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新手直播怎樣才能一晚掙百萬

新手直播怎樣才能一晚掙百萬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10 20:46:08

編輯導語:随着視頻号的不斷發力,如今的視頻号發展十分迅猛,視頻号直播正成為一個巨大的風口。這篇文章作者通過個人的經驗沉澱,總結出了四點非常有價值的直播經驗,希望看完對你有所幫助。

新手直播怎樣才能一晚掙百萬(我在号做直播3個月)1

三個月前,我開始在視頻号直播,這是我之前從沒想過的。

已經習慣躲在文字後面,斟酌一字一句、梳理邏輯關系,但終歸不能逆勢而行,做短視頻和直播是必經一步。

在這25場直播裡,沉澱了「個人化」的經驗和感受,想分享給大家。

先說為什麼是「個人化」,因為我有三個不同的視角:

  1. 之前懂理論,現在要實踐,是理論被實際困難碾壓的視角;
  2. 之前是平台,現在是自媒體,是換位思考的視角;
  3. 之前寫文字,現在拍視頻,是從異步輸出到同步的視角。

以這幾個視角為基礎,有這幾點經驗:

一、直播的本質是真實和陪伴,不是講課

不同的内容形式,本質和優劣勢都不同,先搞清楚再動手做。簡單描述是這樣:

文字的本質是記錄或論證,優勢是便于表達邏輯關系強、層級複雜的内容,關注上下文的關系和整體結構。

視頻的本質是信息的高效率獲取,優勢是直觀,表達和理解的效率都高,畢竟走的是視覺這條路。

音頻的本質是陪伴,适合接收更簡單的、不需要動用系統二的信息。

直播的本質:是亦師亦友的真實陪伴。

與音頻不同,直播有視覺和聽覺,還強調互動感。用戶是在身心放松的狀态下看直播,某種程度上是個消遣。

可能有人會說,自己就是為了學知識才看直播的。

不排除直播有很多分類,比如把課堂搬上直播,或者用直播來帶貨等等。這些都是直播的延伸,不在這次讨論的範疇内。

典型的直播,就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出鏡,對着觀衆唠唠叨叨,本質上都是陪伴。

哪怕主題是講述某個知識點,或者用戶有學習的需求,實際上這些都是表象,是外衣。不同的表象和外衣,把直播分成不同類型,也讓用戶有獲得感。

但作為主播,或者内容策劃人,你肯定不能往直播裡塞真的課程。

舉個例子,我曾經有幾次直播,主題内容都很硬核。比如講内容運營、社區經驗、管理方法等。

之所以說硬核,是說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這樣的直播前,我準備的提綱大概就幾千字。會分為一、二、三、四幾個大點,然後每個大點裡又分幾層意思,每層意思又有案例。

這些内容用文字寫出來,非常清晰,但用直播講出來,亂七八糟,用戶聽的迷迷糊糊。因為塞進去的内容太多了,邏輯又很複雜,聽着就很累很費腦子。

而且,大部分用戶在看直播的時候都是松弛的狀态,是應對不了這樣的信息的,很多人就選擇了放棄。

所以有幾場硬核主題的直播,在線人數掉的比較厲害,人均觀看時長也不高,而且這類主題用戶一般插不上嘴,所以互動也很少,所有這些表象都會指向一個不好的直播效果。

在之後的直播裡,我做了調整。每次隻講2-3個關鍵點,而且不再做層級拆分,效果就好了很多。

舉例,有一期直播的主題是:這四點經驗,讓你在職場中成長更快。内容就四個關鍵點:遠離負能量、多發言、會邀功、交朋友。在這一個半小時直播裡,就說這四個點,擺事實講道理,數據呈現的效果很好,互動氛圍也很好。

其中「多發言」這點,大家的感觸很深,也很有收獲。在之後的很多天,社群還都在讨論這件事。

總結出這樣的經驗:

直播主題務必體現滿滿的收獲感,讓用戶看到後就會垂涎三尺。但直播内容必須控制信息的厚度和複雜度,在唠嗑和講課之間找到合适的分割點。

二、直播要互動,不要單向輸出

這個道理,幾年前我就知道了,也經常講給别人聽。如果自己沒體會過,道理追究隻是道理,停留在嘴邊。

在很多年前,我曾經以為主播去回答評論區的問題,是非常低效的。

比如你的直播間有200人在線,有10個人在評論區提問題,主播念出來并回答。這就意味着隻是與那10個人互動,把另外190個人晾在那裡了,所以是低效的。

當然我這個觀點是錯的。

首先,用戶要的是與主播面對面的感覺,以及在當下做出的即時反應。這就是直播雖比電視綜藝粗糙很多,但也很有意思的原因。

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用戶看主播直播,就和咱們去動物園看猴子差不多。

要的就是站在假山前,親眼看着猴子跳來跳去。還特别想扔個東西過去(不許喂食!),看看猴子的反應。猴子為了取悅遊客,會表演各種姿勢和技能,這樣圍觀的遊客也會越來越多。

其次,用戶的需求有趨同性,少數人的言論能代表大多數。

雖然200個人裡隻有10個人提問題,但這10個問題基本上能覆蓋全部200個人的需求,用戶需求有趨同性。

比如我的直播,核心主題就兩個,一個是運營業務上的問題,另一個就是職場技能和個人成長。

在這兩個核心主題裡,大家其實提不出特别多樣性的問題,累計去重後估計也就50個。比如,怎麼向上管理、怎麼跨行、用戶體系怎麼搭、活動怎麼策劃等。

如果有少數人在評論區裡提問,其他人就等着聽我講就行了。要知道人都是很懶的,不僅是懶得打字提問,而是懶得思考自己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用一句話應該怎麼描述。

有個抖音的朋友跟我說,看那些賣産品經理或自媒體課的主播,很多就是準備了50個用戶經常問的問題,背下來,然後長期高頻開播,反複講反複講,洗流量做賣課轉化。

我自己有一次直播經曆,挺有意思。開播前40分鐘,我隻顧自己分享,沒有引導大家在評論區互動,也沒回答問題,導緻在線人數一直在下降。

我的小助理yoki在微信裡喊我:注意互動!人都掉沒了!

效果非常明顯。在我轉向回答評論區問題之後,在線人數迅速就回升了,還超過了最初的人數。這個數據的變化肉眼可見,3分鐘内就有體現。

總結出的經驗:

直播主線和腳本正常走,但要保持與用戶持續的互動,要念和回答評論區的問題。

三、要有個人特征,不要千篇一律

之所以大家願意看素人的作品,不是因為TA最好,而是因為TA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作為素人主播,關鍵要呈現出自己的個人特征。

個人特征和人設的概念類似,主要包括個體的性格和觀點。每個人都具備這些,而且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需要做的是不要可以隐藏和收斂,要釋放和呈現出來。

最近我觀察過幾個比較火的自媒體,粉絲數都比我高很多,而且有清晰的人設,甚至商業模式也都是通的。但在專業技能上,都挺一般。

這幾個自媒體,都是展現了多面的自我,甚至不得不拿出一些隐私出來分享,這樣都會讓自己的人設更飽滿。而且他們的觀點都很鮮明,表達出來也簡潔有力。

這個邏輯是通的。

粉絲們追求的不是這個KOL有多麼的客觀冷靜,也不是有深度有學識,這些性冷淡元素無法激發粉絲的熱情。

粉絲要的是:對!你說出了我想說的話!你活成了我想象中的樣子!你是我精神生活的寄托,給我力量!我希望看到你成長,願意支持你守護你!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把自己的棱角拿出來。千篇一律的表達是催眠的,拿不到這麼多感歎号。

這個觀點有點抽象,舉幾個具體案例:

1. 引入家人朋友

有一類短視頻和直播内容,出鏡的不隻是主播自己,一般都有家人或朋友,讓主播的個人特征更豐滿。

比如,美食短視頻内容是教你做菜,但一般兒子先出鏡,表示想吃某菜,主播再開始做。這個簡單的處理,給主播增加了孩子父親的人設,内容也增加了親情的元素,肯定比直接做菜要更受歡迎。

再比如,最近爆火的劉畊宏健身直播,他妻子vivi的存在,有點類似于謙之于郭德綱,對結果的影響幾乎也是決定性的。

還比如,有的KOL是寶媽,就可以把媽媽的身份和創業者結合起來,這個立體的角色會吸引更多女性粉絲的共鳴。

2. 提出「反常識」觀點

當下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被回答過無數遍,但用戶們還在反複問着同樣的問題。

如果還想獲得關注,就需要有一些新穎的觀點,最好是看起來反常識的。

比如,我直播裡提到的四點職場經驗,其中一點是「會邀功」。大家會覺得邀功這件事是偏負面的,會有抵觸态度。但我提的邀功,實際上是向上管理的一種,是非常職業和合理的。

此外,我還提出過「不抱大腿」這樣的觀點,用戶還是很有欲望去了解的。

要注意的是,這一定是自己真實的觀點。切勿為了追求噱頭,去做違背價值觀的事,或者提供錯誤的導向,取了短期收益,丢了長期價值。

3. 表達情緒

正常的人,都有情緒,這是真實的一面,在直播中表現出來,能加深用戶對主播的印象。

最極端的案例,就是電商賣貨的直播間,兩個主播因為降價吵了起來,甚至動手。當然,都是劇本。

另外還有一次,刷到一個女主播對着鏡頭泣不成聲,在随後的3分鐘裡,她的直播間場觀從兩千漲到兩萬,親眼所見。

這兩個案例,都是情緒的表達。但過于極端了,建議還是别碰,掌握不好尺度會被官方處理。

我說的表達情緒,是正常的範疇内的。

比如,遇到诋毀,變得憤怒;想起不愉快的事,變得激動;與連麥嘉賓讨論問題,針鋒相對的時候語速加快,音量變大,等等。

總之,不要克制自己的情緒,适當的表達,反而會加深與粉絲間的連接。

四、連麥比單口效果更好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這句可能是廢話,是确定性結論。

隻是我在想,如果主播單口能力很強,或者個人IP屬性突出,用戶都是為了看他來的,那麼是不是單口比連麥更好。

這三個月來的經驗,打消了我這個想法。

連麥,代表着觀點的碰撞,哪怕兩個人不會吵架,至少觀點是有所區别的,可以讓直播内容更豐滿。

從感官上來說,單口的音色和說話頻率是不變的,會帶來枯燥感,導緻用戶從直播間流出。兩個人連麥交流,就打破了這種枯燥感,甚至是催眠感。

而且,連麥對于主播來說,興奮度也會更高。

連麥是看着一個人的臉,單口是看着一堆文字。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主播,哪個場景會更讓你興奮?

針對這個結論,我在做一件事:每周邀請一位資深互聯網領域的好友,來我的直播間連麥交流。

我想把這件事長期持續的做下去。

因為從我的運營經驗來看,很多事情的收益都是長期的,在勢能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才能看到。想拿短期收益的運營項目,大部分都會變形,會傷害長期收益,隻是當下看不到罷了。

#專欄作家#

韓叙,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産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曆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産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