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作品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作品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6 09:11:45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作品?王羲之從永和十一年三月(53歲)到升平五年(可能是六月)去世,總共七年多,其留下的書法數量衆多,質量也達曆史的最高水平在此期中出現了許多具有标志意義的書法精品,有墨迹也有刻本,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作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作品(王羲之的代表作)1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作品

王羲之從永和十一年三月(53歲)到升平五年(可能是六月)去世,總共七年多,其留下的書法數量衆多,質量也達曆史的最高水平。在此期中出現了許多具有标志意義的書法精品,有墨迹也有刻本。

迄今為止,人們關于王羲之草書的評論,多停留在鐘張二王的質妍優劣之争,以及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阙”(梁武帝)、“古今莫二”(羊欣)、“盡善盡美”(李世民)等籠而統之的感覺陳述中。不僅很少有如對行書《蘭辛序》,《聖教序》那樣的熱情關注,更沒有人對包括《十七帖》在内的草書代表作進行深入研究。從前面的考證和解析已知,《十七帖》是王羲之永和十一年(355)誓墓歸田之後,直到逝世前的六七年間的作品,屬于典型的“末年”草書代表作。

筆者認為,《十七帖》具有如下四個方面的重要特色:

一是章草之韻。

《十七帖》顯然是地道的今草(小草)書,但當我們細細品味其作,我們又感到一種清晰的章草餘韻蕩漾在字裡行間。比如《十七帖》的草書基本上字字獨立,大部分字的體勢趨于扁平,筆畫的橫平豎直基調貫穿在每一件作品之中,有的地方還明顯保存章草書的筆法特征如捺腳、回鈎、轉折處的隸書筆意等等。典型者如《逸民帖》中的“東”、“久”,《都邑帖》“邑”、“也”,《成都城池帖》“是”、“也”,《講堂帖》“帝”,《有别帖》中的“宦”等。我們注意到,這是一種與秦漢簡犢書法一脈相通,但又完全不同于簡牍書法的全新書風感覺。一種如陸機《平複帖》相類似,但又不屬于章草的樸拙、厚重感。這是一種全新的書法審美模式。

《逸民帖》

《都邑帖》

《成都城池帖》

王羲之《講堂帖》唐人臨

二是妍美之風。

相對于王羲之所處時代背景而言,《十七帖》書風可謂是風流妍美之極。其筆法穩健而爽利,内含變化極為豐富而自然,筆力精絕,意象萬千。在王羲之以前,包括他的老師鐘繇、衛夫人的書風,都比較質樸、凝重。《十七帖》草書結字取勢似奇反正,點畫之間顧盼多姿,線條每若斷還連,極富流動的韻律感。

三是簡約之旨。

以《十七帖》為代表的王羲之末年草書在點畫線條上所達到的簡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這種簡約之旨,實際上是中國書法藝術化的重要規律,由此,以象形為基礎的漢字書寫,逐漸走向符号化——《十七帖》草書的符号化傾向已經很典型。

四是平和之氣。

孫過庭《書譜》說右軍書法,來年多妙,“當緣其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欣賞《十七帖》草書,這種志氣平和,不激不厲的感覺是極為明顯的。綜觀《十七帖》諸作,創作時的筆情墨趣,完全是在不加任何做作的情況下流出來,一點一畫,一字一形,好像不費任何心力,信筆所書,但又無處不顯得恰到好處。《十七帖》神韻超然而又平和簡靜的書風,是王羲之末年書風的典型代表,也是他經曆一番絢爛追求之後,與人生境界所共達到的終極和美,一種超然物外,自由潇灑的無上之美。

《十七帖》草書所具備的四大特色,在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一種全新的創造。筆者以為,這便是書史記載王羲之所創“新草”的典型形式,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以為,《初月帖》和《寒切帖》代表了王羲之末年書法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是藝術化境,是沒有他人、他帖可比的。

總之,《十七帖》屬于羲之末年書者數量衆多,質量極高,形成一個書法階段,而且是王羲之書法成就的最高階段。當然不應否認二、三時期的藝術成就和積澱過程。但通讀諸書,“右軍書法晚乃善”之說,應該是可以成立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