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生病之前,我曾天真無畏地覺得:死有啥可怕的。但在醫院照顧她一年多之後,我發現,原來我唯一害怕的就是死亡。”這是微博@逝者如斯夫 dead講述故事中最讓人難忘的一段話。
說死亡不可怕的,是因為遭遇死亡的不是你“心坎上”的人。
一塊小小的息肉,最後發展成腸癌晚期微博網友@逝者如斯夫 dead的媽媽在2018年因結腸癌複發而去世。
“回憶起當初媽媽确診結腸癌時,醫生就說媽媽的病并非剛剛發生,至少有五年十年時間了。而在最開始,隻是一塊小小的結腸息肉。”她在故事裡說到。
她的媽媽在确診後,一直積極配合手術和用藥治療,盡管過程非常痛苦,但一度療效顯著。
然而不幸的是,病情很快複發了。這一次,複發的癌症來勢洶洶,瘋狂地侵占肝、肺等各處器官。她的媽媽在癌症如此猛烈的沖擊下也變得一蹶不振。最終,她隻能痛苦地看着媽媽一點點凋零。
痛定思痛,她也在自己的微博中奉勸所有人,一旦過了45歲就要做一次腸鏡檢查,如果發現了結腸息肉,就一定要及時手術切除,如果沒有發現,也要保持每10年檢查一次腸鏡。
她希望,媽媽的悲劇,不要再出現。
醫生提醒:這些人,别害怕做腸鏡如今,各種媒體、自媒體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向所有人強調要重視腸鏡檢查。因為我國的結直腸癌新發病例一直在逐年增多,而發病年齡也越來越低,平均比發達國家低了10歲左右。
想要遏制這個可怕的趨勢,除了從飲食上預防,更重要的還是得做好早期篩查。而目前唯一高效的結直腸癌篩查方法,就是腸鏡檢查。
腸鏡其實是一條頂端安裝有微型攝像設備等小工具的柔軟的長管。腸鏡檢查,就是将這根長管從肛門一直伸入,通過直腸、乙狀結腸、橫結腸和升結腸,直達最深處的大腸回盲部以及回腸末端。
腸鏡的優點就在于,醫生可以清晰、直觀地看到結直腸黏膜上所有可疑的病變,可以攝片,甚至能用活檢鉗直接鉗取可疑組織标本以備進一步病理檢查,必要時還能直接在腸鏡下切除早期癌變組織。不像X光、超聲等其他影像學檢查,由于不能近距離直接觀察,誤診率比較高。
因而腸鏡被認為是目前結直腸癌診斷的金标準。通過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結直腸癌早期病竈或可能發生癌變的問題組織,及早進行治療處理,在完全可控的時機把結直腸癌解決掉,也算是一種很好的預防措施。
我國目前結直腸癌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是40~50歲,因此建議40歲以上人群,無論男女,都要及早做一次腸鏡檢查。發現問題的可以及時處理,沒發現問題的每隔10年要再檢查一次。
還有一些結直腸癌高危人群,要更加重視腸鏡檢查,複查頻率最好提高到每3~5年一次,初檢年齡也最好提前到35歲左右。
結直腸癌高危人群主要指以下這些:
1、年齡40歲以上且有長期高脂飲食或吸煙、酗酒習慣,經常吃腌制食品,纖維素攝入過少的人群;
2、有結直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
3、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
4、患有潰瘍型結腸炎、血吸蟲性直腸肉芽腫等癌前病變的人群;
5、做過結直腸息肉切除術的人群,要防範結直腸息肉複發并惡變;
6、做過結直腸癌手術的人群,也要終身定期複查。
7、有過膽囊切除史的人群,因膽囊儲量變少,多餘膽汁刺激腸道可增加結直腸癌發病風險。
無痛腸鏡并非适合所有人很多人害怕腸鏡檢查的疼痛,因而選擇無痛腸鏡。然而,無痛腸鏡可能會削弱檢查效果。因為腸鏡檢查需要被檢查對象時不時配合醫生的指令改變體位、調整呼吸等。如果選擇無痛腸鏡,醫生的操作難度就會變大,不僅可能影響檢查效果,還有可能引發檢查并發症。
另外,無痛腸鏡要在血壓、胸透、心電圖檢查都正常的前提下才可以做,所以并不适合所有人。實際上,隻有結腸十分冗長的人,或者腸道内有嚴重黏連情況的人才需要選擇無痛腸鏡,一般人做普通腸鏡便足夠了,隻要醫生技術過關,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疼痛。
畢竟做腸鏡是為了免除癌症發生後更多的痛苦,為了得到更好的檢查效果,一時的不适不妨忍一忍。#清風計劃##腫瘤科普排位賽##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 王邦茂,曹海龍.腸鏡檢查對大腸癌的預防價值.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11(10)
2 腸鏡有沒有必要做無痛的.自我保健.2017
3 胃腸鏡:消化道早癌的“排雷手”.環球網.2016年6月28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