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佐格&德·梅隆,易北愛音樂廳
在建築界,有一對來自瑞士巴塞爾的建築拍檔,他們一起度過了小學、中學、大學時代,并一起創立了建築事務所。2001年,這對傳奇拍檔憑借泰特美術館的設計,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他們就是雅克·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
驚豔的表現
「 易北愛音樂廳 」
對于剛剛過去的2017年來說,位于德國漢堡的易北愛音樂廳應該是全球最受矚目的建築了。它由建築大師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爾·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設計完成,耗資近63億人民币,建造時長達到10年。
赫爾佐格&德·梅隆,易北愛音樂廳
易北愛音樂廳被建立在一個廢棄的廠房之上,并處于港口位置。建築師巧妙地完成了港口倉庫和音樂廳的有機結合,并保持了整個建築和港口的關聯。他們二人把這次設計稱為一個幸運的嘗試,因為他們在最初并沒有想到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能夠得到自下而上的支持,并最終得以實現。
赫爾佐格&德·梅隆,易北愛音樂廳
它不止具有音樂廳的功能,也是一個集高級公寓、酒店、健身房、醫療養生中心等為一體的文化綜合體。在新舊空間交界處,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利用波浪似的玻璃打造了一座洞穴廣場,同時設計了一個長達80米的自動扶梯,用來幫助人們穿梭到主音樂廳。
赫爾佐格&德·梅隆,易北愛音樂廳廣場入口
大家肯定對外立面的玻璃印象深刻,他們二人在玻璃的設計上花費了極大心思,每一塊玻璃的價格達到了五萬歐元。玻璃上采用了20種不同刻印方式和400種黑色點狀印花,一面是鏡面,另一面則呈現為黑色。它們不僅在外形上有趣生動,而且能夠反射太陽輻射、吸收來自音樂廳内的光線,防止光污染。
赫爾佐格&德·梅隆,易北愛音樂廳剖面圖
「 泰特美術館 」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與倫敦泰特美術館的淵源是極深的,不僅憑借此項目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還先後完成了兩次有關美術館(Tate Modern 2001&New Tate Modern)的改造。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的前身是一座廢棄的河岸發電站,原建築由英國建築師司格特爵士設計并建于1947年。
赫爾佐格&德·梅隆,Tate Modern
在這對搭檔的設計中,最受好評的是對于渦輪車間(Turbine Hall)和頂部的改造。他們将巨大的渦輪車間改造成既可舉行小型聚會又可展示藝術品,同時具有主要通道和集散地功能的大廳。而在巨大煙囪的頂部,他們加蓋了一個由半透明的薄闆制成的頂部空間——現已成為觀賞倫敦全景的必去之地。
赫爾佐格&德·梅隆,渦輪廳
而New Tate Modern的落成,則見證了泰特美術館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它也成為了英國20年以來最重要的文化建築。其為原有的博物館帶來60%的額外空間,同時讓博物館對周邊環境具有更大的開放性,發展為一個更全面的公共平台。
赫爾佐格&德·梅隆,New Tate Modern
每一次我們身處在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的建築中,就會忍不住驚歎其出色的設計才華。他們把渦輪廳定為兩座建築的連接核心,用金字塔形式塑造了塔樓,組織了新的空間,并把混凝土結構轉變為誇張的線條。大面積玻璃的運用則将原先堅實的、大體量的構造,轉變為看似輕盈的混凝土結構建築。
赫爾佐格&德·梅隆,New Tate Modern内部
「 舞台設計 」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建築上,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在舞台設計上的表現也令人驚喜。當德國國家歌劇院邀請他們二人為《特裡斯坦和伊索德》(Tristan And Isolde)設計舞台布景時,他們興奮地接下了該項目,并認為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赫爾佐格&德·梅隆,《特裡斯坦和伊索德》舞台設計
他們試圖避免一種标志性的風格,于是在一個特殊設計的壓力室中,利用負壓來創造出會呼吸的背景。進而加上燈光照明的配合,這些設計便給人一種朦胧、虛幻的視覺效果。
赫爾佐格&德·梅隆,《特裡斯坦和伊索德》舞台設計
另一個例子是戲劇《阿提拉》(Attila),它叙述了一個意大利史上的關鍵時刻——古羅馬的世界崩潰了。在設計舞台的過程中,他們二人并沒有把重點放在古代羅馬的衰落與意大利的重生之間,而是以毀滅的主題創作了一系列的布景,認為毀滅是作為複興的先決條件。
赫爾佐格&德·梅隆,《阿提拉》舞台設計
獨樹一幟的多樣風格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是一對很獨特的組合,他們從來不去主動尋找或加入一種風格。二人認為建築不應該追逐任何一種潮流,建築應該是随性而成的。下面我們就以蛇形畫廊為例,來看看這對建築搭檔和其他建築師風格上的不同。
「 紮哈·哈迪德 」
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坐落在海德公園内的肯辛頓花園裡,它是倫敦最受歡迎的藝術畫廊之一,每年參觀該畫廊的展覽人次超過75萬人。
紮哈·哈迪德,蛇形畫廊
1997年,理事會邀請紮哈·哈迪德在畫廊前搭建一個臨時建築,來搭配它的展覽項目。于是,2000年,第一座蛇形畫廊夏季展亭誕生了。這座臨時建築在當時受到很多贊譽與肯定,使得蛇形畫廊接下來每年都會邀請一位著名建築師來設計臨時展廳。
紮哈·哈迪德,蛇形畫廊
紮哈的設計一向以大膽的造型出名,早期還會看到其運用直線元素構造空間,而後期則更多地呈現曲線作品。我們可以從她的大量作品中看到其充滿幻想的思維邏輯和超現實主義。
紮哈·哈迪德,蛇形畫廊展亭,2000年
「 弗蘭克·蓋裡 」
蓋裡作為當代解構主義大師,其作品相當個性和獨特。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多次使用多角平面、傾斜結構、倒轉的形式的痕迹。蓋裡希望通過斷裂的幾何圖形來滿足各種視覺效應,打破傳統或規定的社會秩序。
弗蘭克·蓋裡,蛇形畫廊展亭,2008年
這個展亭是他和兒子塞缪爾·蓋裡一起完成的。他的靈感來自于達·芬奇創作的軍事彈射器,并構思了蝴蝶紛飛、花園聚會等場景。
弗蘭克·蓋裡,蛇形畫廊展亭,2008年
「 妹島和世 」
妹島和世是著名的日本建築師,她和西澤立衛一起創立了SANNA事務所,其作品中時常透露出一種“穿透性”。另外,我們可以從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其老師伊東豐雄的影子,她不僅承襲了伊東豐雄的輕快和飄逸,并且其作品中多了一份浮遊感。
SANNA事務所,蛇形畫廊展亭,2009年
在她的建築哲學裡,建築沒有具體的标準,而是因物而異。但我們也可以從空間中感受到其對有趣的追求和一股細膩、精緻的女性氣息。
SANNA事務所,蛇形畫廊展亭,2009年
「 BIG事務所 」
BIG事務所是由産品設計師、建築設計師和研究者組成的一所丹麥事務所。在2016年,他們帶來了一個兼顧多種“對立”元素的蛇型長廊。對于BIG來說,他們有一種“是即是多(Yes is more)”的思考邏輯,善于從一個原型進行演進,構成享樂式、可持續性的設計,來實現“實用烏托邦”的美好願景。
BIG事務所,蛇形畫廊展亭,2016年
「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 」
看過以上建築大師們的作品和他們的風格,最後我們再來看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蛇形畫廊展亭。回顧之前的易北愛音樂廳和泰特美術館,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二人并沒有一個明确的标志化建築符号。
赫爾佐格&德·梅隆,蛇形畫廊展亭,2012年
他們根據展館的主題“記憶”,完成了一場虛幻短暫的記憶遊戲。二人對土地進行了挖掘,内部使用了木材料來突出了曆史感。置于草坪以下的展館代表了被藏匿的曆史,11根柱子代表了過去,1根代表了現在。它們等待并迎接着觀衆去探尋。
赫爾佐格&德·梅隆,蛇形畫廊展亭,2012年
多元化的“中國實踐”
「 鳥巢 」
自從2008年奧運會過後,幾乎全部中國人都知道了“鳥巢”,而它也是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之一,這同樣是他們被很多人熟知的原因。他們所創立的事務所是最早來到中國的外國事務所,二人從2002年開始,就在中國做調查研究。
赫爾佐格&德·梅隆,鳥巢國家體育館
但在建築界,“鳥巢”并沒有得到肯定,反而受到了很多批評和争議。而在兩位建築師的心目中,“鳥巢”的地位相當于當年的埃菲爾鐵塔,時間會替大家檢驗這個建築的真正價值。鳥巢至今仍是唯一一個外牆、結構、裝修及公共樞紐統一在一起的建築。
赫爾佐格&德·梅隆,鳥巢國家體育館
「 香港M 博物館 」
香港作為文化經濟中心,在不斷地定義和更新城市的方向。“M ”博物館是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在香港的一個文化建築項目,其矗立在維多利亞港。而與之相關的、占地6萬平方米的建築群也将都于2018年底完工,這将構成新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赫爾佐格&德·梅隆,香港M 博物館
這一項目對兩位建築師來說極為重要,關系着他們打開香港市場和在未來藝術市場中的發揮。他們希望遵循現代的邏輯,令其保持一個極為簡單的架構,于是把建築劃分為了一個L形的黑盒、可重新配置的工作室空間、可直接進入的裝卸碼頭、存儲區域、下沉的論壇以及展覽的場地。
赫爾佐格&德·梅隆,香港M 博物館
「 龍美術館——15個房間 」
對于多個藝術家在龍美術館的聯展,這對搭檔則構築了15個不同的房間來探索觀衆和藝術之間日益模糊的界線。他們創造了一個間隙型結構,并在博物館空間中打造了一系列私密的體驗。
赫爾佐格&德·梅隆,龍美術館15個房間模型
不同于其第一次對14個房間的嘗試——“把牆都刷成白色,并設計了一系列的門”,這次他們給博物館的中央結構牆鑲嵌上了鏡子,仿佛讓空間中的建築結構消失了。這一做法也展現了他們對于展覽空間的思考。
赫爾佐格&德·梅隆,龍美術館15個房間内部
「 合作:艾未未」
另外,兩人還和艾未未有合作推出藝術項目,共同讨論了“監視”這個話題。他們把展覽分為了兩部分:“參觀者被監視”及“參觀者成為了監視者”。進入空間的每個人的動作都會被紅外攝像機記錄下來,并被反饋到裝置中。
赫爾佐格&德·梅隆,《漢澤爾與格萊特》展覽
而白色的光線則被設計來跟蹤每個人進入大廳,并制作出參觀者的浏覽路線,然後把參觀者的圖像反饋投射回地闆上。他們赤裸裸地把“被監視”這個場景放到了觀衆面前,談論它的影響,但又思考每個人也就隻能看到故事的一個方面的悲哀。
赫爾佐格&德·梅隆,《漢澤爾與格萊特》展覽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在年輕時就出名了,并且在多個領域都有不俗的表現。前段時間,二人還赢得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新校區方案。
赫爾佐格(左)&德·梅隆(右)
他們的設計思路是以建築結構和材料性能出發,形狀和外觀為輔助。不屬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或另外的任何流派,在他們的世界裡,建築是一種回歸,希望能夠賦予舊的場所新的生命。
精彩回顧:
這些藝術品,實在是太黑暗了......
如果不講故事,電影還能做什麼?
[編輯、文/裘純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