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經常把《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混淆,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除了誕生的時間不同,作者不同,最重要的是思想内容不同,《孫子兵法》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包羅萬象,有理有據。兩者是不能相提并論的。《三十六計》隻能《孫子兵法》的小小的部分,隻能當個"小弟"。
瞞天過海 :比喻用謊言和僞裝向别人隐瞞自己的真實意圖,在背地裡偷偷地行動。是一則來源于曆史的故事,薛仁貴為了不讓唐太宗擔驚受怕過海,用各種巧妙的僞裝,混淆皇帝的視聽,瞞騙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覺中跟随大隊人馬安全順利地渡過大海。
這一計,直觀的感受就是欺騙别人已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很多人,看《三十六計》後,連同《孫子兵法》當成了陰謀詭計。在《孫子兵法》的世界裡,所有的陰謀都是陽謀,隻要我方有強大的實力,就能“動于九天之上”,立于不敗之地。其實在《孫子兵法》的治兵上,瞞天過海是很好的辦法。在戰場上,為了保全自己,為了大家的利益,用在自己人身上,這叫善意的謊言。
如九地篇“将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人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那是因為将軍要把部隊投入到最危險的地方,背水一戰,與敵人決一雌雄!為什麼這麼做?正所謂“聚三軍之衆,投之于險,此謂将軍之事也”“兵士深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使他們像古代的勇士一樣,輕生死,重然諾,至死也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正如地形篇所說“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保也”。也許将軍善意的謊言未必是一件壞事,進不求功名利祿,退不怕問責,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百姓。隻有打勝仗,才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最好的負責。
另外一方面是對付敵人的,如勢篇“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形之,讓敵人看見我的假象,變得迷惑,用利讓敵人上鈎,然後反擊。“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所謂的“奇”就是敵人不知道的部分,也是我方多餘的隐藏力量,“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我方的用兵如神,變化莫測,讓敵人摸不着頭腦。“奇”是“瞞”。
虛實篇中“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專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形人”讓敵人暴露意圖,我卻隐藏很深,敵在暗,我在明,我就有優勢擊敗敵人。“形之”“形人”讓敵人不知我方意圖,去創造自己有利的态勢。“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衆,衆不能之,人皆隻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深藏不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敵人找不到蛛絲馬迹,這就是瞞天過海的“瞞”。
除了“形人而我無形”地瞞,勢篇還講到了,“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千裡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在時間和空間上讓敵人不知道,達到“瞞”,我方才有下一步的動作“過海”。
《孫子兵法》不僅全書沒有一個“瞞”字,卻能解釋怎麼才能瞞天過海。最後,用始計篇的十二詭道來總結,那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瞞天過海,不可先傳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