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02 02:54:27

閨蜜在朋友圈“曬”了張照片,2歲的兒子拿着手機一款小遊戲,沒想到評論分成了兩大陣營,風格截然不同。

同樣家有小朋友、年輕一代的家長大多呈包容狀态:“666,2歲就能玩這麼利索?”“這款益智遊戲好用嗎?值得推薦不?”

上了年紀的親戚卻普遍留言,“别讓孩子玩手機,對眼睛不好”。有的熱心長輩看到她的動态,二話不說在對話框裡轉來幾篇文章《手機對寶寶的視力影響有多大?這組數據,讓所有家長都沉默了》、《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後來都怎麼了?》……

巨大反差的評論現場,讓人覺得好笑又無奈。為人父母,一面擔憂着電子産品對孩子的危害,一面又不得不接受越來越發達的科技,正在越來越緊密地參與到了我們生活之中。我們想擺脫掉對電子産品的依賴,但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苦行僧”般的斷電生活。

既然如此,不如我們來認真探讨一下電子産品對孩子的利與弊,家長究竟要如何取舍。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1

一、不可忽視電子産品的危害

過早過量接觸電子産品,對孩子身體和心理兩方面都有可能産生危害。1999年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歲以上的孩子才可以接觸電視等多媒體。2011年美國兒科學會再次重申了1999年的建議。

一方面,長時間看電視,易提高孩子患近視幾率

人體眼球的直徑影響着人們的視力,直徑太短則會形成遠視,直徑太長就會造成近視。

正常情況下,嬰兒出生時由于眼球直徑較短,所以會呈現遠視狀态,也就是育兒百科書上常說的有幾百度“遠視儲備”。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眼球也會随之發育,每年直徑都會增長一定長度,在5歲左右視力會接近成人水平。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2

除開病理性原因,如果嬰幼兒保護視力不當,直徑增長過快,在5歲之前就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也就是說,年齡還沒長到成年,眼球直徑就已經達到了成人水平,但孩子身體還在繼續發育啊,眼球直徑當然也會繼續增長。沒有了遠視儲備,接下來就隻能向近視發展。這也是為什麼18歲以前,近視特别容易發生,反而成年以後視力水平會穩定的原因。

長期盯着近處用眼、刺激的光線等,極易産生視疲勞,都容易導緻眼球直徑增長過快。了解了近視産生的主要原理,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不合理的使用電子産品,容易提高孩子患近視的幾率。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3

另一方面,過早過多地接觸電子産品,易損害低齡兒童産生注意力和社會認知

對孩子身體健康的危害很直觀,但對孩子造成的心理發展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裡斯塔基,多次對嬰幼兒看電視進行跟蹤研究。研究表示,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而隻要電視機開着,不管有沒有人看,大人和小孩之間的各種語言形式都明顯減少,從而導緻兒童社會認知發育遲緩。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4

為什麼會損害注意力?

孩子一出生就擁有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所以剛剛出生的嬰兒,會被沒有接觸過的腳步聲、關門聲、熟料袋響動吸引去注意力。因此,低齡兒童的注意力十分短暫。

但人類的大腦同樣強大,當一種信息反複傳入寶寶的大腦時,就會被儲存在腦部空間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庫”,因此也就對這些熟悉的事物不再有興趣。

這個過程不斷吸收知識的過程有利有弊,能讓兒童專注在自己感興趣事情上的時間越來越長,不再容易被簡單的東西吸引走注意力,但也隻有更加新鮮的東西才會重新喚起他們的關注。

電子産品能帶來強烈的刺激感,快速切換的畫面和誇張的聲光,對寶寶而言無疑充滿了新奇魅力,盡管他們還看不懂,但是注意力早就牢牢被吸引住。

長期接觸這樣的強烈刺激,就很難對課本保持注意力,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學齡期的孩子,玩遊戲全程關注,一旦投入到學習中卻變現得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5

為什麼會損害社會認知?

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規律,科學家認為0-2歲的孩子處在“直接行動思維”階段。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區分電子産品呈現的内容與現實的區别,會讓孩子對社會認知産生誤解。

換個簡單易懂的說法,電子産品雖然可以提供各種生活場景的模拟,但卻無法提供孩子真實的互動,而2歲前的孩子必須通過與真人互動,才能夠學習到與人交往的真正技巧。

舉一個例子,許多早教類的動畫片會教孩子握手,但是不需要現實中的孩子去互動。低齡寶寶在遇到真需要握手的場景,卻沒有在實際中互動訓練過,就無法将握手人的意圖和動畫片裡聯系在一起。長期接受電子産品給的早教,而缺乏父母真實的教育,就會讓孩子的社會認知和行為都産生偏差。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6

二、接受電子産品的積極作用

由于存在可能産生的危害,育兒領域的專家普遍認為,2歲以前的孩子不宜接觸電子産品。但是,2歲以後的孩子想完全不接觸電子産品,實在不現實。作為現代化科技的驕傲,電視、手機、平闆電腦等電子産品,以及延伸而來的電子遊戲,對孩子就百害無一利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高科技的電子産品能提供便捷服務,多媒體教學是教育趨勢

一方面,教育器材能提高老師課堂效率,隻要老師提前準備好教案,就能做好生動地、易于孩子吸收的課堂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很多中小學就引進了電視、投影的多媒體教學器材,如今甚至在幼兒園中都得到普及。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7

另一方面,各種依賴于電子産品的新媒體平台,能使知識迅速傳播。以前在線下很難報上名師的班,要麼太貴,要麼學生太多擠不進去。現在依靠高速傳播方式,無論是老師辦班,還是學生報辦,都容易實現。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8

其次,電子遊戲的體驗過程,能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思維

這個說法并不是聳人聽聞,這是美國記者格雷格·托波根據多年一線教學經驗,在《遊戲改變教育》一書中提到的。他認為,玩遊戲需要基于“提出假設-探索世界-做出反應-反思結果-重新探索-改進結果”的循環。

而學生學習的過程,恰恰也是一個尋求反饋、然後針對反饋采取行動的過程。學生們得到的反饋越多,越能激起學習興趣,完善學習内容,适當的遊戲能夠培養孩子這樣的思維方式。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9

格雷格·托波用更加形象的聯系,解釋了這個過程。他認為玩電子遊戲的體驗感與彈鋼琴類似,需要孩子運用大量的綜合能力。鋼琴被視為最容易彈出聲音又最難精通的樂器。當人按下一個鍵時,鋼琴會立刻反饋出聲音。但想要練就出色的彈鋼琴技巧,卻需要大量的練習。

電子遊戲和鋼琴具備同樣的反饋機制,在人操作的一瞬間,就會立刻出現反饋。孩子們接觸上手電子遊戲特别容易,但在遊戲過程中想要達到精通的水平,就需要運用觀察力、注意力和創造力,不斷去嘗試改進遊戲方式,達到與探索科學一緻的過程。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10

很多家長試遊戲為洪水猛獸,怕孩子沉迷其中影響正常生活。由于對新鮮事物的影響未知,老一輩容易對電子遊戲妖魔化。其實,理解電子遊戲的本質,就會發現與下圍棋、踢足球、彈鋼琴等興趣特長沒有多大差别。

三、家長可以怎麼做?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就像大家都清楚圍棋代表高智商的競技運動,如果家裡有圍棋天賦的孩子,我相信大多數家長會選擇支持。但是要知道,圍棋需要孩子長期靜坐,并低頭盯着棋盤思考,同樣有可能引起孩子近視,甚至是頸椎問題。

由此可見,家長在面對電子産品的時候,也不應該隻看到負面影響,就一杆子“打死”。我們需要正确的引導孩子對待它。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11

1.分階段,控制孩子使用時間

0~2歲的寶寶,最好完全不接觸電子産品;

2~3歲的孩子,最好每天控制在30分鐘之内;

3歲以上,可以與孩子商量一個共同接受的時間,但一次使用電子産品的時間也不宜超過45分鐘。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孩子因為近距離看東西太久,而導緻近視。

隻要養成習慣,孩子會把合理接觸電子産品當做日常生活一部分,不會過分依賴,也不會刻意回避。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12

2.分産品,正視不同APP的作用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依靠手機和平闆電腦的早教、益智遊戲、競技娛樂遊戲等APP,隻要孩子一接觸手機或平闆電腦,無論是什麼類型的APP,都會被孩子接觸到,家長想瞞也瞞不住。那麼,我們對不同的APP,要有正确的認識,不能一味認為早教類就要多使用,遊戲類一概拒絕。

早教類

翻看市面上早教類的APP,包括漢字啟蒙、英語啟蒙、數學啟蒙、故事、繪本、童謠音樂等内容。這類APP較多地面對低齡兒童,用新穎、豐富的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起到一定的啟蒙教育作用。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種啟蒙式的早教APP有很強的替代性,完全可以被内容更加豐富的繪本、圖書替代。家長可以借助早教APP,把它視作一種工具,但不應該完全依賴它們。家長言傳身教、與孩子産生真實互動,才是最有效的早教形式。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13

益智遊戲類

還有一些益智遊戲也是專門針對孩子們開發的,例如找不同、簡單的數字遊戲、填色塗鴉等等。同樣,豐富的載體和形式,能夠立刻引起孩子的興趣,遊戲提供的反饋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孩子眼手協調能力和思維能力。但是,為了确保孩子健康用眼,需要家長牢牢把握時間。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14

競技娛樂遊戲類

除了針對孩子們開發的遊戲,更大的遊戲是面對成人開發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上了小學的孩子對可以運用策略的成人向遊戲更容易感興趣,早教類的益智遊戲已經很難滿足他們智力發展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尤其需要關注孩子玩遊戲的内容,引導他們不要接觸過于血腥暴力的遊戲,以免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同時,仍要密切關注孩子接觸時長。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15

3.家長的示範和陪伴不可少

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在針對青少年教育問題的講座上,給各位家長傳達了一個觀念:孩子沉迷電子産品,出現問題的不是電子産品本身,而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當一個人的感覺體驗十分單一,就會對某件事物癡迷。如果生活充滿趣味,孩子不會沉溺于電子産品。

這就是在告訴家長,給孩子充足的陪伴,多提供電子産品以外的體驗,讓他們生活充滿樂趣,便不會沉迷電子産品,而家長的示範和引導作用,對孩子的影響最有效。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16

我家小寶的爸爸,堅持在做的一件事情,讓我非常佩服。那就是從孩子1歲起,他就堅持每天下班吃完晚飯以後,抽出至少半小時的時間,拿着書本在孩子面前看書。小寶可以坐在客廳自己玩自己的玩具。

慢慢地,小寶覺得爸爸全神貫注的看書,書本是一個有趣的、充滿魔力的東西,于是經常要擠在爸爸懷裡,要他帶着讀兒童繪本。

從3歲開始,我們允許小寶每天看一集動畫片。一開始他興高采烈地每天期待這個時間,有意思的是,沒過過久他不想看了。問他想幹嘛?他找出新買的繪本,要我念給他聽。

根據我的判斷,對于他目前來說,電視雖然很新穎,但也不太懂複雜的動畫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再加上之前早已習慣和父母讀書的氛圍,父母有聲有色的對着他講故事,讓他覺得更有參與感。

小男孩玩遊戲其實是真實的(孩子拿手機玩小遊戲)17

對育兒問題思考越多就越發現,家長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起琢磨教導孩子的方法,來得更為重要。害怕孩子沉迷電子産品不可自拔,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在孩子人生中,起到了怎樣引導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