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初一到十五處處都講究?有一句話叫做五裡不同俗十裡改規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風俗習慣是有區域性的,是受地方習慣影響的不同區域有不同習慣,不同地方有不同傳統文化,有些風俗習慣地域并不大,但能一直延續,說明有一定的道理或意義,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過年習俗初一到十五處處都講究?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有一句話叫做五裡不同俗十裡改規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風俗習慣是有區域性的,是受地方習慣影響的。不同區域有不同習慣,不同地方有不同傳統文化,有些風俗習慣地域并不大,但能一直延續,說明有一定的道理或意義。
在我們老家太康縣,就有一種風俗習慣,而且方圓不過五十公裡,在我們南面走不到二十公裡就沒有我們的習慣,臨近縣域也沒有這種習慣,而且上學的時候同學覺得我們的習慣很搞笑,不理解。
什麼風俗習慣呢?在我們那個地方,出門的閨女逢春節要給自己的父母送大馍。所謂大馍就是比我們平常實用的馍要大的多,尤其是剛出門的閨女,第一年去娘家,大馍要做的特别大,因為前三年走娘家送大馍,本村的男女老少要去看門婿拿的大馍,從大馍的大小來判斷男方的實力,或者是看男方大不大方。
當然拿大馍的同時也要陪些其他禮品,但棗花是少不了的。送大馍的意義是,父母辛辛苦苦把女兒養大嫁了人,不能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一對大馍象征母親的乳房,剛才說必須帶棗花,棗花象征乳頭,就是女兒是吃母親奶長大,所以嫁人了不能忘了根本。
這種習俗也有所拓寬,如果兩家關系好做了幹親家,就是一家的兒女認對方父母為幹爹幹媽,在春節也要到兒女的幹爹媽那裡去送大馍,事實上是大人的關系,借助節日坐在一起快樂的喝酒吃飯。後來就延伸拓寬的太多了,我小時候凡是平常往來的親戚,到春節都要送大馍,禮尚往來成了一個交往的理由。
在我們那裡春節送大馍還有一個重要的講究,一般出門女兒是正月初二給母親送大馍,隻要父母健在,都是這一天,特殊情況就初四或者初六。幹親戚是春節這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也有初二或者初四、初六的,這一般是有情況或者親戚多排不過來,但不論什麼情況,父母雙方在是不允許初三送大馍的,我們那裡初三叫鬼節。如果父母有一方死亡,那麼不論什麼親戚關系,春節都是初三這一天到,要去墳前祭拜燒紙錢。一般亡者過了三年,就不一定初三去了,但女兒是一直選這個日子。
很多地方風俗習慣,請關注我,會有許多新内容介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