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報告每個醫院的血檢報告參考範圍都有所不同,但大緻範圍相差無幾,今天就教大家如何看懂血檢報告。
1.白細胞計數
成人 (4.0-10.0)×10^9/L;
兒童 (5.0-12.0 )×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白細胞數目。
增多見于:急性感染、尿毒症、急性出血、組織損傷、白血病等。
減少見于: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服用抗癌藥物等。
2.中性粒細胞計數
0.5~0.7(50%~70%)。
指對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分别計數并計算百分比。
增多見于:化膿性細菌感染、急性出血、組織損傷、敗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降低見于:傷寒、病毒性感染、瘧疾、化學藥物中毒、抗癌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等。
3.淋巴細胞計數
0.2~0.4(20%~40%)。
指對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分别計數并計算百分比。
增多見于:病毒感染、結核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肉瘤等。
降低見于:細胞免疫性缺陷病、傳染病急性期、放射病、抗淋巴細胞球蛋白治療、淋巴細胞減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等。
4.單核細胞計數
0.12-0.76,單位10^9/L。
指對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分别計數并計算百分比。
增多見于:某些細菌感染、活動性肺結核、某些血液病、急性感染恢複期、結締組織病、胃腸道疾病等。
減少見于:基本無臨床意義。
5.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0.05~0.30×10^9/L。
是一種檢測方法,用嗜酸性細胞稀釋液稀釋一定倍數,而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被破壞,嗜酸性粒細胞被染成紅色,然後滴入計數池内計數,可求得每升嗜酸性粒細胞數。
增高見于: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寄生蟲病、變态反應性疾病、皮膚病、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何傑金病等。
減少見于: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燒傷、手術後、大葉性肺炎等。
6.嗜堿性粒細胞數目
0~0.01(0~1%)。
指對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分别計數并計算百分比。
增多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骨髓纖維化及癌轉移等。
7.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50%-70%。
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占全部白細胞的百分比。
偏高見于:細菌感染等。
降低見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引起等。
8.淋巴細胞百分比
20%-40%。
指淋巴細胞在白細胞所占比例。
偏高見于: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
降低見于:細菌感染、免疫缺陷病等。
9.單核細胞百分比
3%-8%。
指單核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比例。
增高見于:傷寒、結核、瘧疾、血液疾病等
降低見于:一般無臨床意義。
10.嗜酸性粒細胞比率
0.5%-5%。
指嗜酸性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的百分比。
增高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等。
降低見于:一般無臨床意義。
11.嗜堿性粒細胞比率
0-1%。
指嗜堿性粒細胞計數占白細胞計數的百分比。
增高見于:過敏性疾病、某些血液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傳染病等。
降低見于:一般無臨床意義。
12.紅細胞計數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新生兒 (6.0-7.0)×10^12/L。
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對于提示累及紅細胞系統的疾病有重要意義。
增多見于:嘔吐腹瀉、燒傷、先天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減少見于:急慢性出血、紅細胞遭受破壞、造血障礙/損傷、血管内/外溶血。
13.血紅蛋白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指紅細胞漿内的蛋白質,使紅細胞表現為紅色。
偏高見于:嘔吐、燒傷、大量出汗、缺氧、慢性阻塞性肺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偏低見于: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感染、放化療等。
14.紅細胞壓積
男:0.40~0.50;
女:0.35~0.45。
指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經離心沉澱後,測得下沉的紅細胞占全血的容積比。
增高見于:嘔吐腹瀉、燒傷等。
減少見于:貧血、血液稀釋等。
15.平均紅細胞體積
86~100fl。
指人體單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
偏高見于:妊娠、口服避孕藥、飲酒、缺乏維生素B12/葉酸、貧血等。
偏低見于:缺鐵性貧血等。
1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27~31pg。
指血紅細胞中血紅蛋白濃度。
偏高見于:體内鐵質豐富等。
偏低見于:缺鐵性貧血等。
17.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310~370g/L。
指血液通過離心後僅獲取的剩下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比例。
增高見于:嘔吐腹瀉、燒傷、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酸中毒、心髒病、腫瘤等。
降低見于:缺鐵貧血、地中海貧血等。
18.紅細胞分布寬度變異系數
11~16%。
指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的參數。
19.紅細胞分布寬度标準差
35-56fL。
指紅細胞體積差異性的參數。
20.血小闆計數
100~350)×10∧9/L(10~35萬/mm)。
指血液中的一種細胞。
增加見于:骨髓異常綜合征、慢粒白血病、急性感染、失血等。
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放/化療、脾功能亢進等。
21.平均血小闆體積
9.0~13fl。
平均血小闆體積的變化有助于判斷出血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變化。
增加見于:原發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骨髓異常綜合征、妊娠晚期、血栓病等。
減少見于:急性白血病化療期、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22.血小闆分布寬度
電阻法:15%~20%。
激光法:42%~75%。
反映血小闆容積大小的離散度。
增高見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細胞貧血、脾切除、巨大血小闆綜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減少見于:血小闆的均一性高。
23.血小闆壓積
0.11%~0.23%。
是以血小闆平均體積和血小闆計數的乘積。
升高見于:原發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白血病緩解期、妊娠晚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血栓病等。
降低見于:急性白血病化療期、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也可能是PLT降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治療和化療、血小闆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