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有多厲害?尋求人才一直都是國家的需要,所以建立一個選拔人才的通道極其重要,在曆史之中最為有名的莫過于科舉制度,哪怕是到了今天一樣是受其影響那麼在科舉制度還沒有完善的時候,朝中的官員又從何來呢?最早先秦以前有着宗法制作為影響,官員和貴族都是世卿世祿制的,也就是子承父業,隔代繼承但這難免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萬一孩子不是個聰明人,又或者是沒有什麼才能,那不是一個危害嗎?故而在漢朝時又出現了察舉制,也就是通過地方舉薦以及舉孝廉的方式來發掘人才,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九品中正制有多厲害?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尋求人才一直都是國家的需要,所以建立一個選拔人才的通道極其重要,在曆史之中最為有名的莫過于科舉制度,哪怕是到了今天一樣是受其影響。那麼在科舉制度還沒有完善的時候,朝中的官員又從何來呢?最早先秦以前有着宗法制作為影響,官員和貴族都是世卿世祿制的,也就是子承父業,隔代繼承。但這難免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萬一孩子不是個聰明人,又或者是沒有什麼才能,那不是一個危害嗎?故而在漢朝時又出現了察舉制,也就是通過地方舉薦以及舉孝廉的方式來發掘人才。
陳群
但在東漢末年以至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迎合需要察舉制出現了變化,《三國志》中記載“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中正制,群所建也。”;也就是說在曹丕繼位的時候,陳群建議曹丕采取九品中正的方式選拔人才。那麼什麼是九品中正制呢?
中正:其中分為大中正和小中正,大中正必須是中央任職官員,而且還要德高望重,名聲在外的名士。然後大中正再去州郡中尋找小中正,中正的作用就是品評人才,中正也是此類人的官職名稱。
九品:中正産生之後則會得到一種人才調查表,其中就把人才的等級分為了九個等級,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一張人才考察表要兩所有的流亡人士記錄在冊,并且還要加上評語。
所有九品中正制度本質上也就是客觀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隻是漢朝時期察舉制的一種延伸。在作用上使得選拔官員的時候有了一個參考依據和客觀标準,而且保留了漢朝時期的鄉舉裡選以及采取地方意見的性質。
那麼九品中正制為什麼會出現?實際上九品中正制的出現在曹操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雛形,比如《三國志》當中記載了“漢末 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這麼一句話,其中說到魏武始基,這就是指在曹操時期就已經有了九品正中制度的出現。所以要了解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原因,就需要從當時曹操所處的背景下手。
曹操
九品中正制起初并非為門閥所設,也不看中一個人的家世背景,記載“九品始于喪亂軍中之政,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這裡就提到了九品中正制的意義,不已血統家世作為考察依據,而是單純考察人才的品性和才華。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漢朝所用的是察舉制,判斷的标準則是道德行為,這也是為什麼漢朝時期多有孝順故事廣為流傳的原因所在。但到了東漢時發現對人才的品評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得出的,還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觀察,那麼什麼人才能給出做了解的評斷呢?自然是身邊的朋友、親戚、同鄉等等。于是這就形成了鄉舉裡選的相識,而進行人物品評的也多為本土名士。
曹操
這也就造成了一種現象,東漢時期的名士不到那時能夠評定人物,更能決定人物的選舉。《後漢書·符融傳》中記載“時漢中晉文經、梁國黃子艾,并恃其才智,炫曜上京,卧托養疾,無所通接。洛中士大夫好事者,承其聲名,坐門問疾,猶不得見。三公所辟召者,辄以詢訪之,随所臧否,以為與奪。”;記載中說漢中有兩位名叫晉文經和黃子艾的名士,三公在征辟官員時就回來征求他們兩人的建議,并且根據他們的評論來決定取舍。這也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名士不但參與了人才的選拔,甚至幹涉了人才的取舍。這也就導緻朝廷用人的權力不在朝廷,而在這些名士手中。
九品中正制原本是抑制士族的手段
所以為了集權需要,這種選拔方式自然需要改進。曹魏政權的創始人曹操本就不是發于名士家庭,早年時曹操多次請求許劭給自己一個品評,由此可知曹操也是這一制度下的受害者。加上曹操本是宦官之後,和世家大族之間更是天生不合。所以曹操為了能實現集權統治的傳統,開始不斷破壞朋黨交遊。但是鄉裡選舉的方式已經根深蒂固,無法直接取締,所以唯有将選舉權力收回才是上策。
《三國志》中記載“先時國家始制九品,各使諸郡選置中正”;這說明在曹魏早期郡中正是由郡守來選擇推薦的,而且還要是現任官員,這也就把那些容易形成朋黨之風的名士和評議家都收歸為朝廷管轄。同時早期的九品中正也不注重世族高卑,隻是重視才華,這也是曹操多次頒布唯才是舉的原因所在。
九品中正制帶來了什麼影響?九品中正制始于曹操時期,其目的原本是為了控制清議對人才選拔的控制,采取合作的方式将品評中正貴為官方。而且曹操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并不看重家世背景,隻是單純的以人才優劣來判斷。曹魏初期的中正選擇上都是以郡為基礎單位,所以郡中正才是發揮作用的關鍵,這也就使得位居中央的豪門大族并不能掌控中正制,為其樹立黨羽所用。
司馬懿改中正為州中正
然而到了曹芳時期則完全不同,那就是設立了州中正。《太平禦覽》記載“案九品之狀,諸中正既未能料究人才,以為可除九品制,州置大中正”;也正是州中正的出現,才使得在九品中正制逐漸淪為門閥化,而且最終成為了門閥士族的選舉工具。
但是早期的九品中正制有着三重評定标準,分别是家世、道德和才能,而且三者并重。但是魏晉時期中正一般都是二品,而二品又有着推舉下一任中正的權力,所以幾乎能成為二品的都是門閥士族,這也就使得門閥士族掌握了朝廷的人才選舉。而且後來的三項标準當中道德和才能标準逐漸被忽視,反而家世背景成為了判斷一個人才的重要性依據,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