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秋佳節,月圓之時,賞月之時,是不是也會好奇一下,在同一輪明月之下,一百年前、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人們都是怎麼過中秋的?
《月色秋聲圖》 馬和之 宋 絹本設色 29×22cm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每到這一天,遠方的遊子,都會記起王維那首“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歸家似箭的心情禁不住油然而生。
《松溪泛月圖頁》 夏圭 宋 絹本設色 24.7×25.2cm
古人對于中秋的重視,僅次于春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遠勝過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頓生無限遐想與相思之情。自古以來,人們将臆想中最美好的故事都給了月宮!嫦娥,吳剛,桂樹、白兔,還有那隻蟾蜍被文人墨客們作為永恒的主題,構成了他們筆下一首首婉約的詩詞,一幅幅唯美的書畫。
《月下把杯圖》馬遠(宋) 25.1×26.5cm
古之中秋起源于古人對月亮的崇拜,繼而引發一列系的祭祀活動,比方古代帝王就有祭月拜月儀式,後傳至民間,并漸漸擺脫單一性祭月拜月,發展到形式各樣的紀念活動,比方玩花燈,賞桂花,吟詩書畫,以滿足人們美好的理想,表達情感,張揚個性,釋放感情。
《月夜圖》 馬遠 宋 絹本設色
宋代輕武重文,中秋必然成為文人書畫家吟誦的重要題材。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蘇轼曾有一首中秋時節與其弟相歡中秋團圓的《陽關曲·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宋 劉松年 嫦娥月宮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詩詞大家、書法家蘇轼一生為官,多因性情使然,官場一直“清寒”不順,但其弟蘇轍性情随和,官場則風平浪靜,一直以自己人脈在朝庭上為蘇轼周旋,但蘇轼還是多次被貶流放外地。這年中秋,蘇轼在京城與弟蘇轍久别相逢,兩人借月賞月時,交談甚歡,蘇轼心情激動,想到自己命運如此多舛,情不自盡寫下這首歡喜中包涵淡淡憂傷的詩句,并問蒼天: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蟾宮月兔圖》 陶成 (明)
中秋一過,兄弟又要分離,日後何時才能相會?但兄弟之情躍然字裡行間,卻是情深意切。
《仕女圖冊八開——桂香濯月》(局部) 焦秉貞 清 絹本設色 30.2×21.3cm
宋代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的詞也是可愛: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尊同。
雲濕紗窗。雨濕紗窗。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瑤台步月圖》 劉宗古(傳)宋 絹本設色 25.6×26.7cm
辛棄疾作為宋代文武将才,其作詞,大多悲壯慷慨,但“中秋元月”卻寫得歡快明朗,詞中先回憶去年的中秋,我們曾在樓台備好酒,在丹桂花香室内,對月把盞,杯中成影,多麼快樂啊!而今中秋宵夜,我們攜手再次登樓,面對窗外秋雨,雲霧隔着通天路,笑一笑也罷,無需再問今宵有月無月,有紅燭高照,有筆墨紙硯,有美酒佳肴玉光杯,仍要: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樓台夜月圖》 馬麟 宋 絹本設色 24.5×25.2cm
“南宋四家”之一的馬遠曾繪過不少關于“月夜”的題材,《月夜圖》就是一幅典型作品。該作品采用了他的獨特畫法,隻将畫面集中于某一邊或是某一角,因此他有一雅号“馬一角”。雖然這些作品在構圖上隻畫景物的一角,但卻能從中表現出圖畫外廣闊的空間,讓人遐想連篇。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評價其畫作:“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
《露台月夜圖》 張可觀 元 絹本設色 33×38cm
元代張可觀的《露台月夜圖》采取馬遠的邊角畫法,月色中,一文士與二童子分别坐、立于露台之上,融于月色之中。遠山蒼潤、松樹遒勁,環境幽然。而馬麟的《樓台夜月圖》在構圖與取景方面也與前者有異曲同工之處,盡顯靜谧夜空。
《嫦娥獻壽》改琦 (清)
曆代的中國人都會将嫦娥的美想象成一種最純潔、最超逸、最美好和境界最高的美,改琦也不例外,他集合了所有他認為最好的元素—面容、肌膚、體态、表情、服飾、團扇、色彩等等賦予嫦娥,盡管在我們看來她與閨閣中的女子無異,隻有别緻的構圖和将亭台樓閣換成一個空空的圓的安排,才多少會讓人意識到她的不同凡響。改琦将之随身攜帶,與朋友共同賞玩之後紛紛欣然作題,時代風尚可見一斑。可以說,這樣的仕女、這樣的氣息是我們認知那個時代的最一目了然的标識之一。
《蟾宮折桂圖》 高其佩 (清)
時至今日,中秋節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曆史雖然悠久,但當那些由遠古時期留給我們衆多的神話故事和傳說中的藝術魅力逐漸淡化之後,面對快捷的現代生活,距離不是問題,心的隔膜和遠行,才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通病。于是,古人在中秋節所謂的祭月拜月,團圓相聚、飲酒作詩畫畫的風俗風情,早已漸行漸遠了,許多時候我們繼承的中秋隻是徒有其表的一個“空殼”罷了。
《陪月閑行圖》 杜堇 明 紙本墨筆 156.5×72.4cm
但近幾年在國家有意倡導恢複中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背景下,中秋佳節在新時期有了新姿态,除了賞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一家人圍坐一起,吃月餅、裹粽子等,還有不少以中秋作為題材開展書畫詩詞大賽活動,或舉辦帶有中秋神韻的特色文化娛樂活動,共同弘揚中秋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
《梧桐雙兔圖軸》冷枚 (清)
今後,“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的情懷肯定會越來越濃。
《對月鳴琴圖》 佚名 宋 紙本墨筆 141×79cm
《清院本十二月令——八月賞月》 唐貸、丁觀鵬 清 絹本設色 175×97cm
《石湖泛月圖》 文徵明 明 紙本水墨 150.8×54cm
《銀塘曉月圖》 清 藍濤 絹本設色 98×47cm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局部) 沈周 明 紙本設色 34.7×1343cm
《圓明園十二行樂圖·八月賞月》郎世甯(清)
《月殿嫦娥圖》張路 (明)
《月華圖》金農(清)
《月曼清遊圖冊(十二開)——八月“瓊台玩月” 》(局部) 陳枚、梁詩正 絹本設色 37×31.8cm
《竹亭對棋圖》 錢榖(明)
明 唐寅 嫦娥奔月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 唐寅 嫦娥執桂圖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明 陶成 蟾宮月兔圖 故宮博物院藏
明 徐渭《黃甲圖軸》 114.6 x 29.7cm 紙本水墨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馬遠 對月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
宋 佚名 拜月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十國 佚名 浣月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佚名 嫦娥望月圖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元 佚名 香月潮音纨扇頁 遼甯省博物館
-END-
書畫論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