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子規對應什麼

子規對應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14:57:18

子規對應什麼?子規講解楊淑芬老師宣講,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子規對應什麼?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子規對應什麼(子規講解四)1

子規對應什麼

子規講解

楊淑芬老師宣講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我們先看‘事勿忙,忙多錯’。我想每一個人,他都能親身體會到,當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會愈來愈緊張,緊張得到最後可以說是沒有頭緒,所以就會錯誤百出。所以這一段話“事勿忙,忙多錯”,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我們心裡都要先有一個計劃。什麼是優先次序?我們都要明了,哪一個應該先做,哪些比較重要我們應該要先做。千萬不可以等到時間非常緊迫的時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的緊張來把它完成。結果事與願違,往往會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錯,而且也會影響整個團體。如果是團體行動的話,你的緊張、你的忙亂都會讓人家情緒整個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内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亂得沒有頭緒。

為人父母的在家裡頭,教導自己的子女,我們平常也要有讓他學習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機會教育,要讓他做家事,或者做家裡的一些事情,請小孩也一起來參與,讓他有曆事煉心的這種磨煉機會。

什麼叫曆事煉心?在做事情的當中,教導他如何來觀看你的心。過去末學經常舉辦家族性的夏令營。每當暑假的時候,所有的家親眷屬,這些小朋友就會聚集在這個家裡頭,就會教他們。從哪裡開始教起?從擦桌子,教他們怎麼擦,擺碗筷怎麼擺。吃飽之後,教他們怎麼收拾;收拾完以後,要教導他們如何洗碗。像這一套,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孩子學習的機會全部把他剝奪了;也不要因為孩子的功課很多,這些學習的機會,都讓他沒有機會來做。你沒有機會讓他做事情,他就沒有做事的這種經驗;沒有經驗,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難料理,往往都會忙成一團。

别的不說,我們就光看孩子的功課。如果他沒有養成“今日事,今日畢”。功課累積了很多,一旦要考試,匆匆忙忙的在那裡臨時抱佛腳,像這些都是平常做父母的疏于對孩子的觀察。所以“事勿忙,忙多錯”,事情我們不要與人感覺就是匆匆忙忙的,因為忙亂當中很容易出差錯。所以古人告訴我們“欲速不達”,做任何事情,應該從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時間去稍微計劃,我們事情應該怎麼做,免得事到臨頭,擠在一起忙,亂在一堆,這個都很不好;而且個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犯這一句話。

我們再往下看,‘勿畏難,勿輕略’。“勿畏難”也是在說我們做事或者學習,在課業也好,或者在處理事情也好,我們要有不畏困難的這種心态。人往往都會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難的大部分都會畏縮,不敢前進。也因為這種心态,所以人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往往有相當大的困難。我們也看到很多小朋友,對他的課業,尤其是理科、數學這一方面,還沒有算就先投降,說:我不會,然後就把題目推到父母那裡,請父母或者請哥哥姊姊教他。碰到這種情形,我通常都會先告訴學生,要先把自己怕困難的這種心去除掉。這種害怕的心理,自己先要有勇氣來克服它。為什麼?碰到困難的事情,我們冷靜一點,頭腦冷靜一點,能反覆再三的學習,肯定可以做好。

曾經有一個小朋友,他的數學也不太好。大概小學四、五年級,當他背到《中庸》裡頭的一段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他讀到這裡的的時候,他就問我是什麼意思。我就舉例跟他講:當别人的聰明智慧比我們好很多的時候,可能他一次就會了;但是我們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來反覆的訓練,自己也可以達到,也可以像他一樣的行。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會做到,就能達到,我們如果差一點,沒有關系,我們就不要怕困難,我們用一千次,說不定就可以完成。這個小朋友他突然豁然開通,他說:我終于明了了,我的數學為什麼都考得不好?就是我很害怕它,我做得太少。我說:你很聰明,你能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會運用;碰到任何困難,沒有辦法突破的地方,你能多學習,你就會了。

所以“勿畏難”,也是我們做人處世相當重要的一種鼓勵,要鼓勵自己不要怕困難,要經常勉勵自己,向自己挑戰。果能如此,經常向自己挑戰,你的才學都會慢慢的進步,更為提升。

但是也不可以有驕慢的心态。“勿輕略”,這個“輕略”就是輕視、忽略。有很多小朋友從小父母就給他上才藝班,或者其他語言班,所以他因為已經事前學習了,每當學校再有上同樣的課的時候,他往往就會比較傲慢,因為他已經都會了。這樣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輕慢,輕慢的态度,不能謙虛,不能謙虛就不會努力用功去學習。

所以這裡也告訴我們,對于世間的任何事情或者學業,我們不能有輕慢、有輕忽的這種心态,我們都要用恭敬心求教于别人。看到别人做任何事情,我們應該要敬重他,千萬不能輕視,别人做的事情就是比較差,就是比較不好。所以這個輕略的心态,往往很多做父母的他們也都會忽略掉。所以,子女從小也會向着父母學習,對于任何事情,他不在乎,不看在眼裡。這些都是不好的示範,我們應該要特别的注意。接下來我們再看: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這個‘鬥鬧場’,在過去,在古時候,有一些競技的地方,譬如說有鬥雞的地方,鬥一些小動物的地方。“鬧”就是非常熱鬧,很繁華的地方。‘絕勿近’,從小我們要告知自己的子女,這些地方為什麼不要接近?因為這些地方比較容易犯罪,犯罪的地方往往都聚集在這裡,它會經常發生鬥毆的現象,有鬥毆的情形發生,可以說是是非之地。我們看現在社會,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地方,譬如說聲色場所,歌廳、舞廳這一類的。這一類的場所,它有一定的年齡限制,不是那個年齡的人,肯定不可以去,那是違法的。

如果子女經常去這種地方,我們曉得很多犯罪的地方,它所彙集的往往就在這裡,因為這裡去的人三教九流統統有,可以說出入的分子非常的複雜。自己的子弟如果經常到這種地方,為人父母的應該要謹慎小心。為什麼?聲色場所很容易令人堕落。很多不良的嗜好、不良的行為,可以說都是在這裡所學到、所污染到的。所以為人父母不得不注意,自己小孩出入場所的這種地方,應該要好好的注意。

我們都曉得孟母,她為了教育孟子,希望他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孟母有三遷。搬遷到最後一個地方,學校附近,才看到孟子每天會跟這些學生學習,所以環境非常的重要。我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居家環境,是不是很接近這些鬥鬧環境,我們也要特别注意。環境不好,很容易令人污染而不曉得。有道是“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不聞其臭”。所以環境對一個人,可以說非常的有影響力,我們不可以不對環境重視。

‘邪僻事,絕勿問’。從小,父母如果有講一些比較怪異孩子不應該聽的話,也不應該在自己子弟面前講這些話。所謂怪力亂神這些,或者是有涉及到妖魔鬼怪的,比較奇怪的、比較偏頗的、比較偏激的這種言論,我們都應該告誡孩子們不要接觸;不僅不要接觸,更不要去問它。如果孩子很好奇,我們應該跟他講:你聽了這些話,晚上做惡夢,你睡不着,你會怕;你聽了之後,你半夜不敢起來上廁所,所以對你來講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從小有好奇心,對不好的這種行為言論,我們都要告誡他,千萬不要去了解,了解之後對他身心都有嚴重的污染,反而是不好的事情。

我們看完十七條可以清楚的了解,從一個人的行為态度,還有他的内心精神方面,都已經一一的陳述出來。尤其“事勿忙,忙多錯”,可以說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我們看到現代人工作壓力很重,事業非常的忙碌,所以經常忙得焦頭爛額,内心也經常的惶恐不安。當我們讀到這一條的時候,無論你是家長或者是社會人士,我們應該要特别的謹慎小心,我們就可以改正自己這些忙碌緊張的這種習慣。請看第十八條:

【将入門。問孰存。将上堂。聲必揚。】

這一條也告訴我們生活禮儀,有很多孩子他曾經跟我抱怨,他說:每一次媽媽到我房間,她都不敲門。我就問他說:為什麼不敲門?他說:她會偷進來,突擊檢查我有沒有在看書。我就跟他說:一定你有曾經不在裡頭看書,看其他漫畫故事,看其他課本,所以媽媽才會突擊。他就跟我講說:我之後我就門把鎖起來,讓媽媽無法進來。這件事媽媽也跟我投訴說:我女兒一進房間就把門鎖起來,不讓我進去,我怎麼敲門,女兒就是不讓我進去。這裡就産生了一個親子當中溝通不良的現象。

我們如果讀《弟子規》,我們就曉得,不管我們到任何房間,有沒有人都應該先要敲門,敲一下,輕輕叩門,扣一下,讓裡頭的人了解外頭有人。輕敲之後,裡頭有答話之後,我們再請他進來,同意允許之後我們再進去。

所以這裡就告訴我們,凡是進入房間的時候,不論任何房間,或者公家單位辦公室也好,我們都要先敲門,敲門還要問裡頭有沒有人。‘問孰存’,為什麼?我們曉得,如果當我們在門外看到裡頭,我們從外頭可以看到很多雙鞋子在裡頭,我們就曉得有很多人在裡頭,說不定人家在開秘密的會議。如果我們很魯莽的門一開就進去,可能會妨害到别人。如果人家在開秘密、機密的會議,你一進來也會被誤以為你是不良之人,故意來當間諜,來破壞,所以難免也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養成習慣,不管你到什麼樣的房間,都要先敲門;一定要養成習慣,不論裡頭有沒有人,一定先敲門。我們也經常在公共場所,尤其我們在洗手間的時候,往往有的人非常粗魯,如果加上門鎖壞掉,可能因為你的魯莽,彼此就會發生很尴尬很困窘的事情。所以我們無論做長輩或者晚輩,對于子女房間,我們要入門,也應該跟子女告知一下,先輕輕的敲門,然後再進去,不要讓裡頭的人吓一跳,突然有人進來。尤其有時候辦公室非常的靜,如果這樣輕輕走進去,可能人家會吓一跳。所以“将入門,問孰存”。有很多成年人都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在此我們提出來,做為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則,從家裡做起。

‘将上堂,聲必揚’。這裡也講到“上堂”,大廳或辦公室比較大的,往往要進去之前,譬如,敲門說:我是誰,我來了;或者說:大家好,讓裡頭的人了解有人,出聲一下。“聲必揚”,一定要讓對方知道有人進來。譬如說我們求學的階段,進了辦公室一定說“報告”,然後才進去,讓裡頭的老師、師長知道有學生進來,這是一種禮貌,同時也告知裡頭的人,知道有人将要進來。千萬不可以很隐密的這樣走進去,如果萬一人家有掉了東西,我們就有可能變成嫌疑人。所以“将上堂”,要記住,一定要出聲音。聲音也應該要出得和緩,不可以很急,不可以很急的答應,這都是不好的。我們敲門進去之後,或者還沒有進去,當别人問你:你是誰?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當裡頭的人回答說:你是誰?我們就要完全把自己的身分表露出來。譬如說,我姓什麼?名字叫什麼?我是誰?我将找誰?一定要報告清楚,讓對方明了。

‘吾與我,不分明’。這裡是講,如果你說“吾”,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也是自己的意思。“不分明”,如果你回答說:是我、我啦。“我”是誰?别人不曉得。尤其現代家庭都有電鈴,我們按了電鈴,對方拿起聽筒一定會問:你是誰?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具名以告:我是誰,我要找誰,要讓對方相信我們是誰之後,表明來意之後,他肯定就會開門。

千萬不可以很魯莽,電鈴拼命的按。我們按電鈴也是要輕輕緩緩的,不可以很猛很用力拼命的按。有很多小朋友每一次去上課,有時候他那個電鈴按得非常急,很難聽,往往我都會告誡學生,按電鈴也要有氣質,不可以拼命一直按。我跟他們說:你按完電鈴一定要停一下,讓裡頭的人,譬如說他在房間、在客廳、在廚房,他聽到以後,一定要走路過來,才能為你開門,回答你。千萬不可以認為你按了人家馬上就要回答,這是很不禮貌的,因為不可能每一個人他都守在電鈴的旁邊。

這樣的告誡學生之後,學生也能遵守這樣的禮貌,按了以後稍微停一下。如果停了差不多二十秒、一分鐘,沒有人,我們再按一下,說不定在陽台後面沒聽到,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再按。千萬不可以很用力的很快速的這樣按,非常的吵,也會吵到别人。

“吾與我,不分明”,除了入門之外,我們在這裡也附帶說一下,每一次到了教師節,總會收到學生很多的卡片,問候的卡片。有很多學生以前在一起的時候,跟他很熟,現在長大了,他已經沒有辦法上課了,他對老師的懷念就會寫個卡片送給老師,順便問候老師。可是往往他們都沒有具姓,隻有寫名叫某某,事隔那麼久,學生又那麼多,做老師的實在很難想起這個人姓什麼?所以“吾與我,不分明”,對方知道我自己對老師的一種禮貌,要寫信問候老師,可是老師他沒有辦法記住那麼多的學生。

所以在此,我們也告訴所有的小朋友,所有的學生,如果五年十年以後,你還相當懷念你的老師,寫信給老師,寫卡片送給老師,一定要具姓跟名,把姓名完全寫得清清楚楚,讓老師清楚你是幾年前的學生。千萬不要隻寫名字,寫名字有時候又有很多同名的學生。所以這裡也附帶提出來,沒有具姓就“不分明”,沒有辦法辨别你是哪一位學生。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句: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這裡也講到一般人的習氣毛病,往往手先拿着對方的東西,說:請借我用一下。不是先問,問了人家已經同意了,再動手拿。往往都是先拿,然後再講,這個也是非常不禮貌的。所以這裡就再再的告誡我們,當你需要跟别人借東西,要使用别人的東西,自己沒有這樣東西,一定要明明白白的告訴對方。‘須’就是必須,一定要先讓對方同意你,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動手去拿。

‘倘不問,即為偷’。如果你沒有問,你拿了就用,就等于是小偷沒有兩樣,就好像是小偷一樣,沒有兩樣。曾經一位母親跟我講,她說:這個《弟子規》很好用。我就問她:何以說?她說今天她的一雙女兒,老大大概小學二年級,老二大概四、五歲左右,兩個人吵架。妹妹就哭得很傷心,過來跟媽媽說,姊姊罵她兇她,所以她很難過,她就哭了,請媽媽替她出氣。媽媽很明理,她就問小女兒說:你到底有犯了哪些錯誤,所以姊姊才會罵你?這個妹妹就跟媽媽說:我隻不過拿了姊姊的玩具而已,姊姊就不讓我玩,就罵我,就兇我。

媽媽就跟她講說:好,我們來背《弟子規》第十八條“用人物”。然後下來就接着讓她念,這個小女生說:“須明求”。媽媽說:接着呢?她就說:“倘不問”。最後一句,“即為偷”,讓這個妹妹講。結果妹妹就哭得更大聲:媽媽我不願意當小偷,我知道我錯了,我不應該乘姊姊去上學的時候,我偷偷的去拿她的玩具來玩,又沒有把姊姊的玩具放好。所以,當這個五歲的女生她讀“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她就曉得她的行為是錯誤的。

母親看到小女生,她讀到這裡更為傷心,就跟媽媽講說“我不是小偷”。媽媽就安慰她:你當然不是小偷,做錯事情,“過能改,歸于無”。所以她就跟妹妹說:你知道你的錯誤,趕快去跟姊姊道歉,道歉之後,你以後不再犯,你就沒有罪過了。所以,由這個小小的故事裡頭,我們可以曉得,我們千萬不要看小小年紀她不懂,她熟透以後,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道理。

五歲的小女生,她讀到這一條,她知道她自己的行為錯誤。我們做大人的更應該随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在用别人的東西,是不是會犯這種很急躁的毛病,先拿了再說,拿了之後再向他報告,或者手上先拿着:借我一下!然後掉頭就跑。我們在團體裡頭也經常碰到這樣的人,這個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一種态度,我們也要特别的注意到。

另外還有一個很小的小朋友,年紀大概在小班左右。每一次我上完課,我都會請小朋友吃一點小東西,吃酸梅。這個小朋友她每到下課時候,她就自己會去拿一包,拿到我的面前,拿一顆起來,就說:老師,我可不可以吃?第一次她這樣的動作。因為以前都是我請他們,有時候我很忙,這個小朋友會按耐不住,她知道酸梅放在哪裡,所以她就自己去拿。拿了之後,到我面前,我就跟她說:《弟子規》裡頭,有一句話說,沒有經過同意,你拿了就好像是小偷一樣。她就說:對不起,我錯了。

我就跟她說:凡是你要吃東西,吃老師的東西,雖然每一次上課你們都可以吃,但是首先一定要先問老師,我可不可以吃,在家裡也一樣。我就跟這個小朋友,小小的年紀,我跟她講:在家裡,你要吃任何的東西,你也要問媽媽或者爸爸,我可不可以吃?而且吃的時候要從長輩先請,請到最後你自己才吃。這位小朋友經過我這樣一次教誨之後,每一次她就先來問,她會說:老師下課了,請問我可不可以吃酸梅?我就說:可以。她去拿了一包酸梅來以後,就拿一顆先送我,先請我吃。吃了以後,我已經有交代,如果有看到其他家長,一定要稱呼什麼媽媽好,請吃,到最後自己再吃,果然她也是如此。過了不久之後,這個小朋友的母親告訴我說:我女兒最近特别有禮貌。我說:為什麼?最近她一反常态,就是吃東西的時候,都會先請家人吃,大家都吃了以後,自己才吃,這個《弟子規》的功效還真不小!

所以我們聽到以上這兩則,我們在家裡頭,的的确确告誡我們的子女,随時随地無處不是教他的時候。《弟子規》裡頭的所有這些規範,可以說普遍運用得很廣,就看賢明的家長,你如何來教導。我們再看下一條: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這裡就告訴我們,凡是你要借别人的東西;前面是說你要用别人的東西,一定也要明白的告知對方,讓對方同意之後才可以拿去使用。此地講你借人家的東西,‘及時還’。“及時”就是有時間性,譬如說你跟人家講:我借完之後,我馬上還。你就要記住,馬上。你如果說:我跟你借三天、借一個禮拜。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個禮拜之内,要還給人家清楚。不可以借著然後就忘記了,千萬不可以。人最怕沒有信用,你沒有信用以後,你以後還想再借,因為你的信用不好,人家就不會借你,你再借就有困難。反之,就是這裡講的‘後有急,借不難’。

所以這裡也告訴我們,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時還人家,在時間内要還給别人。千萬不要讓人來催繳,他說:你欠我的東西,還沒有還給我。這都是很不好的,更不可以借了然後就忘了,這更是要不得的。“後有急,借不難”,所以這裡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借人家物品,千萬要記得一定要有信用;沒有信用的話,将來要再借就非常困難了。

尤其成年人借錢這一方面,可以說很多人最忌諱也最怕,借了以後就不聞不問,就好像假裝沒有這一件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他的聲名為什麼會敗壞,就是借了以後很皮,就好像完全不當一回事,這不但非常沒有禮貌,而且也相當不應該。前面我們看完“謹”,接下來再看:

【信】

第十九條: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講到信,我們看“信”這個字,人、言構成信,人講話一定要真實,不真實就不信。講話也要注重你有沒有真誠,沒有真誠,沒有誠意,我們曉得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頻繁的、最容易溝通的就是言語,最容易表達的就是言語,言語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這種基礎上面,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說是非常的虛僞、非常的虛假。

所以這裡也告訴我們,從小我們要建立自己家裡的弟子要有誠信、要誠實,從小做人就要懂得誠實;在家裡不能誠實,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詐欺行為,欺騙别人的這種言語都有可能會出現。

所以這裡講到‘凡出言,信為先’。凡是講話,我們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講出來的話是不是真話。所以所講出來的話,要以信實為第一。

在《論語》裡有這樣一句話,“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什麼意思?就是說以前的人,對于自己的言語非常的重視,每一次要講話之前,他都會三思,思考看看這句話可不可以講、該不該講,講了之後我有沒有辦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講話,就很怕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恥躬之不逮”,這個“恥”,就是會認為自己講出來的話,做不到是一個很大的恥辱。這裡又講到,我們知道講話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來告訴我們,‘詐與妄,奚可焉’。這個“詐”就是欺騙,“妄”就是不真實的語言,不誠實、不老實的語言。“奚可焉”,“奚”是怎麼可以的意思,怎麼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講話已經要很老實了,那麼這些欺騙别人,講不真實的話,怎麼可以做?不真實就是謊話,說謊話。

這裡也要特别提出一點,有很多家長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紀肯定不會說謊話。在過去,父母可以這樣認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們曉得,現在環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聰明,他從電視上、從電影裡頭學到了很多絕活,欺騙的絕活。老師有時也會被學生欺騙,譬如說作業,回到家裡跟母親說作業放在學校,或者說今天沒有作業。去到學校以後,就騙老師說昨天家裡有事情,所以作業來不及寫;昨天因為家裡有重要人物來,所以我們就陪他吃飯,做什麼什麼,謊話一大堆。所以我們在家裡,我們也要看,子女他的言語,你隻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講謊話,我們從他的神情當中,也可以窺見出來言詞有閃爍,就可以曉得孩子有詐騙的行為。

過去也有一個學生,他寫暑假功課。我看了這個功課以後,我發覺為什麼他的生字、生詞還有造詞這麼少,明明課文有兩三面,照理講我看到裡面生詞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幾行就沒了。後來我就說:來來來,我要看你的課本,要對照一下。凡是畫線的地方,就是要寫生詞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鉛筆畫的畫線被擦掉了,有被擦過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面對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紀小小的,在現今社會裡,他們在外面被污染的機會相當大,當我們覺得有異樣,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因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們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這個“詐跟妄”,從小我們就要告誡自己的子弟,千萬不可以說謊話,一發覺,一定要馬上處理。處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講“父母責,須順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沒有接納你,有沒有接受你的教誨,你從你跟他的對應當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這個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你要再稍為調适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發覺孩子的眼神,他沒有忏悔,沒有悔改,心裡懷恨會表現在顔面上,我們也要特别注意,這個時候你必須要觀察孩子的習性,有的吃軟不吃硬,有的是一定要吃硬不吃軟。所以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沒有一定标準,你要善于觀察小孩。我們再往下看: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這裡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話,太多話往往是惹禍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都曉得話傳來傳去,講來說去,到最後都變質了。所以我們深深感受到講話當中,彼此之間都有可能馬上當場就聽錯;聽錯之後,它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可能會更大。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經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到最後都惹出很大的麻煩。所以我們深深了解,話講多了容易出毛病,我們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經驗。有這樣經驗,我們今天讀到《弟子規》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這種毛病,講話多說無益。

如果要說話,‘惟其是,勿佞巧’。這個“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要把握一個綱領,凡是無意義的話,我們不要講;有意義的話,可以彼此互相勉勵。真實之話,我們可以多說;鼓勵的話,彼此修身養性可以互相提攜的言語,朋友之間可以多說無妨。講好的話,講真實的話,講善良的話,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當中,有的人講話八九不離十都是講一些人我是非,說一些人家是非種種,都是講這些無意義的話。或者說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負他,不重視他,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這些話講得如果有偏頗的話,都會變成佞巧。為什麼?因為有人講話就是到處告狀,不真實的話他到處講。佞,就是不真實,偏頗。巧是巧辯,講一些不應該講的話語,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奸巧語’,奸巧也是不真實之話。有時候我們總會感覺我沒有做錯,為什麼會有很多流言?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壞,講了一些很難聽的話,一般人所謂講話狠毒,一般人就會感受到有些人講話真的會傷人會刺人,這些都屬于“奸巧語”,相當不好。有一句話提到“利刀割體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傷痕很容易愈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語去傷害别人,往往讓他一生都覺得非常痛苦,很遺憾。所以這種恨會懷恨在心,往往他也會伺機報複。

所以我們在言語當中,我們也要特别注意,為人父母的這些言語都一定要确實的戒,不能講。如果父母經常在子弟面前批評這個,批評那個,這個子弟将來也會養成看到什麼他也會不平則鳴。我們曉得,不平則鳴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語上面,這一條就告訴我們一定要特别注意。

‘穢污詞’,就是不好的言語,粗魯的言語。有人罵人會講一些髒話,甚至幫别人封一個不好聽、不文雅的綽号,這些都相當不好。尤其同學之間,小朋友當中,都很容易犯這種毛病。什麼毛病?随便取綽号來取笑别人,這些都是屬于“穢污詞”,孩子千萬不可以有這樣的習氣毛病。如果在家裡,父母發覺自己的子弟經常口出惡言,也要很謹慎小心的來教導他。一定要告訴他:你不喜歡别人講你不好,不喜歡聽别人罵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這樣的言詞來加與别人。

‘市井氣,切戒之’。“市井氣”,就是指前面的這些,可以說是一般人,市井小民。這裡“凡出言”到“奸巧語,穢污詞”,可以說是一般人經常會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應該要切實的改正過來。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學《弟子規》也就是改造自己,讓自己更好。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這裡,再會。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這一條相當相當的重要。何以說?我們都曉得人與人相處,最難的就是貴在相知。與人相處當中,最為遺憾的,就是朋友之間,聽到謠言之後,朋友引起誤會。所以與人相處當中,難免就會有糾紛,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我們追根究柢,可以說是從口舌是非所開始的。一開始的時候,往往每一個人都沒有注意到。為什麼?我們看到事情之後,内心就會起了分别、起了執着,于是就會把話講出來。講了之後,這些話往往還會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裡丢石頭,你丢了,噗通一下,一個小小的漩渦,慢慢慢慢就擴散到整個池塘。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在言語方面,一定要特别謹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訴我們,‘見未真,勿輕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實,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測。妄加揣摩,然後輕易的把話傳開;傳開之後,話愈傳愈離譜。有時候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聲譽,讓這個人非常難過。

‘知未的,勿輕傳’。“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這個“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輕傳”,傳就是把這件事情傳開出來。所以這二句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當相當的重要。

深信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經驗,就是被這些毀謗的謠言所困擾着。即使明明自己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但是總是會聽到很多謠言,把你傳得很難聽;沒有這樣的事實,也被捏造成有這樣的情形。所以人與人之間往往疏于言語,隻要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朋友之間的誤會,家庭當中的誤解。誤解之後,一定會争吵;争吵之後,小者争吵沒事,大者會引起鬥毆。

所以言語上,我們一定要特别的謹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實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輕易的講出來。我們一定要有智慧,講話之前一定要想一想,這句話講了之後,它有沒有後遺症?會不會毀謗對方?會不會影響整個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們都要特别謹慎小心,千萬不可以為所欲為,看到什麼講什麼。看到别人好像不對,但是也不分青紅皂白就講出去,講出去害了對方,對自己也很不好。

對這樣的言語,我們也要知道,凡是講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們也不要輕信别人的話語。為什麼?小者,這些言語影響一個團體的和諧;大者,影響整個國家,讓人心惶惶,都不對。尤其現在輿論媒體傳播非常的快,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影響整個民生生計,這是屬于比較大件的;小,則會影響個人的聲譽。所以我們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很謹慎很小心,即使我們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們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沒有利害關系?會不會影響别人?會不會破壞人的聲譽?會不會破壞整個團結和諧?都要謹慎小心。

這一條最值得借鏡的、警惕的,我想應該是大人。在這一條,如果我們讀到這裡,一定會有很深的感觸,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難免也會受到流言的困擾,我們讀到這一條應該要特别的謹慎小心。除了與人相處,這個言語之外;另外,如果是為人師表,你對這個内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學問,對于這個學問裡頭有所懷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輕易的傳授。因為你輕易傳授,會誤導學生,誤導弟子。所以在我們知見不是很清楚,我們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時候,我們做為師長的,對于教導子弟或是學生,這一點也應該要謹慎小心,要實事求是才對。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條: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這裡也講到與人接觸的時候,我們都曉得人要有愛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團體裡頭,我們有時候要借重别人的幫忙,才有辦法把事情做得圓滿。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相幫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講‘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當,這個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在答應之前,一定要想想看,這個事情你幫助他是對還是錯?我們要建立在這個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這樣做是對的,是真的幫助他,還是在助他為虐?這個都要很清楚。譬如說你明知道這個人他好賭,他現在賭光了,再跟你借錢,你再把錢借給他,就很明顯,你這是助纣為虐。你不是在幫助他,你是更進一步的在陷害他。

所以,我們面對别人有求于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衡量這一件事情它的對錯,千萬不可以變成幫兇。我們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書局去看書,一些比較大的大哥哥、大姊姊,他就講說:我這一本書先寄在你這裡。等一下忘記,走出去以後,就變成這一個人他被誤以為是小偷。所以這種事,我們沒有經驗沒有關系;但是我們一旦明了之後,在某些關鍵的時候,我們不要答應得太快。這裡是講‘勿輕諾’,“輕諾”就是輕易的承諾,輕易的答應。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災難到頭。

‘茍輕諾,進退錯’。如果我們沒有明辨是非,我們不曉得,輕易的答應之後,“進退錯”,進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錯。為什麼?我們講話首先要有信用,沒有信用,我們又會覺得面子挂不住。所以這一條,它告訴我,在與人應對進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

拒絕也是一種藝術,很高的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達到,你要婉轉,講得讓對方覺得你不是很嚴峻的拒絕他,也要讓他下得了台。千萬不要口氣非常的強硬,這樣也不好。

在佛門裡頭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有時候我們與人方便,别人卻變成随便。因為我們幫助了他,卻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時我們一直同情他,你幫助他以後,反而讓他更進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們在幫忙别人做事的時候,在答應之前,我們要詳細的問看看,他這個内容是什麼,不要先答應之後再後悔,那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這裡也特别的告訴我們,我想很多人對于财物的借貸,往往都會有痛苦的經驗。當好朋友或者親人向你開口,向你借貸,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時有困難,他的确是真的遭遇到困難,我們義不容辭,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幫助他。如果我們看到這件事情,它的影響,它有後遺症,它的危害很大,我們千萬要适可而止,不能幫。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嚴加的拒絕,免得造成往後的遺憾。我們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這裡也提到講話的時候,‘凡道字’,“道”是講話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這個“重”,一定要把重點講出來,“舒”就是要流暢,把你交代的這些話語要流暢,要把重點講清楚。不可以講了一大堆,不曉得交代的事情為何,這樣就等于白講。同時也讓對方沒有辦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麼事。所以,此地也告訴我們,尤其是在團體裡頭,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屬,面對這樣的溝通,有這種上對下或者下對上的溝通,我們一定抓住到講話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應該要特别謹慎。

末學過去曾服務于公職,如果長官從遠地打電話回來,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會再重複、再反覆反述一次,讓長官明白我所聽到的,我從電話中所聽到的是不是真實。為什麼?從電話當中,有時候我們會聽錯。言語當中有很多的字音發音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很仔細,有時候我們也會會錯意,這種都是不可預料的。所以講話一定要清楚明白,讓對方聽懂,他的感覺是完完全全的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訴我們,講話不可以太急躁。有時候很急,漏掉關鍵的一句話,或者一兩個很關鍵的字,結果你因為太趕,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所以我們在言語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個要領,當你在交代或者傳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講得不清楚,讓對方做錯是我們害他,不能責怪對方。講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會有很大的後遺症出來,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錯誤。

所以在言詞當中,我們講話要清晰、要明白。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你說話的聲音速度太快的話,對方沒有辦法吸收,沒有辦法聽清楚。尤其老師也要很注意。記得小時候上數學課,老師的鄉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幾何數學時,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因為不明了老師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所以在此地我們也呼籲,凡是為人師表者,你在講話、在授課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聲速度的快慢。太快學生聽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這種音聲的傳達,一定要把握住重點要講到。而且這個“舒”就是要流暢,把你的言語要表達清楚,免得讓人沒辦法理解你所說為何物。

有的人講話速度非常快,像連珠炮一樣,從電話當中,我們也都有這樣的經驗,滴滴答答講完,講完我們也忘了他剛剛講的是什麼。所以碰到這種情形,如果我們接電話的人,我們也不要緊張,一定要緩和下來,反覆再問他。因為如果交代我們是負責傳話的人,在這一方面把關更要特别的謹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們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們看到這一條,如果講話時很快,這個語音有模糊的地方,我們也要特别謹慎小心。如果你沒有把握,對方可能聽不懂你的話語,我們也要告知他說:我這樣講你聽得懂嗎?如果不懂請你可以反問,哪裡不太清楚。因為有時候人一急,或者一興奮,很多話他有時候會漏掉,或者講得太快,都會與人覺得你講得詞不達意,這樣就很不好。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段: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這裡就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什麼話都不談,隻是講一些是非人我。此地也特别告訴我們,當你有聽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講一些不好聽的話。所謂不好聽的話,就是在講别人的是非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插進去,不要再去講,把這個是非擴散。有時候,我們聽到剛好别人講的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的好朋友,都會覺得很難過。所以我們耳根清淨,不聽其他不好聽的話,不聽閑言是非,可以讓我們不但耳根清淨,而且心也會很安定。

再者,如果沒有人我是非的困擾,我們這一生也會過得特别的快樂。為什麼?流言的困擾往往很令人難過,甚至會難過一輩子。尤其傷害很深的言語,往往都是因為大家愛說話,傳來傳去,傳到最後變了質,等你聽到的時候,都已經不堪入耳,這個時候反而内心會很難過。所以當人家在講話的時候,不關自己,千萬“莫閑管”,千萬不要去管他。不要閑着沒事,電話拿起來就找朋友聊天。有時候就在你聊天當中,不經意的一句話,朋友把你的話再傳出去,這個是非就擴散出來了。

所以我們沒事的時候應該多讀書,或者學一些才藝,學種菜,學烹饪,學中國傳統的書藝,學畫畫,都很好。千萬不要把我們的寶貴時間,浪費在彼此的閑聊當中,不但造口業,也對自己很不好。為什麼?我們前面提到“禍從口出”,我們要深深的警惕自己,言語一定要特别小心。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十一條: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

前面第二十條告訴我們,言語特别的重要,要謹慎小心,它攸關一個人的聲譽,攸關一個人一生立身處世的信用問題。這一條,它就告訴我們要擴充我們的心量。‘見人善,即思齊’。當你看到别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們應該不吝于贊美,不應該鄙視他,更不應該有嫉妒的這種心态。我們說“見賢思齊”,就是告訴我們要有這樣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應該要想一想,“即”就是馬上,馬上反觀自己,想一想他這樣做很好,我們應該要向他學習才對。這個“齊”,就是希望也能達成像他這樣的水平,達到這樣好的境界。

‘縱去遠,以漸跻’。即使我們做不到,能力沒有辦法像他這樣做到,我們也要慢慢的學習,慢慢擴充自己的心量。“以漸跻”,希望漸漸的也能達到他的境界,像他這樣的目标。

為什麼要這樣勉勵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會逐漸的提升。當我們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這些我們從來沒有聽過,沒有做過;我們看到這麼美的事情,我們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變成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嗎?所以這裡就鼓勵我們見賢思齊。有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現不錯,往往都吝于鼓勵,我想我們也應該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觀念。為什麼?我們想想,我們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們表現得不錯,主管或者長官對我們的獎勵,我們也會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興,覺得我付出、我所努力有了代價。

當小孩表現得不錯,我們也要适時的獎勵他。所以經常在課堂上,學生如果表現得不錯,我通常都會贊美他:不錯,要再接再勵。我最經常獎勵學生的就是卡片。卡片裡頭,寫了一些曆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勵他的話,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勵,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曾經有一個小朋友得了不少的獎卡。他的母親說,他的兒子自從得到這些獎卡之後,他都默默的把它保存起來,每天晚上他會一再的看這些鼓勵的字眼。這些鼓勵的話對他的功課、對他的為人,母親觀察之後說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為人父母的,當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勵人的這些勵志的言語,我們也可以随時把它摘錄下來,适時的鼓勵自己的小孩。做老師的也不吝鼓勵自己的學生,用好的言語,說不定他一輩子受用不盡,他可以得力于這一句話,一生精進不懈,這都有可能。

所以我們平常看到好的,我們也應該把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來,随時随地可以講給子女們聽,或者講給學生聽,也都是非常好的,因為它的鼓勵作用非常的高。這裡講到我們看到好的要向他學習。如果看到不好的,我們應該如何?這裡就提到:

【見人惡。即内省。有則改。無加警。】

這裡就講到當我們看到别人有過失、有不對的時候,“惡”就是有過失、有不對、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這個時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這樣,犯這樣的過失。

所以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人,不是真的三個人,而是指: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善跟惡都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借鏡,也就是我們很好的老師;看到好的我們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樣的犯錯。所以這裡就講到當我們看到别人做錯不對的時候,第一個不是罵人家,不是批評别人,而是要趕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有則改,無加警’。如果我們也同樣的犯這樣的過失,這樣的錯誤,就要趕快及時改正。“無加警”,沒有的話也要自己勉勵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這樣不好的事情。

人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可是卻很容易看到别人過失的一面。所以看别人的造作,看到别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惡,可以說他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每天我們都看得到,世間的種種,鏡子它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如何幫助别人?如何讓這個社會更和諧?有很多人說我的能力很微淺,我沒有辦法做到。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世間是一面鏡子,我們看得很清楚,心裡也很明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從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響所及,你的家人也會向你學習,也會向你效法;擴充到整個社會,你影響的就是在你的團體。人人能如此,社會風氣也會因為大家的努力而漸漸的改善。

所以,當我們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發揚光大,從内心做起;看到不好的,從内心反省。這樣這個社會善良的就會愈來愈多,善事擴充層面也會愈大;不好的也會逐漸的萎縮,逐漸的減少。所以讀了《弟子規》,我們仔細想一想,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寶典。我們再看下一則,第二十二條: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砺。】

從前面我們知道,人要擴充自己的心量之後,我們也要向這個好人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反思自己。我們都曉得,做人最重要的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話,你能服衆。你在家裡有德,你這些孩子也會向你學習。我們說祖上有德,《易經》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裡就講到如何擴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砺’。這個“德學”,我們所謂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也是八德。所以好的這種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擴充,要能學習,要能效法;同時,如果感覺自己在這些方面有欠缺,應該要勉勵自己,好好在德學方面要加強。最簡單的就是從孝悌開始。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做為兒女的、做為學生的,做兒女的在家裡懂得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做學生的在學校明白自己學業一定要認真,像這樣也是德學的一種。因為你能盡自己的力量,達成應盡的責任,這個就是德學。

“才藝”如果不如人,應該要‘當自砺’。這個才藝我們都曉得,現今的人很重視子女學有才藝,擁有才華的人,他在社會上往往比較吃香。如果你能一門深入,就變成這種才藝的專家。我們看到别人很有才華,他的才藝非常的高超,我們不能隻有羨慕,我們都曉得成功的背後,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積成的。所以我們在才德方面、學藝方面輸給别人,這個所謂“輸”,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競争。而是你覺得别人為什麼可以做得那麼好,學得那麼好,我們應該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夠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學得不好,成績才會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訴我們,随時要勉勵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學業好、功課好、品德好、才藝好,我們都要反觀自省,想一想我盡心了嗎?我盡力了嗎?如果你沒有達到盡心盡力,當我們看到别人的好,就應該要向他學習,甚至請教他都可以。

我們說“好學近乎智”。很好學的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輩子不好學,我們沒有能力,不但立身處世很困難,就是連照顧自己吃飯的能力都沒有。所以從小對于家裡的子弟,我們一定要告訴他,從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學習。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謹慎的教導。

微信yjsswx8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