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意思是世間的所有問題,都隻是心的問題,心若通達敞亮,就沒有過不去的事。心外無物的觀點,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發揮,也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論證。
“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基石,之後的“知行合一”“緻良知”都是以此為基礎展開的。其實,“心即理”就是王陽明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歸納版、極簡版。
王陽明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是在貴州龍場悟道的覺悟。1508年,王陽明因得罪太監劉瑾而被發配到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驿站擔任站長。
孤獨和孤寂讓王陽明有了深入思考宇宙天理的機會。他開始是按照向外尋找天理,但看到的是自然界的弱肉強食,優勝劣汰。覺得互相殘殺,絕不是天理所為。
所以,王陽明開始扪心自問,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究竟是從哪裡來的,他發現,自己見了父母就會表現出孝順,在兄弟面前就會友愛,在朋友面前就會誠信,在仇敵面前就會憎惡,一切都是源于自己的内心。
因此,他認為人的心就是天理。他總結說:“緻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緻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所以,心即理。”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原本就孕育着無限廣大、無限光明的道,所以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是充分具備聖人的全部本質的。隻要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在我們與人物、事物相交往的全部過程中,把我們内在的“本心”體現出來,我們事實上就在“行道”,就走在通往聖人境界的路途之中。
因為聖人與普通人并不具有本質差别,隻不過聖人能夠時時、事事、處處都體現出他無私的、與天道相同一的“本心”,而我們普通人卻往往免不了自私自利、計較利害。正是私心、私利、私欲的計較,才使得我們與聖人相去懸隔,甚至堕落到極點而不能求之于人道之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