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書法家的小故事

書法家的小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23:56:33

書法家的小故事?掣筆不脫王獻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兒子,排行第七,上有六哥一姐,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書法家的小故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書法家的小故事(4位書法家小故事簡述)1

書法家的小故事

掣筆不脫

王獻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兒子,排行第七,上有六哥一姐。

東晉永和七年,王羲之四十九歲,出任右軍将軍、會稽内史,舉家離開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來到會稽山陰縣。這一年,王獻之七八歲,開始跟父親學習寫字。

一天,獻之正對着範本一筆一畫地習字,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身後,突然抓住筆管往上一抽,竟沒有抽掉獻之手中的毛筆。王羲之歎道:“此兒的字,今後當有大名!”

後人解釋,獻之寫字用力,把筆牢,所以王羲之知獻之長大後書法必能名世。蘇東坡不同意這樣解釋,他認為書家握筆寫字并非用死力,而是自然書寫,不失法度,乃為得法。王羲之誇獎獻之,在于小兒寫字專心緻志。不然的話,天下有力者豈非莫不能書!

鄭闆橋學書法

朝揚州“八怪”之一鄭闆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終于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并不怎麼欣賞,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着寫着,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寫别人的體?”

晚上睡覺時,鄭闆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麼老是學着别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别人一樣,也不過是别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

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終于形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肖顯拜師

傳說明朝書法家肖顯少兒時,同村裡好書的孩子們聚在一起作“寫大字比賽”。有一位砍柴的老爺爺路過這裡,見他們寫字,便放下柴擔走近前來觀看。肖顯手舉着自己書寫的“天下第一”條幅讓砍柴老人看,老人說:“這字寫得并不好,怎麼能稱得上第一呢?”肖顯不服氣地說:“那就請您寫字,讓我們開開眼界如何?”

老人便脫下一隻草鞋,用鞋頭蘸着墨在紙上一揮,寫出個“一”字。這一橫遒勁、濃枯、厚實、奔放,用筆頗有深法。肖顯看罷驚呆了,立刻跪在老人面前,說道:“老爺爺,我要拜您為師。”老人道:“‘一’字似柴擔,須剛柔兼而有之。”肖顯拜師之後,遂将老人寫的“一”字貼在床頭,日日觀賞琢磨其用筆之法,後來終于成為一名書法家。

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小時候寫字時專心緻志。有一次,他在書房中聚精會神地寫字 ,竟然忘記了吃飯。母親隻好讓書童給他把飯送過去,有饅頭,還有王羲之最愛吃的蒜泥。當母親來書房看小羲之的時候,一進書房便笑得前仰後合。原來王羲之邊吃飯邊看字帖,競将墨汁當成蒜泥蘸着吃了,弄得滿嘴烏黑。直到聽到母親大笑時,他才恍然大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