交流更願意在網上聊天或者玩遊戲,網絡集合了之前媒介的所有特點,相比電視,網絡虛拟空間對兒童的吸引力更大,網絡所包含的信息量更是海量,這使得兒童“成人化”的程度會大幅度加深,甚至極端化發展,近年來,未成年犯罪率和流浪兒童數量的上升與此有很大的關系。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信息所呈現的深度是面對大衆的,所以,成人對信息的理解和判斷能力在信息深度逐步向淺層次發展的過程中而退化,成人的“兒童化”也在加深。三、一些值得繼續考量的觀點:1、随着整個世界信息泛濫,一個人知道多少的問題要比一個人知道如何運用已知信息的問題要重要得多。P1032、作者認為“娛樂不僅不會影響學習,而且娛樂和學習是難以區分的”想法是錯誤的。P164思考:這個觀點值得深入思考。寓教于樂是好的,但目前形式的娛樂是否給人以深入思考的機會?四、作者提出的問題:1、童年是被發現的,還是被發明的?2、童年的衰落預示着美國文化的普遍衰落嗎?3、有沒有一種傳播技術具備某種潛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4、有沒有任何社會機構足夠強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現象?5、在抵制時下所發生的一切時,個人完全無能為力嗎?五、評價:童年這一概念的出現不過幾百年,這在人類浩瀚無垠的曆史文明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它指涉了這樣一個年代,成人們發現了孩提階段人性的脆弱與多元,社會應該給孩子們創造健康的生存空間,激發他們創造力,也避免過早的接觸成人世界的内容。然而今天,中國的小夥伴們早早地被迫去承認父輩們的生活現實,在不應有的期望與壓力中略顯糟糕的成長。 作業本、補習班、輔導課、成績單——這是眼下将中國兒童壓在腳下的幾塊大石頭,家長們挪不動,卻也不想挪。人們喜歡粗暴的将這一切歸因于教育體制的缺陷,也确實有此重要的原因。鑒于教育評價體系的設定,孩子們若想有一個尚算光明的未來,就不得不“從娃娃抓起”。人口大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一現實。而這樣一來,豈不是每一個孩子在分不清ABC的年紀,就需要扛起“未來”這樣缥缈宏大的成長話題,這公平嗎? 家長很無奈。若不讓孩子從起跑線開始,輸在了童年上,他們擔心永遠無法對孩子們交代。畢竟,舉國上下,誰的父母不是嘔心瀝血的将娃娃送進一個個幼教機構,亦或是藝術輔導中心。于是,在整個的中小學時代,學習變為校園的唯一話題。成績單成為多數學生衡量成長的唯一标杆。沒有創造,不談愛好,更不能肆意享受年少的諸般美妙。 網絡上有這樣一段來自英國學生對中國高中生說的話:因為高考,你人生中最美好的兩年被毀了。十六七歲應該是談戀愛、建自己的樂隊、去心動的地方旅遊,做一切今後再也沒膽量做的事情的年紀。但是你們沒機會,你們不可以因為愛唱歌而斷然去學音樂,因為要背曆史,背一切沒用的錯誤的東西。 這話有其偏激與不合理之處,譬如曆史,自是一門有大用的學問。團團也不想去考證它是否真的來自英國學生口中,或者隻能是中國孩子們的自白書。無奈這段話明明白白而又一語中的般地折射了整個中國孩童們的全部青春年華。這一點,每一個走過高考的孩子都深有體會。堆積成山的書本,翻來覆去的資料,綿延千米的試卷,一用而光的筆芯,苦笑與無奈中,孩子們就這樣長大了。 進入大學,歲月朦胧的青春,蠢蠢欲動的韶光。一個标榜自由的象牙塔就這樣給所有孩子們創造了一個不斷學習的唯一目标。及至進入塔内,所有的孩子們所思考的都是怎樣将中小學時代所欠缺的玩樂與愛好尋找回來。多數大學生最為忽略的,竟是學習了。大一,接觸新生事物,美好新奇。大二,在學生會和獎學金問題上争來鬥去。大三,考研出國找工作,安排未來。大四,做好離開學校的準備,開始工作。 這是一個怪圈:當需要享受青春年少的樂趣時,孩子們在伏案苦戰;而置身學問殿堂時,青年們都在忙着畢業後的事情。難怪有人說,中國的大學生過于早熟,過于老成。從20歲左右開始,所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工作,如何買房。那麼,你們的童年何在呢?青春又何在呢?及至自己做了家長,是不是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所以,改變從自己做起。尤其是年輕父母們,多為自己的孩子考慮生活,而不是生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