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腹瀉:乳糖不耐受
原創作者|小黑爸媽
在美國出差時總是腹瀉,随行的其他四位同事均如此,剛開始以為是水土不服,後來發現每次喝了牛奶、吃了奶制品,幾分鐘内必定反應強烈,狂找廁所。後來,查了度娘,原來是乳糖不耐受。由于美國牛奶和奶制品乳糖含量高于中國,所以在國内可以正常喝牛奶,而到美國後出現不适。
偶然,和同事聊天,她家1歲多的寶寶上吐下瀉,醫生說有可能是乳糖不耐受,還被我們嘲笑一番,戲谑她肯定是醫生沒把病毒化驗出來。第二日,同事反饋,給孩子停奶粉後,嘔吐和腹瀉症狀消失。恍然大悟,想起自家孩子剛斷母乳時的一則小事,感到非常内疚。孩子一直抗拒喝奶粉,擔心他缺少營養,那日,我們組團鼓勵(忽悠)他,為了哄我們開心,孩子抱着奶瓶咕隆咕隆立馬幹掉了一大瓶。一段可怕的經曆開始了,不到一分鐘内孩子吐得非常嚴重,之後的幾天一直既拉又吐,排洩物裡很多泡泡。我們一直以為是輪狀病毒所緻,帶着糞便去化驗,并沒有發現病毒,之後,孩子漸漸好了。回想起來,這就是典型的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簡單的解釋就是腸道對乳糖消化障礙而導緻腸道症狀如腸脹氣,腸痙攣或者腹瀉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乳糖酶的缺乏引起的。它僅發生在小衆群體身上嗎?答案當然是 No!打開浏覽器,發現網友紛紛就此現象提問咨詢。
乳糖不耐受不是病,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乳糖不耐受不是突然的,它是我們基因表達的一種形式。被一些科學家解釋為幫助哺乳動物斷奶的行為。意味着脫離母親的懷抱,學會獨自面對殘酷的自然界。
科學研究表明,由于曆史上向來飲食習慣不同,中國的乳糖不耐人群的比例是遠遠高于歐美國家的。乳糖不耐受并不意味着對所有牛奶及奶制品都會産生反應,這和奶制品中乳糖含量相關。
什麼是乳糖?
乳糖是乳中含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人乳中含量最多(約7%),是由葡萄糖、半乳糖組成的雙糖,甜度較低。乳糖的功能除供熱外,還可促進鈣、磷、鎂、鋅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對嬰兒生長發育十分重要。乳糖在通過小腸中段後,被黏膜上皮細胞的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最終産物乳酸造成腸道酸性環境,增加了鈣鹽的溶解性,使更多的鈣被吸收。乳糖代謝産生的酸性環境促進雙歧杆菌的生長,雙歧杆菌代謝産生乳酸和醋酸,抑制了緻病菌的生長,使嬰兒減少腸道感染。乳糖很少緻成齲齒,對嬰兒有利。
臨床表現
對嬰幼兒而言,主要症狀是腹瀉每日數次至10餘次,大部分患兒腸道氣體多,常帶出少量糞便在尿布上。大便多為黃色或青綠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湯樣,泡沫多,有奶塊,少數患兒有回奶或嘔吐。患兒還會伴有腹脹和不同程度的不安、易哭鬧,排便或經治療後腹瀉好轉。腸絞痛少見,常發生在病程中,但也可發生在腹瀉前。嚴重者可發生脫水、酸中毒、生長遲緩等,多無發熱。
解決方法
1.少量多次。乳糖不耐受的發生往往與一次攝入乳糖過多有關,而且存在着明顯的個體差異。少量多次飲用牛奶,不僅可以減輕乳糖不耐受症狀,而且可刺激和提高小腸黏膜合成乳糖酶的能力。
2.避免空腹飲奶。空腹飲奶,胃腸通過時間過快,牛奶中的營養成分(包括乳糖)較快地進入大腸,使乳糖不耐受症狀更容易發生。因此,不要空腹飲奶,早餐可以與蛋、饅頭、餅幹等搭配食用。
3.選用酸奶。酸奶是鮮奶經加熱消毒,接種嗜酸乳酸杆菌後經發酵培養而制成的奶制品。鮮奶經乳酸杆菌發酵後,奶中的營養成分進行了“預消化”。乳酸杆菌具有乳糖酶活性,可促進牛奶中20%~30%的乳糖被分解;乳酸杆菌可在腸道内繁殖,抑制腸道内腐敗菌和緻病菌的繁殖,維持腸道正常菌叢的平衡,有利于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狀。
4. 選用低乳糖奶及奶制品。對乳糖不耐受的寶寶,可以選擇低乳糖或無乳糖的奶粉,乳糖含量少易吸收,降低腹瀉的反複發生。與全乳糖的常規配方奶相比,乳糖含量大幅度降低的低乳糖配方奶如雅培親護,既能幫助寶寶減少乳糖不耐受症狀,同時可長期為寶寶提供滿足生長所需的乳糖攝入。
奶粉成分中的乳糖含量
純牛奶中為什麼沒有标乳糖含量的?營養成分表的标注是有相關規定的,按照規定是無需标注乳糖含量的,但營養成分表中有碳水化合物是必須标注的,這一項就包括了乳糖含量。
5. 最捷徑的方法——飲用牛奶前補充适量乳糖酶 。飲用牛奶前或就餐時,乳糖不耐受者可以先服用乳糖酶,使機體能有效分解乳糖,顯著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狀,而且無任何副作用。在國外,乳糖酶相關口服類産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廣泛認可。在國内,目前也有口服乳糖酶制品問市,服用簡便、有效。如果新生寶寶有乳糖不耐受的症狀,媽媽可将乳汁用吸奶器吸出,加入一片乳糖酶(藥店有售),再用奶瓶喂寶寶,口服乳糖酶制品可以直接幫助乳糖的消化吸收。
圖解: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水解為易于吸收的小分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