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部編版八下語文知識點彙總

部編版八下語文知識點彙總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08 00:06:12

部編版八下語文知識點彙總?《桃花源記》文言文筆記歸納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隐《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我們還學過他的《歸園田居》《飲酒》,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部編版八下語文知識點彙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部編版八下語文知識點彙總(部編版八下語文第三單元知識點彙總)1

部編版八下語文知識點彙總

《桃花源記》文言文筆記歸納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隐。《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我們還學過他的《歸園田居》《飲酒》。

二、通假字 便要還家 (要同“邀”,邀請)=延(各複延至其家)

三、古今異義

1.緣 古:沿着,順着=扶(便扶向路) 2鮮美 古:新鮮美好 今:食物味道好

3.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 4.雲 古:說 今:雲彩

5.妻子 古:妻子兒女 今:男子配偶 6.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7.間隔 古:隔絕,不通音訊 今:食物在時間/空間上的距離

8.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關聯詞(表條件關系,無論——都)

9.延 古:邀請 今:延長 10.不足 古:不值得,不必 今:延長

11.扶(便扶向路)古:沿着順着 今:用手支持人、物或自己不倒

12.向(便扶向路)古:先前的 今:向着,朝向

13.(未)果 古:實現 今:果實

14.開朗 古:開闊明亮 今:(思想、心胸、性格等)樂觀、暢快,不抑郁低沉

15.俨然 古:整齊的樣子 今:形容很像

16.問所從來 古:從哪裡來 今:從過去到現在

17.仿佛(若有光) 古:隐隐約約,形容看不真切 今:似乎,好像

四、一詞多義

1.為 ⑴武陵人捕魚為業——wéi(作為) 2.舍 (1)shě便舍船,從口入(放棄、舍棄,動詞)

(2)不足為外人道也 wèi(對,向)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shè屋舍俨然(房屋,名詞)

3.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的) 4.其 (1)欲窮其林(代詞,那)

(2)漁人甚異之(代詞,它,指所看到的景象) (2)其中往來種作(代詞,指桃花源)(3)具答之(代詞,代指村人提問的問題) (3)得其船(代詞,他的,這裡指漁人的)

(4)聞之,欣然規往(代詞,指代這件事) (4)舍人各複延至其家(代詞,他們的,這指村民們的)

(5)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代詞,這)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詞,指漁人)

(6)處處志之(音節助詞—湊音節,不譯)

5.乃(1)見漁人,乃大驚(于是,就) 6.尋(1)尋向所志(尋找)=尋張懷民

(2)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然,居然) (2)尋病終(随即,不久)

7.遂(1)遂與外人間隔 (于是,就) 8.聞(1)村中聞有此人(聽說)

(2)後遂無問津者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名詞,聽到的事情)

(3)遂迷,不複得路(最終,終于,竟然)

9. 作(1)其中往來種作(勞作) 10.志(1)尋向所志(名詞,記号/标記)

(2)設酒殺雞作食(做) (2)處處志之(動詞,做記号/做标記)

五、詞類活用

(1)複前行(名詞作狀語,往前、向前)(2)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記号 )

(3)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4)欲窮其林(形容詞作動詞)

(5)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一,對……感到詫異)

(6)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7)才通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通過)

六、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⑴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 譯:南陽人劉子骥是個志向高潔的隐士

2省略句:

⑴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譯: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仿佛有點光亮。

⑵(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譯: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

(3)(村民)問(之)所從來。 譯:村民問(漁人)從哪兒來

(4)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譯: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

(5)見漁人,乃大驚(“見”前面省略村民)

(6)便要還家(“便”前省略桃花源的村民,“要”後省略“漁人”)

七、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歸納内容要點

文章線索: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

第一部分(第1段):發現桃花林——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段): 訪問桃花源——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2段: 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描寫了桃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社會風尚。

第3段:寫桃花源人邀請漁人做客及漁人辭去的過程。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曆: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第三部分(第4、5段): 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後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為桃花源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這個桃花源是虛構的)

八、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有什麼作用?

答: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 由于“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麼内容? 初極狹,才通人。

5. 為什麼村人“見漁人,乃大驚”?

答:村人對陌生人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答: 社會動蕩,戰争頻繁,民不聊生。

7.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麼?

答: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

8.桃花源中人為什麼歎惋?作者為什麼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答(1)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歎惋;(2)為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歎惋;

(3)為自己與世隔絕之久而歎惋。

9.“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理?作用是什麼?

答:表現了桃花源人不願讓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進來打擾桃花源的祥和安甯。作用是設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神秘。也為下文再尋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筆。

10、“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回答,試說說漁人是怎麼回答的?

答:漁人的回答是:“今是晉”,桃源人接着問“秦之後即晉乎?”漁人答:“否”,秦之後尚有漢魏,魏之後方是晉。

11.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包括漁人自己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村中人的生活情況,以及他歸途中作記号的事。

12、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這樣寫的目的?

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給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

13、作者為什麼要寫劉子骥尋訪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實可靠,真實的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讓結局充滿傳奇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4.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述一下這個“世外桃源”的美妙。

1)自然環境優美②社會環境安甯、民風淳樸。③百姓生活富足、和樂。

九、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态度)

1、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甯的理想社會。

2、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1、為什麼要虛構桃花源?2、為什麼要寫桃花源甯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答:用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這個理想在當時能不能實現?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答: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複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隻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十、遷移拓展

1、與本文有關的成語:

(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後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裡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聯系陸遊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後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怡然自樂:快樂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

(5)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對待事物。

(6)雞犬相聞:每家雞和狗的叫聲互相聽得到,表示很近的距離,也表現一種和睦的景象。

2、對聯:黃發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3.與“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麼? 豁然開朗。

4.漁人是個怎樣的人?寫漁人有怎樣的作用?

漁人背信棄義、不守諾言。寫漁人的作用:一方面與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好客形成對比,加深了人們對桃花源外社會的認識,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另一方面,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

5、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樣的美景?(點撥: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6、桃花源的美好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出來?

點撥:(1)自然環境:優美富饒。(2)社會環境:安定和平。(3)人文環境:自由快樂。

7、後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它的含義是什麼?

點撥:世外桃源,借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的?請你以“桃花源美在……”領起,寫兩點賞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環境的優美,桃花源美在社會生活甯靜。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于桃花源,不複出焉的行為的? 桃花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抗争。(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然想繼續在桃源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答:不足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樂業,桃源人能和睦相處。

11、請用自己的話說出桃源人與漁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問漁人從哪裡來(2)桃源人向漁人說明他們來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4)漁人向桃源人介紹外界情況。

12、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為居言所聞,皆歎惋。 “具言”的内容和“歎惋”的内容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都會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歎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小石潭記》知識彙總

一、文學常識: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代文學家,與韓愈等人并稱為“唐宋八大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他擅長于寫山水遊記,本文是他《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本文選自《柳河東集》“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叙描寫,也可以抒情議論,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按原文填空: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3、寫潭中魚靜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寫潭中魚動态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氣氛,又含蓄表達作者悲涼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卷(quán)石底以出 為坻(chí)

嵁(kān參(cēn)差(cī)披拂 佁(yǐ)然不動

俶(chù)爾遠逝 往來翕(xī)忽 犬牙差(cī)

寥(liáo)無人 悄(qiǎo)怆(chuàng)邃(suì ) 龔(gōng )

四、解釋詞語:

(一)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皆若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3.行。鬥:名詞作狀語,像北鬥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4.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做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5.骨。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使…感到凄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  

6. 似與遊者相。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

(二)重點詞語:

1、篁竹:竹林。2、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佩與環都是玉質裝飾物。:發出聲響。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開辟道路。 :砍伐。:這裡指開辟。: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涼。:格外,特别。:涼。

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把。:作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彎曲。:而。

7、:水中高地。 8、:小島。 9、: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綠的藤蔓。 11、披拂:随風飄拂。 12、:大約,表示估計數目。

13、 :上下,左右。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表示數量不确定,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

14、無所依:什麼依靠也沒有。 15、佁然:呆呆的樣子。

16|、俶爾:忽然。 17、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8、:逗樂,取樂。

19、鬥折:像北鬥星一樣曲折。 20、蛇行:像蛇一樣蜿蜒前行。21、犬牙:像狗牙一樣。

22、差互:相互交錯。 23、不可知其源:不能夠知道它的源頭。:能夠。

24、寂寥:寂靜寥落。 25、悄怆:憂傷的樣子。 26、:深遠。

27、:因為。 28、:凄清。    29、:停留。

30、:于是、就。 31、:代指這裡的景緻。 32、:離開。

33、:遊玩。 34、:附屬,随從。 35、:跟随。

五、翻譯句子: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裡感到高興。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

3、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4、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随風飄拂。

5、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任何依靠。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遊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逗樂。

8、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鬥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一樣蜿蜒前行, 時隐時現。

9、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10、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着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沒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深遠,彌漫着憂傷的氣息。

11、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因為這裡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這裡的景緻便離去了。

12、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六、問題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環境,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孤凄悲涼的情感。

2、課文寫景中融有感情,試說說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遊覽到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參考答案:觀魚時的心情:“似與遊者相樂”,在這種環境中,作者暫時忘卻了自身的煩惱,産生了與魚同樂的情趣。遊覽到最後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涼和壓抑的心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是寫觸景生情,憂傷至極,從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悶的心情,但又最後無法解脫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3、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分别從遊魚、日光、魚影等角度去點染,整段文字沒有一個字寫到,卻又無處不在寫水。 

4、二段寫潭中的遊魚生活靈動,情趣盎然,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參考答案:既側面表現潭水的清澈,又傳達出作者愉悅的心情。

5、作者開頭說“心樂之”,為什麼在第四段又寫“悄怆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參考答案:因為作者參與改革失敗後被貶,心中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調。寄情山水是為了擺脫這種心情,但歡樂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6、第三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參考答案:A抓住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B比喻。C形象寫出小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勢參差不齊的特點,展現出小潭源的神秘莫測。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這是全文的中心句、點睛之筆,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環境特點;又由景及人,傳達出作者被貶後内心的凄苦落寞,表現了他内心無法排遣的苦悶。

8、本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參考答案:按作者遊覽的順序(即移步換景)來描寫的: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抓住了小石潭幽靜的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9、選文在寫景上很有技巧,如“動靜相稱”,“虛實相生”,請結合文中具體語句分别說明這兩種寫法的好處。

參考答案:

動靜相稱:如寫魚“影布石上,佁然不動”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靜中有動更顯出環境的雅靜。

虛實相生:如寫水“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表面寫魚,其實也在寫水,魚曆曆在目,則水澄澈透明,魚為實,水為虛,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10、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拟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内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這裡石奇水清,遊魚相戲,四周竹樹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裡,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迩。

11.“伐竹取道”表現了人物什麼樣的心理?對表現小石潭的特點有什麼作用

1、表明作者被悅耳的水聲吸引,産生一探究竟的想法,突出他濃厚 的遊覽興緻,表想了他内心的閑适2、表明小石潭無路可通、人迹罕至,側面寫出小石潭幽僻的環境特點。

12.第二段寫魚曆來被人稱道,你覺得它好在哪裡?

1、動靜相應。佁然不動,寫魚兒的靜态,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魚兒活潑歡快的動态。一動一靜,妙趣橫生

2、虛實相生。正面寫的是魚,但處處是從側面寫水,“空遊”是寫水的清澈,“影布石上”也是寫水的清澈。

3、寓情于景。“似與遊者相樂”,人魚并寫,作者以魚兒的自由自在來襯托人的心情,表現了作者想在山水之間求得片刻歡樂的心情,比直言人高興更有意味。

13.本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表現了他哪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表現的?

本文寫了潭水,竹樹,石頭,遊魚,溪流等景物, 表現了小石潭水清,全石為底,溪流曲折悠長,竹樹環合,幽深冷寂等特征。 最突出的特征是潭水清澈。除正面言“水尤清冽”外,還以清晰可見“全石以為底”和水中的遊魚來寫水清。

14.文章第四段寫出了小石潭怎樣的氛圍?表現了怎樣的心情?(2分)

寫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圍,表現了作者孤獨憂傷(痛苦)的心情。

15.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後不同,請概述作者感情的變化及其原因。(5分)

作者感情由“樂”變“凄”(1分)。作者遭貶失意中來到山水中尋求解脫,發現小石潭(1分),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興(1分);年到潭上凄清的環境(1分),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涼的心境(1分)。

16.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處?作者通過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感受?

小石潭遠離塵世,充滿生機卻無人欣賞,以及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圍與作者被貶的境遇相似。流露出作者孤寂悲涼的心境,表現出作者内心的壓抑,也含蓄地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17,根據原文内容,說說作者觀景賞物時的心情是怎樣發展變化的。

開頭的心情是快樂的,這從作者“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以及對遊魚的那種“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可知;最後的心情又是凄涼憂傷的,這從“寂寥無人,凄神寒骨”的描寫可知。

18.請說說“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的妙處?

正面寫了遊魚,側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隻寫魚,對水隻字未提,但水清魚靜的優美畫面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了

七、朗讀節奏: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全石/以為底。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5、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核舟記》知識點

一文學常識

1.選自:代人張潮的《虞初新志》

2.作者:明末文學家。魏學洢[yī](約1596年—約1625年) 字子敬,号茅檐, 嘉善人

3.核舟雕刻的作者:明代王叔遠 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4.核舟雕刻主題:大蘇泛赤壁

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

5. 核舟微雕:王叔遠贈給魏學洢[yī]

6. 文體:記。體裁:事物說明文

二: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隻記這一個

三:古今異義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 古義:零數,餘數 今義:單的,不成對的

二黍許 古義:大約 今義:可以

神情與蘇黃不 古義:類似 今義:歸屬

而計其長,不盈寸 古義:竟然 今義:曾經

其兩膝相者 古義:靠近。 今義:比較,較量。

四:一詞多義

1,為 為宮室,器皿,人物 做,這裡指雕刻 (為字共三十有四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表示判斷,相當于是 (中軒敞者為艙)

武陵人捕魚為業 動詞,當作,作為 (全石以為底)

不足為外人道也 介詞,對,向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

為坻,為嶼, 動詞,稱謂

2,可 高可二黍許 大約 (如 潭中魚可百許頭)

珠可粒粒數也 可以 (明滅可見 不可知起源)

3,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奇妙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餘數

4,雲 此中人語雲 說 蓋大蘇泛赤壁雲 句末語氣詞

5,端 東坡右手執卷端 開頭 其人視端容寂 正

6,而 啟窗而觀 表順承 (如 隸而從者 乃記之而去 )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表并列

潭西南而望 表修飾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表轉折

7,語 此中人語(四聲)雲 告訴 如有所語(三聲) 說話

8蓋: 蓋大蘇泛赤壁雲(大概是,原來是)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大概是,原來是)

9者: 中軒敞者為艙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五:詞類活用

石青糁之 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名詞作動詞,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詞作動詞,梳着椎形發髻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名詞作狀語,用箬篷)

六:文言句式

1.倒裝句—定語後置

(1)其兩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後置定語,“者”用作後置定語的煞尾,相當于“的”。)(正常語序為“其相比兩膝者”)

(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修狹”是中心詞“桃核”的後置定語,“者”用作後置定語的煞尾,相當于“的”。)(正常語序為“蓋簡修狹桃核者為之”)

(3)嘗贻餘核舟一 (正常語序為“(叔遠)嘗贻餘一核舟”)

3.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語“佛印”)

(2)省略介詞“于”

①佛印居(于)右,魯直居(于)左 ②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執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則題名(于)其上

七:成語 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 曆曆可數: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八、翻譯課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嘗贻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

奇巧人:指手藝奇妙精巧的人。為:做。這裡指雕刻。以至:以及。罔不:無不、全都。因:順着、就着。

象:模拟,這裡指雕刻。嘗:曾經。贻:贈。蓋: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遊覽。

雲:句尾語助詞。

譯文: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以及飛禽走獸、樹木山石,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經贈送給我一隻用桃核刻的船,(刻的)應當是蘇東坡坐船遊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糁之。

約:大約。 有奇:多一點。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可:大約。許:表約數,上下。

軒:高。望:對着,面對着。糁:塗。

譯文:核舟首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遮蓋着。旁邊開了小窗戶,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打開小窗看,兩邊的雕花欄杆正好左右相對。關上小窗,隻見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并用石青塗在刻着字的凹處。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曆曆數也。

峨冠:帶着高高的帽子。卷端:指畫幅的右端。手卷:橫幅的書畫卷子。 卷末:指畫幅的左端。

如有所語:好像在說什麼似的。語,說話。比:靠近。 絕類:極像。類,像。

矯首昂視:擡頭仰望。矯,舉。 不屬:不相類似。诎:彎曲。 倚:靠。

曆曆數:清清楚楚地數出來。曆曆,分明可數的樣子。

譯文: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那個戴着高帽子,留着濃密胡須的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黃魯直在他的左邊。蘇、黃兩個人在共同欣賞一橫幅的書畫卷子。蘇東坡右手拿着畫幅的右端,左手輕搭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着畫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說什麼似的。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着身子,他們緊靠着的兩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裡。佛印特别像彌勒佛,敞開胸脯,露出乳房,擡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一樣。他平放着右腿,彎着右臂支撐在船上,左膝支起來,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楫:船槳。 椎髻:梳着椎形發髻。 衡:同“橫”,橫着。 攀:扳着。 嘯呼:大聲呼叫。

視端容寂:眼睛正視着(茶爐),神色平靜。 若……然:相當于“好像……的樣子”。

譯文:船尾橫放着一支槳,槳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邊的船夫梳着椎形發髻,仰着臉,左手靠着一根橫木,右手扳着右腳趾,像是在大聲呼叫的樣子。左邊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撫着爐子,爐子上有一個水壺,那人眼睛正視着爐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 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鈎畫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後。 了了:清楚明白。 丹:朱紅色。

譯文:船的頂部比較平坦,就在上面題寫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迹)細得像蚊子腳,一筆一畫都非常清楚,顔色是黑的。還有一個篆字圖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顔色是朱紅的。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 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為:刻有。

曾不盈寸:竟然不滿一寸。曾,竟然。盈,滿。簡:挑選。 修狹:長而窄。

技亦靈怪矣哉:技藝也真神奇啊!“矣”和“哉”連用,有加重驚歎語氣的作用。

譯文:總計在這條船上,共刻有五個人,八扇窗,一張箬篷,一支槳,一個爐子,一個壺,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對聯、題名和篆文,共三十四個字。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狹長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藝也真神奇啊!

九、問題歸納

1.“奇巧”在文中有怎樣的作用?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現了王叔遠雕刻技藝之精湛,以下對核舟的具體說明都是圍繞着雕刻者雕刻技藝的“奇巧”展開的。

2. 文章第一句是從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說明了什麼?

①原材料體積小;②雕刻的物品種類繁多;③雕刻物構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說明了王叔遠的雕刻技藝精湛。

3. 雕刻者為什麼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這兩句話分别出自蘇轼的《後赤壁賦》和《赤壁賦》,寫的是蘇轼泛舟赤壁之所見、所感。将它們刻在小窗上,既能通過小窗啟閉景象的分别說明,使讀者體會王叔遠刀法的精細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題,照應第一段的“大蘇泛赤壁”,使讀者驚歎王叔遠構思的奇巧。

4. 課文結尾段落文字有什麼作用?

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八分有奇”,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揭示中心,表達了對王叔遠精湛的雕刻技藝的由衷贊歎。

5.比較本文分說部分不是按照從頭到尾的順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間、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描述核舟的。作者從船的中部寫起,有什麼好處?

本文這樣寫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開閉,由此說起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轼《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象感知蘇轼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這後一個原因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那麼,蘇、黃、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頭是畫的主體部分,而船艙就是背景部分了;先描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還可以使讀者初步領略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如果按正常順序先寫船頭,次寫船艙,就不會産生這樣的藝術效果。至于後寫船尾,這不用細說,那兩個舟子顯然是用來烘托船頭的三位遊者的。而将船背放在最後寫,則體現了文章寫作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因正面是雕刻品的主體部分,而背面則為雕刻品的附屬部分。

十、課文主題

本文使用從中間到兩頭,從正面到背面的空間順序,介紹了“核舟”的形象,表現了我國古代工藝作品的精湛技藝,熱情讴歌了民間藝人的卓越才能。

詩經知識點

詩經文學常識及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隻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詩經》的地位: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 的源頭。 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是屈原的《離騷》。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民歌,多出自下層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共105篇。分為“大雅”和 “小雅”,主要用于統治者的朝會宴享,以歌功頌德為主;

“頌”是統治者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内容以頌揚為主,共40篇

基本表現手法為“賦、比、興”。

“賦”:鋪陳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對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興”: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詩經》的詩體格式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時而重章疊句、反複詠唱。其語言生動傳神,并時常運用疊字、雙聲、疊韻等修辭手法。

儒家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詩經的“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關雎

1.洲:水中的陸地 2.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3.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4.好逑:好的配偶

5.逑:配偶 6.左右之:求取 7.寤寐:這裡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8.思服:思念。服,思念。 9.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綿綿不盡。悠,憂思的樣子。

10.琴瑟友之:彈琴鼓瑟對她表示親近。 11.左右之:挑選。 12.鐘鼓樂之:敲鐘擊鼓使她快樂。

13.樂:使……快樂。

0關雎的表現形式雙聲疊韻、比興、重章疊句

0主旨通過寫一個男子對心儀女子的思念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焦慮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悅,表現了愛情中的苦與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追求。這首詩寫了一個男子對心上人的思念、追求過程(1分),表達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1分)。

三、理解性背誦

《關雎》

1、統領《關雎》全篇的詩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2、詩中表達“君子”苦思采荇菜之女,又不可得的詩句是寤寐思服,輾轉反側

3、詩中描寫“君子”幻想與女子結婚的熱鬧場面的詩句是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4、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的字是“

5、描寫勞動場景的句子: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6、用韻方面采取偶句入韻,“之”字不入韻,之字前一字入韻。這首詩押韻的字是“鸠、洲、逑、流、求、得、服、側、采、友、芼、樂”。

7、小夥子一般都喜歡美麗而又賢惠的姑娘,《關雎)一詩中的“竊窕淑女,君子好述“這兩句就是佐證。

8、關雎是一首優美的戀歌,開頭兩句“關關雎鸠,在河之洲”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為下文抒發愛情創造了情意綿綿的意境。

9.詩歌中描寫禽鳥和鳴的句子是關關雎鸠,在河之洲

10.詩中被後人常引用的名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詩中的“ 窈窕淑女 ”一句直接贊揚女子的文靜、善良,也交代了小夥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寫思念心上人,使人曆曆在目的一個細節是“ 輾轉反側 ” ,現今已成成語。

12.鐘鼓樂之 、 琴瑟友之這一幻想和淑女結合的熱鬧場面,表達了青年男子對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願望。

13.全詩的綱目,統攝全詩的句子或表現小夥子一般都喜歡美麗而賢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4.最能體現全詩的精神,抒發求之不得的憂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15.最能表達詩人對心中戀人的愛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16.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關雎》中描寫青年男子對美貌少女表達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17.《關雎》中的男子由“關關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聯想;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抒寫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抒寫了求而得之的美好願望和喜悅心情。

1.本詩是愛情詩,為什麼從關關雎鸠,在河之洲”寫起?

《關雎》從“關關雎鸠,在河之洲”寫起,是運用了“比興”手法。“關關雎鸠,在河之洲”描繪了一幅美好的畫面:成雙成對的雎鸠鳥在沙洲上嬉鬧戲逐,發出悅耳的和鳴。這本是詩人眼前之景,但水鳥和鳴也可用來比喻男女之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有關聯,這使得詩人的情感與自然景物相合,渾然一體,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從任意角度賞析“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兩個“悠”形象的寫出了男子的情意綿綿,思念不斷,“輾轉反側”這一句傳神的寫出男子因思慕之深而徹夜難眠的情景,極寫了男子的相思之情。

3主要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舉例分析效果

運用興的藝術手法,本詩開頭用關關雎鸠在河之洲來起興,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雙成對的雎鸠鳥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鳥的和鳴聯想到君子對淑女的思念。

4.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結合本詩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關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寫一個男子對心儀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過程顯得美好、喜悅而又不俗,所謂樂而不淫;寫男子求而不得的焦慮、苦悶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熱鬧情景,所謂哀而不傷

5.關雎文本特色:

(1)托物起興,借景抒情。全詩以物起興,以雎鸠鳥的鳴叫,引出主人公對淑女的愛慕;以不停的采摘荇菜,表現主人公對淑女的不懈追求,以想象中追求到淑女後友之樂之的情景表現主人公對淑女的熱切渴望。

(2).采用雙聲疊韻的連綿詞,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人物描寫的生動性。疊韻詞窈窕,雙聲詞參差,輾轉既是雙聲詞又是疊韻詞。用這類詞修飾動作(輾轉反側)摹寫對象(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參差荇菜),使得詩歌活潑生動,音韻和諧。

蒹葭的意思是 “蘆葦”

1.蒹葭:蘆葦2.蒼蒼:茂盛的樣子3.伊人:那人,指所愛的人。 4.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 指對岸。

5.溯洄從之:逆流而上去追尋。 6.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從,跟随、追尋。之:代“伊人”。

7.阻:艱險。 8.溯遊:指順流而下。 9.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接近。

10.萋萋:茂盛的樣子。 11.晞(xī):幹 12.湄:岸邊,水和草相接的地方。 13.跻(jī):(路)高而陡。

14.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 15.未已:沒有完,這裡指還沒有幹。 16.坻:水中高地

17.涘(s):水邊。 18.右:向右迂曲。 19.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1、通過重複唱沓,描寫追求愛情的艱辛與漫長的句子: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2、《兼葭》一詩中用反複吟詠的形式創造可望而不可即的虛幻意境,蘊涵執着、熾烈的相思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3、《詩經。蒹葭》中于濃濃的秋涼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4.成語“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詩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5.用蕭瑟冷落的秋景起興,渲染凄清氣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詩句是: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描寫男主人公追尋之路艱險、漫長的詩句是;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道阻且跻(jī)。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7.表現他雖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詩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1.詩的主人公是怎樣一個形象?

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艱難險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2.所 謂 伊 人 ”指的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嗎?

所謂“伊人”她可以指美麗的女子也可以指理想或者是追求的目标,她可以隻是人們所追求的一個虛指的對象。

3.從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領悟到了什麼

★為自己的理想不怕艱難險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視求索本身!!!

4.道阻且長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長跻右分别突出道路什麼特點?反複吟詠的作用?

分别突出道路的漫長(遙遠)、高(險峻)、曲折。反複吟詠渲染追求之路的艱難,側面烘托了主人公對意中人的執着不變的追尋,以及欲見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5.詩的每一章開頭都寫景,這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說說這些景物描寫的作用?

答: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蕭瑟、凄清(或冷寂、蕭索、凄涼)的晚秋畫面。

作用①是起興句,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表現主人公對所思慕人的深摯感情。③烘托蕭瑟冷漠氣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6.你如何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對美好愛情(戀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7.重章疊唱是《詩經》典型的藝術特色,請簡要分析這首詩重章疊唱的表達效果。

全詩三章,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一唱三歎,節奏鮮明,旋律優美,而且還顯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層加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8.詩歌采用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舉一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每章的後四句。反複抒寫道路的險阻,表達主人公執着的愛情追求

9.本詩在藝術表達上注意了動靜結合,試加以說明。

詩中景物描寫都是靜态描寫,而詩人忽上忽下地尋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現,忽遠忽近是動态描寫。

10關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上和表現形式上(雙聲疊韻、比興、重章疊句)有什麼異同?

相同點:(1)關雎蒹葭都屬于詩經中的國風部分,都是當地民歌;都運用興的手法,借景抒情,抒發對心中理想對象的執着追求和強烈思念。(2)都大量使用重章疊句的藝術形式,反複詠唱(3在語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韻,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變化(4)都使用了雙聲疊韻詞,富于聲韻美。

不同點:(1)關雎是一首熱情的戀歌,表達了對愛情對婚姻大膽追求,感情坦率樸素、健康《蒹葭》含蓄委婉地抒發對伊人可望不可即的無限情意,全詩充滿難言的惆怅,和傷感(2)《關雎》叙事線索明朗,畫面形象可見《蒹葭》意境含蓄,場景朦胧,情感韻味更加濃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