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08:54:44 《中國教師》 2020年3期
馬建榮
課堂是師生交流的載體,“真性情語文”從構建生态課堂、生命課堂、生長課堂的“三生”課堂入手,建立富有生命活力的、有創新、有生成的課堂。
一、回歸本真課堂,讓學生學會咬文嚼字
有些教師認為對于高中學生,字詞教學已不是重點,但筆者認為,忽略字詞教學的語文教學是失誤的甚至是失敗的教學,語文的本真課堂離不開咬文嚼字,無論課堂進行怎樣的變革,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依然不可忽視。在《寡人之于國也》第二課時,筆者于上課前先檢查學生的字詞學習情況。
師:同學們好,在分析文本之前,我來讀一下文本第五、六自然段,同學們聽聽哪些字詞讀音不準,請指正并解釋含義。(教師有意設計了幾處錯讀)
生1:“數罟”的“數”應讀“cù”,解釋為“密”;“谷不可勝食也”的“勝”應讀“shēng”,解釋為“盡”;“雞豚狗彘之畜”的“畜”應讀“xù”,解釋為“畜養”。
生2:“養生喪死無憾”的“喪”應讀“sāng”,解釋為“辦喪事”;“申之以孝悌之義”的“悌”應讀“tì”,解釋為“敬愛兄長”;“謹庠序之教”的“庠”應讀“xiáng”,解釋為“學校”。
生3:“然而不王者”的“王”應讀“wàng”,解釋為“稱王”。
讓學生糾錯的環節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知識點不斷積累的過程就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過程。
二、培養真實思維,讓思維在交流中延伸
語文教學承擔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語文課堂應将知識的學習與思維的培養結合起來。學生可以利用已有思維經驗發展新的思維,也可以打破思維定式,建構新的思維模式。為了幫助學生厘清孟子的主張,教師安排了學生課下畫思維導圖的學習任務。
師:文中孟子針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困惑提出了怎樣的主張?其含義及措施是什麼?
生1:梁惠王喜歡打仗,打仗就會減少人口。
生2:梁惠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師追問:你所說的“根本”指什麼?
生2:“河内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内”隻是暫時解決問題,梁惠王應該采取不耽誤農時、不用細密的網打魚、按一定季節砍伐樹木的措施。
師追問:你說得很好,“根本”還有其他含義嗎?
生2:還應該發展農業養殖業,主要指衣食方面,這樣五十歲的人可以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七十歲的人有肉吃,數口之家沒有饑荒。
師追問:不錯,還有哪位同學補充?
生3:還指教育方面,興辦學校教育,讓百姓懂得禮儀,就可以使“民加多”。
師:“根本”其實總結起來就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行王道之始”,供養活着的人,為死了的人辦喪事沒有遺憾;另一方面是“王道之成”,要引導百姓發展紡織、畜牧、農業、教育,滿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老百姓就會歸順,王就能“王天下”了。同學們課下畫的思維導圖,我們共同來看一看。這個導圖(見圖1)以滿足老百姓物質與精神方面的需求為思路,分析出隻有統治者滿足老百姓這兩個方面的需求,老百姓才能歸附,導圖簡練,能很好反映文本内容,同學們給點掌聲。(鼓掌)這個導圖(見圖2)内容太詳細,不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思維導圖一定要保持連貫的思維,能清晰反映思維流程。(展示思維導圖,分析講解)
以上教學環節的設置包括兩個方面的思維培養。前面圍繞學生提出的梁惠王“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在教師的追問與引導中,學生的思維更加全面深入。後面運用思維導圖,采用學生分析、教師展示與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學生優化思維。
三、創設真實情境,讓古人與今人對話
随着時代的變遷,學生會對傳統文化産生陌生感和無趣感。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親近、熱愛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任務。于是筆者設計了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環節。
師:同學們,梁惠王覺得自己很盡力,但效果不佳,請同學們給梁惠王提治國的建議,要結合文本,适度拓展。形式是:“惠王呀,我想對你說……”
生1:惠王呀,你應該少打仗,多關心民事。
師追問:打仗有什麼不好呀?可以擴大疆域。
生1:但是戰争受苦的是老百姓。
師追問:是誰說過國家安定受苦的是老百姓,國家滅亡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生共答: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生2:梁惠王呀,有一句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你應該以民生為本,而不是以好戰來擴充自己的疆域,應該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給老百姓鼓勵和支持。
師:說得好不好呀?(鼓掌)
生3:梁惠王呀,你應該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不要過度利用自然資源,不耽誤農時,不用細網打魚,按季節砍伐樹木。
師:這個建議是不能掠奪開發自然資源,特别是“材木”,同學知道“材木”主要用來做什麼?
生共答:搞建築,大興土木工程,勞民傷财。
生4:梁惠王,你應該從根本上解決“河内兇”這個問題,不能隻顧眼前。
師:(一方面肯定學生的歸納;另一方面做補充)大王呀,你要輕徭薄賦,減輕老百姓的徭役賦稅!這一點在文中有沒有體現?(生回答不一)
生5:有體現,請同學們看第六段,雞狗豬的畜養“無失其時”,百畝大的耕地“勿奪其時”,這裡的“失”“奪”就是指不要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按時生産。
教學中設計學生與古人的對話,拉近了古今的距離。學生給梁惠王提治國的建議是對文本内容的進一步熟悉,同時也進行了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四、适度拓展,建立文化傳承的脈絡
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需要由點到線,将分散的認知一點點串起來,就會逐漸形成清晰的認知。本課中,教師引領學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傳承脈絡,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印象。
師:同學們,你們對孟子的思想還有哪些了
解?(學生合作讨論後彙報讨論結果)
生1: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還有“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它們都是仁的思想,是君子之道。
師:同學們對學過的知識記憶深刻,這是從“仁”的角度講君子的仁德,很好!
生2:《魚我所欲也》裡有“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句話是講“義”比生命更重要。
師:這是從“義”的角度闡述。
生3: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民本。
師:“民本”思想在這一課有沒有體現?
生3:文中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就是民本思想。
師:對,民本思想就是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将老百姓放在首要位置。孟子還有性善的思想,這是在孔子“仁者愛人”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而發展為民本思想,主張用仁政來治理國家,這是一個更大的發展。
教師利用問題驅動,調動學生回顧已有的知識積累,整理出孟子的仁愛思想、義利觀、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性善論,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孟子較為清晰的了解,這個過程是由認知到深化的過程。
五、鍊接古今,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在了解了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挖掘其思想内涵,古為今用,實現其當代價值。
師:大家聽說過“中國農民豐收節”嗎?
生:聽說過。
師:同學們對這個節日有哪些了解?
生1:這個節日是2018年專門為解決“三農問題”設立的,時間是每年的秋分。
師:你了解得真多。(鼓掌)你所說的“三農”是指什麼?
生1:是指農業、農村、農民,是國家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生産,出台很多政策,精準扶貧就是鼓勵農民生産的例子。
師: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結束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制度。近年來我國又采取了多項惠民政策,提出了振興鄉村計劃,希望同學們在課外去做更多了解。2018年,我國将每年的秋分确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請給廣大農民寫一份祝賀信。要求:①書信
中要用到孟子等人的民本思想。②課下了解更多我國出台的惠農政策。
教師将“三農問題”與孟子的仁政思想結合起來,運用情境創設将“中國農民豐收節”引入教學環節,用民本思想一以貫之,就打通了從先秦到當代這堵厚厚的壁壘,傳統文化的脈絡清晰可見。教師又從學以緻用的角度,設計了練筆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進一步關注當下國家的惠民政策,從而引導學生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關注現實生活。
(作者系甯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吳忠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