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認真專注地做好一件事,這個我能證明。
可生活總有亂七八糟的事情,讓你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
這些想法與呼吸相伴相生,時刻折磨着勞碌奔波的我們。
“男朋友不給我看手機,是不是外面有人了?”
“10年前不應該選這個專業,早知道就去考公了。”
“30歲都沒有對象,未來該怎麼辦?”
“同事今天沒和我打招呼,我是不是哪裡得罪他了?”
不是後悔過去自己沒做好,就是擔憂未來會出事。
總有人和你說,要防止内耗,可有時候内耗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思想一個一個蹦出來,我們有什麼辦法呢?
作為一個高敏感的人,小絨我内心戲特多。
别人一句話我能琢磨半天,一件事兒來回地想,我曾經特别痛恨這樣的自己。
為了擺脫那些想法,我試了各種辦法。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經驗,能有一點點的幫助,也是好的。
首先一個重要前提,别想着去控制你的想法。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告訴一群人,不要去想一頭白熊,不要去想白熊!可大家發現,接下來的每分每秒,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頭白熊。
不要想某件事情,那事情的前因後果就越深刻;
不要想某個人,那個人的輪廓就更清晰。
實驗結果證明,強迫自己去控制精神、禁止欲望,到頭來隻會起反作用。你越是想壓抑某個念頭的時候,這個念頭越可能冒出來。
把不要想白熊換成不要想藍色的哆啦A夢試一下。
很餓的時候,不要告訴自己我不餓,而是在腦子裡想想,待會看哪部電影。能讓你更快擺脫胡思亂想和糾結。
02.積極的心理暗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之所以會胡思亂想,是因為對我們的利益造成了損害,或即将造成損害。
所以,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想,找到積極的一面。
你和朋友吵架了,确實會生氣難過,但從另一方面想,你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情緒有哪些弱點,或者認清朋友到底值不值得交,讓你對人情世故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所以,不要隻揪着那一點點的損失,而去想想這件事情教會了我們什麼。
當下困擾我們的很多事,多年後想起來,感覺沒有那麼糟糕,怎麼當下這麼難熬呢?
很簡單,因為當局者迷。
所以,避免胡思亂想,就将這件事情和自己分離開來,不是作為主角,時刻想着如果是一個旁觀者,會怎麼看這件事情,有沒有我想的那麼糟糕。
最糟糕的結果是什麼?比如我和他表白,他拒絕了,你将自己脫離開,隻關注表白被拒絕。
這不是很常見嗎?不就是沒對上眼嗎?被拒絕了有什麼損失嗎?沒有啊……
仔細思考一下,你會發現最壞的結果和你内心的恐懼,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恐懼就是一種情緒和事實,和現實沒有太大的關系。
以旁觀者的視角,你才能看清整件事情的輪廓,才能想清楚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對你那麼重要,那麼讓你難受。
胡思亂想的人,都過于敏感,所有的問題都歸結于自己不夠好,所有人不開心都算在自己頭上。最後得出我太差勁,我不配被愛的崩潰結論(嘤嘤嘤……)。
但其實,生活裡90%的事情都和我們無關,隻是我們過度的敏感在意。
所以遇到事情,常問自己兩句話:關我啥事?關你啥事?
别人結婚了,考清華了,朋友翻臉了,關我啥事?
你怎麼還不結婚?怎麼分手了?怎麼還不減肥?關你啥事?
如果這些對生活毫無幫助,我們為什麼要關注。
胡思亂想的内容,有時是重新演繹過去的經曆,有時是幻想未來的境遇,我們會在腦海中構建一個虛拟的情景。
那怎樣結束這個假象呢?
英國的阿姜布拉姆法師,提出這樣一種解決辦法:一旦我們開始胡思亂想某個場景,就問自己一句話,然後呢,再然後呢?
這是利用了胡思亂想的邏輯缺陷。
比如你要去做一場演講,你會很焦慮,擔心别人會怎麼評價你。
問自己一句,“然後呢”?繼續把這個故事編下去,你會想到他們可能批評嘲諷你,或者贊美你,“再然後呢”?你如何回應他們的批評,或者感謝他們的贊賞。
短短幾個追問,你就會對幻想失去興趣,因為幾個然後問下來,你會覺得來回就那點事,你已經掌握事情的全貌,問到你感覺到厭煩,再想也很無聊,你就能意識到自己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
一段時間後,你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次數會越來越少,直到不再去想。
這裡,小絨想告訴大家的是,高敏感本身并不是缺陷,而是一種天賦。
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談笑間,快速地洞察到對方的微妙變化,但你可以。
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一種能力,我們要接受并學着控制它,為我們所用。
過度的胡思亂想,是因為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别人身上,總是東張西望地去揣摩别人,而沒把精力放在我們該做的事情上。
所以,不要想自己在别人眼裡,是怎樣的人,而要想自己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讓自己忙起來,讓手頭事情多起來,将重心放回到自己的生活。
最後,希望屏幕前的你我,都能成為沒心沒肺的快樂小天才。
每一天,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愛你們,biubiu~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