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既白 著
由上一節的論述我們知道,人心在尚未得道的階段,在修道求道的過程中,因心有所駐,心有所往的原因,是能夠惹塵埃的。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外在事物所影響,導緻情緒激動,慌亂,懼怕,對心智産生幹擾,思緒出現較大波動,方寸策略就會亂,應對措施也會出問題,最後結果往往是一團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道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意思是說道生萬物的時候都是一樣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都是道心充盈的狀态。然而當我們動念,識心分辨的時候,就會執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以至于出現了“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的割裂對立現象,進而在迷失自性的狀态中被分裂為二,形成對立,随着資曆的增長和閱曆的豐富,反而生出了“萬物有别”的分離妄念,比如以下的情況就是最好的例證:
你走路時,可能會讨厭車,而到了你開車時,可能又會讨厭行人;你打工時,可能覺得老闆太強勢,太摳門;而一旦你當了老闆之後,可能你又覺得員工太沒責任心,沒有執行力;當你是顧客時,可能會認為商家太暴力, 而當你是商人時,可能又會覺得顧客太挑剔;
………………
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一個人,為什麼會随着環境和立場的變化,而産生這麼明顯的差異,甚至截然不同的變化呢?是環境的問題?人的問題?還是心的問題?
答案當然是心的問題,其實我們前面的做法都都沒有錯,因為人本來就要随着環境和身份的變化,而轉變自己的角色和立場,這是沒有問題的,錯就錯在我們“換位思考”和“同理心思考”的執行不夠完善和徹底,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身心合一”,以至于造成了“身”與“心”某種程度的偏離,甚至對立的地步。
五利将軍,亦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佛塵也
由于習俗所染,我們遇事常常躁動、騷動、欲動。要想遇事不亂,就要恢複心之本體,即緻良知。因為執着于“萬物有别”的分離妄念,才是造成“我們的心能否惹塵埃”的根本原因,世上不存在絕對的好事或壞事,事物本是一體兩面,對立統一的,這叫“不二觀”的智慧。
當我們動念,識心分辨的時候,就會執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這時的事物,自會在你迷失自性的狀态中被分裂為二,形成對立,于是乎在經曆很多時事的磨砺後,我們的心就好像蒙上了一層一層的塵埃,就需要像神秀說的那樣“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不起心,不動念,動念即乖,心行處滅
那有沒有辦法像慧能那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當然也有,我們要通過好事或者壞事,來提高不分辨的定力,比如,我們看到一種現象,分辨的同時馬上回歸空性,因分辨心就是識心,當下空性即是轉識,回歸自性即是不分辨,用空來承載事物,這就是智慧心。
如何理解和達到這個智慧的心呢?首先,我們得了解這個世界得真相是什麼?即這個世界是一元的還是二元的,甚至是多元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一動念,識心分辨的時候,就會執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這時的事物,自會在你迷失自性的狀态中被分裂為二,形成對立的根本原因。
萬物皆有靈
隻有學會承載的時候,才能提高能量與定力,也才會有智慧的增長,我們要在生活中學會承載,才是真正的空性練習和心智成長,因為承載力是不分辨不排斥不造作的空性智慧。
具體要如何做呢?答案是以《易經》“錯綜複雜”的卦變原理和模型,培養和研習自己綜合起來看問題的能力和技巧。下一節我們就來講講如何通過對《易經》綜卦的學習,來達到“吾心即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至境問題。
上一篇:吾心即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作者 | 東方既白
十年學“易”一朝悟“道”,首創《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體系。
緻力于以周敦頤的《太極圖》為基礎,系統性揭秘《道德經》所蘊含的
整體思想及其架構體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