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五秒,是一個小孩走向死神的時間。
幾天前一則新聞一直讓叔耿耿于懷。
上海,一名17歲小男孩因與父母争吵,跳下高架橋當場死亡。
我們無法得知他和具體父母争吵了什麼,也無法界定誰對誰錯。
隻是知道,不管他承受了什麼壓力,此時他最親的人站在他的對立面。
很可能就是那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焦俊豔曾經在綜藝節目中表示過:把痛苦說給父母聽,會得到雙倍的痛苦。
這句話不一定是對的,卻符合大多數中國孩子的情況。
剛好,今天叔看到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視劇。
這個社會上有這麼一群人,一直在忍受着雙倍的痛苦。
愛上你治愈我
“我跳樓去了”
“你跳,你跳下去才叫英雄”
這是一位父親将孩子送到戒網瘾中心時的對話。
對于很多人來說,在“叛逆期”時,這樣的對話是家常便飯。
不過這位孩子并沒有像上海小孩那樣縱身一躍,而是表現出了暴力傾向被送進了精神科。
醫生診斷為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造成對周圍人暴力宣洩的行為。
他的父親不以為然。
誰不是這樣長大的呢,真正的爺們都是委屈憋大的。
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小孩到底受了什麼不值一提的“委屈”。
因為差點錯過英語考試,整個暑假被鎖在地下室。
因為打遊戲,被送進戒網瘾中心。
所以,有沒有哪位家長知道,委屈的底線到底在哪呢?
精神疾病被輕視确實是一個問題,可更大的問題是,被“重”視。
這位女孩,因共享單車創業失敗,得了躁郁症。
但在他人,甚至是自己的母親眼中,她就是個瘋子。
瘋子這個詞多麼重,多麼泛,它可以涵蓋一切精神疾病。
多少人因為這種“重”視,忌諱就醫。
然而,創業失敗隻是表面現象,“瘋”的根本原因在于她内心信念的崩塌。
她的母親從小對她實行貶低式教育,我相信現在依然還有很多父母是這麼做的。
隻有懲罰,沒有獎賞,你永遠也看不到對方滿意的天花闆,換不來一個認可的眼神。
她第一次做出的反抗,就是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讀博,而是選擇創業證明自己。
結果創業失敗,好不容易憋的一口氣漏了,她将一生活在母親的陰影裡。
極端的父母是親手毀掉子女的兇手,但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幫兇。
這是一位長期遭受家暴的女子,她倒是沒得什麼精神病。
不過是她丈夫想把她送進去,給她憑空捏造一點精神病史而已。
這樣一來,一個“瘋”女人的指控就不足為懼了。
在她走投無路的時候,撥通了親人的電話。
“男人在外面拼搏,你得多理解他”
“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一定是做錯了什麼”
“女人一旦離了婚,就像有了污點”
親人對她的“說教”,往往要比打在身上的拳頭更痛。
原生家庭對子女所帶來的傷害,遠不是一兩個案例能說透的。
但根據這些傷害,我們大緻可以揣摩出父母的心理。
一是陷入自我感動,用愛綁架。
95分以上的錯題抄50遍,95分以下的錯題抄一百遍。
五十相對一百來說,是格外的仁慈,你怎麼還不知足?
我都付出這麼多錢和精力了,超過别人父母好幾個level,你怎麼還不感動?
父母一直在等兒女說謝謝 兒女卻在等父母說抱歉。
二是極強的掌控欲。
小時候被打過的父母,長大了繼續打自己的孩子;
忍了幾十年不幸婚姻的父母,長大了教唆孩子繼續忍。
言下之意:大家都是走這條路的,你可别走歪了。
這是讓子女複刻自己的人生。
我小時候沒學過鋼琴,你得學;我小時候沒好好讀書,你得讀。
言下之意:這條路我幫你走過了,沒成功,你得走另一條。
這是讓子女彌補自己的遺憾。
總之,孩子們是走哪條都沒得選,這種父母享受着子女的支配權。
一個人所呈現的病态心理,背後很可能是一整個家庭的疊加。
光治療個人有用嗎?
那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孩子,出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繼續練鋼琴。
美其名曰治療,其實隻是負面情緒的出口被堵住了而已。
若是能夠讓家長和子女一起進行團隊治療,才能從根本上藥到病除。
當然,這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善的,心理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據說該劇一共參考了28個真實案例。
共享單車、戒網瘾、家暴...都是極具讨論度的社會話題。
但它給人感覺隻是把案例變成幾個标簽雜糅在角色裡,然後再挨個出場解釋病因而已。
心理治療流于表面,醫生剩下的時間都用來談戀愛了。
光是兩人大學時期的分手場景就重複閃回了好幾次,湊時長也不是這麼湊的吧。
以及,可能心理醫生真的很難演吧。
兩大主演的心理學知識念得很尴尬,給人一種硬科普的感覺。
這邊客串的病人超常發揮,隐忍、崩潰、恐懼,隔着屏幕都讓人感到揪心。
結果鏡頭切到主演一臉面無表情是真的很出戲啊,醞釀的情緒一秒破功。
雖然這部劇本身一般,但是題材值得鼓勵。
除了原生家庭,可能還有不少是來自社會的壓力。
比如整容成瘾,就源自于社會對顔值畸形的審美和追求。
《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提出了一個觀點。
如果隻是一昧的定罪,而不去尋找罪惡背後的症結所在,那麼悲劇還會源源不斷地發生。
上海小孩跳下高架橋之後,他母親捶地痛哭。
人往往都是在悲劇發生之後才追悔莫及。
當然還是有很多人家庭幸福的,隻不過不幸一直都存在,區别在于有沒有被關注而已。
這一點我很佩服日劇,從不包裝幸福的假象,卻比其他劇要來得治愈。
所以我們能看到諸如《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勝利即是正義》這類反雞湯劇名。
而國産劇在挑戰現實題材上總是差一口氣,它的改變還需要時間。
什麼時候我們也能等到,不再需要強制大團圓、不再需要戀愛腦來草流量的那一天。
畢竟,越能直面痛苦,治愈的幾率就越大。
點擊人人視頻播放器>>>>大千視界
影視大全,等你來看
微信搜索:qieshuwx
就可以加茄叔為好友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