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客家,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全球約有客家人8000萬,其中有近七成分布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以及港澳台等地。
客家這一稱呼,在古時候泛指所有的客籍漢人。客家,伴随着中原先民們數次由北而南的大遷移,在贛粵閩邊區最終形成的。
在中國客家博物館中,對客家的表述為:客家一詞,源于清初廣東粵西人對惠、潮、嘉、韶移民的稱呼。
而在相關史料中,最先提出“客家”這一概念的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學者羅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中,并為廣泛認可。
當沿海地區的客家人打拼天下,行走四海的時候。遠在成都的一個小鎮上,一群被當地人稱作“土廣東”的群體,卻并不知道自己有了新的名字。
他們從清朝初年來到這裡,300多年少與外界通人煙,保留着獨特的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走出這個小鎮,他們講自己的土話,會被周圍人投以異樣的目光。
這種情況,一直到2005年,第20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小鎮召開,這是世客會第一次在中國西部舉行。
這個小鎮就是洛帶。
洛帶,位于成都的東郊,隸屬龍泉驿,洛帶鎮人口2.3萬,客家人占到九成以上,也就是說有2萬人說客家話。
洛帶的客家人大部分從湖北,廣東等地搬遷過來,從中原到嶺南,再嶺南而四川,洛帶客家人從300之前的曆史深處走來。如今,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洛帶是中國内陸“最後的客家王國”。
300年滄桑變化,洛帶的客家人鄉愁不變,恪守祖訓,他們以是否會說客家話、祖先神位寫法和家族來源作為文化認同的标志。
走進古鎮,客家民居,古街古巷,廣東、江西、川北、湖廣四大會館,客家公園,巫氏大夫第和燃燈寺等建築帶來的古樸風韻,讓每個人恍如穿越。
洛川的客家人,對外講四川話,但是彼此交流,都使用客家話,他們用這種方式,把祖先帶來的客家語一代代延續下來。
在這裡, “太陽”叫“熱頭”,“昨天”叫“秋哺日”,“一日三餐”稱作‘食朝、食晝和食夜”,而“穿件外衣”為“著件面衫”,客家話的一闆一眼,在這裡保留着原汁原味。
這一切,恰如洛帶廣東會館中,那副講述客家曆史變遷的楹聯,其中下聯寫道:“華簡俱成桑梓地,鄉音無改,新增天府冠裳”。
洛川客家人,為什麼會來到這裡呢?他們又是從什麼時候來的?
因為“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
清朝初年,在經曆了40多年的天災人禍後,四川人口銳減,明萬曆六年(1578)四川人口為300多萬。到清康熙24年(1685)四川人口不足10萬。”整個四川,千裡無煙,空如大漠“。
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啟動了大移民。而客家人,也開始了“西進運動”,這是客家人的第五次大遷徙。
幾百年來在洛帶繁衍生息,留下風雅傳承的古韻記憶,形成了成都市境内著名的客家古鎮。如今的洛川客家人,也不再被稱作“土廣東”。
如今的古鎮不再偏遠,這裡距離成都市中心不到20公裡,自駕不過30分鐘就能到,當天往返不成問題。公交也方便,從五桂橋坐班車到龍泉,再轉乘中巴就能直達了,全程票價8塊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