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旅行?作者:徐雅琴(浙江樹人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唐詩 旅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徐雅琴(浙江樹人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唐代詩人李白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别》讓天姥山久負盛名。天姥山地處新昌(唐代新昌與嵊州合稱剡縣),為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浙東唐詩之路始于蕭山西興,主路串起浙東運河、鏡湖、會稽山、若耶溪、曹娥江、剡溪、天姥山,終于天台山,是唐代文化之路,也是唐代詩人之路,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450餘位詩人涉足,遺留1500多首唐詩美作,是當前詩畫浙江文化帶标志,亦是全國文化“金名片”。留詩作最多勝地數天姥山,素譽“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
新昌以天姥山盛名,結合唐詩和地方飲食文化,推出一席“天姥唐詩宴”,和詩路文化相呼應,與文旅之道相融合,具流布山野之傳統美食百餘道,呈現地方經典之家宴精品,富文化氣息、具特色創意。在新昌地方史上,有東晉、南宋、南明三次北方士族南移,大舉遷入新昌境内,風俗、風味随之而來,經曆千百年沉澱。如今,新昌推文旅融合,促唐詩之路複原活化,挖掘具本土氣息之美食美品,于衆多唐詩中挖掘詩者吟詩作賦背景和美食佳肴之對應,思菜品詩詞之源,創菜品佳境之意,達席間詩者之情,終而誕生一席“天姥唐詩之宴”。曾耳熟能詳之生活美食,古今如恍惚之間,以唐詩之名呈現于衆人眼前。一席唐詩宴,菜、湯、主食、點心、酒之所俱,由唐詩而名,具典故而出。道道菜肴,皆以詩韻文化賦予濃濃唐代氣息。
賓客至,天姥唐詩宴不急于上茶,而是端上一個湯,美名曰“天姥功夫茶”,唐詩更謂之“茶爐天姥客”。此湯以大佛龍井為主料,佐料輔以雞爪、裡脊肉、桂圓、竹荪、鹽和紹興老酒,制法簡單而健康,将主輔料洗淨,放入特制茶爐,調好湯水入爐内,須長火汽蒸四小時,原汁原味,滋陰補腎,補中益氣,具延年益壽養生之效。“茶爐天姥客”出自唐代詩人溫庭筠詩作《宿一公精舍》,詩曰“夜闌黃葉寺,瓶錫兩俱能。松下石橋路,雨中山殿燈。茶爐天姥客,棋席剡溪僧。還笑長門賦,高秋卧茂陵。”當年溫庭筠于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新昌白雲山莊,與劉長清、陸羽、朱放和呂烨然等衆友結緣而居,舉杯暢叙。一句“茶爐天姥客,棋席剡溪僧”,叙說天姥、剡溪與茶人,寫盡寺廟、棋席與人生。
湯畢主菜至,清蒸長诏大魚頭隆重登席,名謂取自李白之詩“此行不為鲈魚鲙”。鲈魚鲙典故出自《晉書》,是思鄉賦歸之典。當年李白25歲時出川,寫下《秋下荊門》曰“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挂秋風。此行不為鲈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便是新昌與嵊州統稱,當年剡東即為新昌,地處曹娥江上遊,為佛教中國化發祥地,亦是禅茶文化發源地,唐時詩人争相赴之。26歲時,李白行至揚州寫道:“借問剡中道,東南子夜香,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廣陵是當今揚州,而會稽便是當今紹興。李白離開揚州進入紹興,在入剡溪時即景即興寫道,“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辭君向天姥,何時卧秋霜。”李白去揚州再到剡溪時秋天已至,是謂“何時卧秋霜”,可見其第一次行至會稽整整用了一年。唐詩宴精選“長诏大魚頭”,是以紀念詩仙此行思鄉之意,更以唐詩喚剡溪遊子思鄉之心。
美食與詩賦之間不僅有典故之源,亦有意會和趣解之道。新昌湯榨面為當地特色美食,用榨面、腐皮、筍幹絲入沸水煮3至5分鐘,調入鹽、醬油、雞蛋絲、蔥花和豬油而做成。取名頗為有趣,唐詩宴中謂之“飛流直下三千尺”,似為曲解,實為趣解。榨面性溫,易消化,在新昌民間是女人坐月子常用主食,也是丈母娘招待毛腳女婿必吃“美食”。女兒第一次帶男朋友回家,丈母娘會端上一碗榨面,若是碗底有蛋,那叫淡定,丈母娘相中了女婿;如果沒有蛋,那叫滾蛋,自然沒有相中。唐詩宴中有一道小菜,為當地特産新昌嫩花生,亦以趣解,謂之“鴛鴦相對浴紅衣”,詩句取自唐朝詩人杜牧《齊安郡後池絕句》中“菱透浮萍綠錦池,夏莺千啭弄薔薇。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小菜碟子盛裝,花生表面紅衣相貼,落筷時相互擠碰似是粒粒浮動,宛如成雙成對鴛鴦于池中嬉戲,遊來遊去,相互“浴紅衣”。
唐詩宴可選不同主題,是友聚,是餞行,是重逢,是思念,諸如此類,以此而選題,以題而選詩,以詩而做菜,道道菜來而成宴,此宴席便自有了主題。宴席之間輔以不同情境,複原唐朝餐桌文化,或以歌舞表演助興,或以絲竹之音伴奏,行酒令,伴吟誦,古瓷盛美酒,案桌擺佳肴,可有絲綢服飾之裝,亦有霓虹閃爍之光,随境而遣之。是豁達,是豪放,還是婉約,也可呈現于宴席之間,若是友聚甚歡,無妨吟誦一首李白《将進酒》助興,且唱“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可助聚會友人盡顯席間興緻,通達人生快意。
品美食佳肴至上者為品文化,唐詩宴乃美食與唐詩結合而生,食客用餐時自然能感悟中國經典之唐詩文韻,是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上佳途徑。美食與唐詩之間可虛實相襯,宴中菜肴可有故事之源,詩句描繪,詩人美譽,此謂菜肴與唐詩之“實”;亦可以唐詩趣解而命名菜肴,但須為合情合理,富于想象,具幽默,達意境,讓食客會輕而松會心一笑,此謂菜肴與唐詩之“虛”也。“實”也好,“虛”也罷,以唐詩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文旅品牌,此為“天姥唐詩宴”之意也。
浙東唐詩之路是文化之路,不限唐詩、亦不限唐時推出宴席制作,如以名人之效推出的諸暨西施宴(春秋末期)、平水陸遊宴(宋)等,均可謂之“文化宴”。此舉既挖掘詩詞,以菜肴宴席外顯傳統文化,以席間談笑傳播詩詞,亦以詩詞抒發食客情感。
“天姥唐詩宴”已經走出了浙東,開始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唐詩宴是民族的,亦是世界的。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17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