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一、解讀的工具
見上圖,馬老總結的古詩批注三方面:1,直觀、分析到的思想、情感;2,直觀到的語感、情調、氛圍一一時空之美;3,由思想、情感折射(原因思維)到的心靈思維、生命時空一一美。由此,我們對一首詩可鑒賞到兩重美:即上面2和3的美。
上面那個批注的三點要了然于心,能記住它那些字面的說法,并且要會運用。今天我們就來試着用一用,那上面的三條是不是可行的。
那三條實際上也可以先告訴學生,作為一種方法,知識先儲存在頭腦裡。那麼對于《峨眉山月歌》,我們可以直接從第一句開始做一種閱讀批注。那麼實際上我們首先不外乎是考慮一行詩裡面他的思想、情感或者是一種寫景的氛圍感,看是側重哪一面,我們把它批注出來。
那麼文龍先生你批注一下,試一試,不要怕批注,第一句你批注什麼,我們就算開挖掘機的。
我們按照挖掘機設計師他的說明書吧,去開一開,開得好與不好這個沒關系,我們試一試。
二、要勇敢一些
在批注之前,肯定要把整首詩從頭到尾讀那麼一兩遍去有整體的把握,才不至于孤立地理解,這樣我們批注才可能是一種整體的邏輯的結構的。
你把它當成一種遊戲,很好玩兒的一種遊戲,你們都可以參與這個東西,它就是一種遊戲,玩兒而已,别把它當成認真。
對我來說,在這個群裡說話都是玩耍,都是無聊娛樂而已。語文老師掌握到一些核心技能,你在課堂上上課,還真的可以找到一種自由自在的一種快樂。
(文龍:囫囵一體,如何下口)
先畫批注第一句,寫景的句,渲染營造什麼氛圍感?如你置身其中,什麼感?
(鄒:我覺得還是直接交作業,再讨論比較好[讓我看看)
可以,有基礎有勇氣的不須别人啟發,直接操刀,甩出成果。
邏輯沒毛病。但是,一二句要批注。
不能獨立自學的,同桌互相讨論,也是辦法[呲牙]
(有一人提交成果)
勇敢、有勇氣!不評價,不評點。各自勇敢呈現,我也會寫的。關鍵在勇氣。
學習實踐勇氣。
閱讀課堂,教師可以不評論。志在呈現,比較切磋。
這就是工匠精神,想做教師,可以毋需評價徒弟成果,教師在學徒面前操練一把,就夠了。之後⋯⋯還讓徒弟大膽去犯錯。
這是我理解的一種教育學。
所以,我以後不會再啟發文龍老師了。不用問題啟發式,而用工匠實踐式。我做了,會說為什麼那樣做。
但前提是你們先實踐犯錯,否則,我也不會表演的。我不會在群裡無故表演武功。
隻圖表面熱鬧的語文群,除了一地雞毛,就是死寂。我們這群,要從雞毛或死寂中分别出來,可持續性地切磋、學藝,以求達到職業技術自由、講台自由⋯⋯
包括要問具體難題的,除非你同時交出自己的不自信的答案,否則,我也不回答解疑。
今天,誰提交成果,我就給他呈現我的成果,并說明為什麼是這樣的成果。
這也叫平等,教育學意義上的平等。這樣,就減少了許多空談。,
(第二人提交成果)
勇敢!加油!
三、成果要展現
今天,我會呈現解讀,如你們的解讀一樣,如展銷會上平等放置。隻是,我靠後才出場,免得文龍老師隻看不做。
馬老提示的标注的三個層面,實際上第一個層面容易理解,就是關于詩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通過讀整首詩都可以看到有明顯的提示,比如說思君就是思念,也就是說标注這個它是簡單的事情,那麼第二個是标注語感、情調、氛圍,實際上,這主要是這對寫景的句的标注,當然我們要标注它的氛圍感。
一二句寫月亮和月亮的影子、江水,我們如何描繪它的氛圍感。氛圍感實際上就是一種氣氛感,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聽覺感、皮膚感,我們的感官感受到的東西。我們的感官不外乎是五官,你五官感受到的東西不外乎是靜啊、冷啊、熱啊、暖啊等等。那麼顯然這是個冷色調的風景,聲音也是寂靜的,所以你标寂靜、凄清,這些都不是多大的問題,那麼要不要标孤獨呢?孤獨要謹慎地标注。
也就是說标氛圍感呢,你要越靠近物理性的東西,環境物理性的描述,它才是越是本源的東西,你越往心理上描述,它越是後起的東西。我們就标本源的東西,本源就是物理空間感的東西,那就是标寂靜。我們不标寂寞,因為寂寞是種寂靜引起的,它不是本源的。
當然,至于孤獨感,就更是由一種物理空間引發的一種情感。雖然馬老師說,我們标注可以直觀語感、情調、氛圍,但是對于詩來說一一這種描寫物理空間的寫景句來說,我們标本源性的靠近物理特性的去描述它,我們标為“寂靜”或者是“靜”,當然,它實際上是一種靜美。
一二句重複渲染一種靜一一寂靜或者說靜美,那麼三四句實際上就是在這靜美的基礎上,寂靜的基礎上引發的一種情思或者思念之情。那麼具體的來說,第三句他是在半夜出發,晚上出發,這種行為動作在渲染這種思念之切,他要去去追尋,要去找這種找君(朋友?),那麼最後一句,也把這種思念之情,說得明白,也有動詞“下”(渝州),也就是說最後兩句都是動作。
“向”三峽和“下”夏渝州這種動詞都是同時指向一個方向,那就是去見君(朋友?)。不見君,就是意味着要去見君。所以,這兩句是用動詞的重複渲染一種急切的思念,想念君的一種情感。
所以,整首詩的邏輯就是由靜美或者寂靜引發了對君的一種思念情感,前者是原因,後者是結果。
三、美在哪裡呢
那麼我們作為一種批注,或者說是一種審美鑒賞式的閱讀,還要思維這種對君的思念,這種情感,他是什麼原因産生這種情感,那麼實際上我們就問,是什麼東西在觸發他這種,或者說是什麼原因使他去思念?
當然,按詩的邏輯上來說,他就是環境的清靜,在觸發他産生這種思念,也就是環境的靜美。但是,我們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或者說引導學生思維,這種環境的靜美,實際上是一種象征式的,它是一種心靈的外化,實際上是心靈空間的美。那麼這種心靈空間,生命時空的美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也就是說,我們要引導學生,這個時候要思維,為什麼作者這個思念之情,它的背後的心靈是美的。
愛動腦筋的學生也不難把這些空白填出來的。一個人想念君,或者說他不是一個太自私的人,他的心胸一定是想到更廣闊的,更遠方的,要麼他是想與人分享某種知識,或者是分享某種美景,或者是與人交往、敞開胸懷等等。總之,他一定是内心一種開闊、廣闊、空遠、深遠,這種更美好的一種心靈,他才會去遠方,去找君。
這樣整首詩,實際上我們就完成了從批注到審美的全過程。這就是鑒賞的全過程吧,實際上這對學生是可以操作的,可以引導的。
至于,我為什麼每一句都批注“靜和思”,實際上你們不一定看得清楚,我前兩行“靜”是排在前頭的,後兩行是“靜”是排在後頭的,排在前頭的意味着它是一種顯像的浮在明面兒上的,排在後面的意味着隐藏着的。所以它是一個雙面結構。那麼前兩句浮在明面上的就是寂靜,那麼後兩句浮在明面上的就是思念,但是每一個明面後面都有暗藏的另外的一面,這就是為什麼我敢于每一句都做一樣的批注。
這就是學習原理的一種變通,當然我不是說我這就是完美無缺,你們也可以批注得比我這更好。我最後要說的是我這種雙面的批準,實際上它就是通俗地說,就是情景交融,隻不過哪個是顯現的,哪個是隐藏的,是有不同的情況。
怎麼引發了思念思君之情?這個詩的邏輯明明地擺着的,他就是因為一種寂靜之美,由美景觸發人的思念,多麼自然而然的一種心理現象,或者說一種創作現象,或者說一種美學現象啊。
實際上,這一首詩跟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完全是一個同本質的結構,他為什麼想故鄉呢?難道跟床前明月光沒關系嗎?
離家是思鄉,君不是鄉,君是人。
思鄉和思君他的對象,當然是不同的,但是對于就思念本身來說,他是都叫思念吧,就這樣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