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的臨海國?春秋戰國時期,楚滅越後,原居住在長江中下遊的大批古越族人進入七閩地,帶來了吳越文化秦統一中國後,天下分三十六郡,福建為閩中郡,同時把閩越王無諸降為君長由于無諸“身帥閩中兵”伐秦,為劉邦建立王朝有功,被漢高祖複封為閩越王統治閩中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又把後來沿汀江流域的汀州和廣東的潮州以及江西的贛州的一部分建立南海國,封南海武侯織為南海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南亞的臨海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春秋戰國時期,楚滅越後,原居住在長江中下遊的大批古越族人進入七閩地,帶來了吳越文化。秦統一中國後,天下分三十六郡,福建為閩中郡,同時把閩越王無諸降為君長。由于無諸“身帥閩中兵”伐秦,為劉邦建立王朝有功,被漢高祖複封為閩越王統治閩中。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又把後來沿汀江流域的汀州和廣東的潮州以及江西的贛州的一部分建立南海國,封南海武侯織為南海王。
南海國範圍小,存在時間短,史料記載甚少,成了曆史的一處謎案。2013年,龍岩市對汀江流域進行考古調查,發現96處漢代以前古文化遺存,其中有西漢末期的五铢銅錢。在長汀策武對門山遺址發掘出大量陶片、石器和建房用的木頭等文化遺物,經碳-14測定為戰國至西漢時期,專家認為這裡可能是南海國的一處軍事要塞。1982年,在武平縣十方鎮集賢村發現一把古青銅劍,經鑒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儀佩劍。2008年,又在武平縣萬安鄉劉屋後背山發現漢代宮廷器物。而在武平縣東留鎮封侯村發現東西南北4個城門的遺址。這些遺址都指向“南海國”的存在。
《漢書·嚴助傳》載,“前時,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淮南王劉長)使将軍間忌将兵擊之,以其軍降,處之上淦”。說明南海王因反叛,受漢軍攻擊而降,被遷徙到上淦(今江西省樟樹市一帶)。降者到上淦後,“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史卒擊之”。
《漢書》載,“複遙奪陀一郡,織未得王也”。按這裡所說,南海王織造反是因沒有實授封地南海郡。造反失敗,這裡的民衆受牽連,一部分被趕到遠離家鄉的“上淦”。民衆飽受背井離鄉的痛苦和艱辛,在遷地又受欺淩壓迫,因此随南海王再次舉旗造反,淮南王又把他們擊敗。此後,一些民衆回到原住地,而由汀江流入廣東韓江下遊潮州一帶的民衆返回後則結船出海,大多數消失在大海中,南海王也不知所終。南海國徹底消失在曆史中。
南海國存在的時間僅20年左右,但是南海國讓汀江流域的人民有了自己的家園,開啟了閩西曆史的新紀元,并打通了閩西與沿海、内陸的聯系,形成了以長汀同睦坑為樞紐的汀州連接贛南、梅州、潮州的南北大通道,為閩西人艱難前行開辟了一條大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