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漢以降,帝王之子,靡不錫以王爵”,對于“栉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的清朝政權而言,為了激發愛新覺羅氏子孫為國奉獻的積極性、進一步彰顯統治階層的特權和高貴,為皇族成員制定“封爵之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步步驚心》劇照
根據《清史稿·皇子世表》的記載,清代宗室爵位授封制度自順治六年便已成型,“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将軍凡十二等”。
但《清史稿》對于清代宗室爵位的記載并不準确,或者說“十二等宗室爵位”隻是狹義上的描述。《欽定大清會典·宗人府》對于清代宗室爵位有着更為詳細的說明:
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将軍;十二輔國将軍;十三奉國将軍;十四奉恩将軍。
對于“世子”和“長子”,《欽定大清會典》也有着明确的加封規定:
親王、郡王嫡福晉所生之子,二十歲後由府照例請旨考試,親王嫡子奉特旨始封世子;郡王嫡子奉特旨始封長子。
也就是說,自“貝子”到“親王”之間,“親王”的嫡子和“郡王”的嫡子也占據着絕對不容忽視的兩等爵位。其中,“世子”高于“郡王”;“長子”高于“貝勒”。
除此之外,清代宗室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王爵——“鐵帽子王”,即《清史稿·皇子世表》所記載的“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勳,世襲罔替”之特殊爵位。
清代的“鐵帽子王”中有“親王”爵位,亦有“郡王”爵位,除了承襲方式不同外,其餘待遇大緻相同。隻不過,念在這些王爵的先輩都是清朝建國初期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後世會對他們高看一眼,更為敬重而已。但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乃系“名鐵命不鐵”的所在,能被皇帝所容已屬不易,更别提幸福了!
那麼,在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這四等最常見、最為我們熟知的爵位中,哪一級爵位才是最幸福的所在呢?
其實,隻要詳細了解了這四等爵位之間的差别,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待遇差别
清代宗室爵位自然是尊卑分明、等級明确,在屬官護衛、俸祿待遇和後代封爵等方面自然有着極為明顯的區别。
1、屬官護衛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的記載,親王下屬有:長史一人,一等護衛六人,二等護衛六人,三等護衛八人,四品典儀二人、五品典儀二人、六品典儀二人;另外下領200名護軍、馬甲等。
郡王下屬有:長史一人,一、二、三等護衛共十五人,五、六品典儀共四人;另外下領120名護軍、馬甲等。
貝勒下屬有:司儀長一人,二、三等護衛共十人,五、六品典儀共三人;另外下領100名護軍、馬甲等。
貝子下屬有:三等護衛五人、五、六品典儀二人;另外下領80名護軍、馬甲等。
除了上述擁有行政級别的屬官、護衛和正常軍隊編制的護軍、馬甲外,清代宗室王公府邸還配有太監。清朝前期,王公府邸的太監人數并無明确規定,直到嘉慶皇帝做出規定:親王準用七品首領太監一名,太監四十名。郡王準用八品首領太監一名,太監三十名。貝勒準用太監二十名,貝子準用十名。
2、俸祿待遇
俸祿,乃系能夠直觀看出爵位等級差别的參數之一,親王俸祿為“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郡王俸祿為“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貝勒俸祿為“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貝子俸祿為“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其中,貝子至親王府中的長史、護衛、典史、護軍、馬甲等均有朝廷發放俸祿,并不牽扯各自府邸财政。所以,從本質上講這些宗室爵位府中的屬官和護衛都屬朝廷直接管轄,對朝廷直接負責。
3、後代封爵
清代宗室爵位的授封共分為三種形式:功封、恩封、考封。“功封”即以功勳封爵,清初的“鐵帽子王”即為典型代表;“恩封”即對當朝皇子的封爵,但“非國有大慶,不得恩封”;“考封”,即通過騎射、滿語等考核後才可按照“降等世襲”的基本原則,予以宗室王公後嗣的爵位加封方式。同樣,“非娴習騎射,不得考封”。
高級爵位後代封爵的區别就在于經過上述考核以後的封爵結果:
親王嫡子封為世子,其餘諸子授不入八分公;
郡王嫡子封為長子,其餘諸子授一等鎮國将軍;
貝勒嫡子襲封貝子,其餘諸子授二等鎮國将軍;
貝子嫡子襲封鎮國公,其餘諸子授三等鎮國将軍;
職責差别
除了上述直觀的差别外,我們從宗室王公的爵位名稱上,也能看出這四等爵位背後的巨大差别。
和碩親王中的“和碩”,在滿語中做“一方、一隅”延伸為“一旗、一部落”講;和碩親王,本意為鎮守一方、管束一旗的嫌貴王爵;多羅郡王和多羅貝勒中的“多羅”,在滿語中隻是溢美之稱,基本相當于在爵位前面加一個較為美好、理想的名頭,實際意義不大。而固山貝子中的“固山”在滿語中意為“一角”,和和碩親王的“一旗、一部落”有着明顯差别。
也就是說,根據宗室王公的爵位名稱來看,親王至貝子的職責逐級降低,被皇帝委以重任的程度也在逐級降低。清代成年登基的皇帝,在承繼皇權之前一般會被加封為親王爵位,即出此意;道光皇帝在傳位于鹹豐皇帝的同時,還加封了皇六子奕訢為親王,同樣是委以重任、寄托厚望之意。
僅就職能而言,親王類似于政府首腦,主抓一切;郡王、貝勒類似榮譽性官職,級别在而權力不大;而貝子則是職能部門的主管領導,更傾向于執行。
被重視程度的差别
除此之外,宗室王公在皇帝眼中的重視程度也能直觀的看出爵位分别。
清朝曆史上,一旦某個親王爵位出現後繼無人、無人承襲的情況時,經宗人府抑或宗室大臣奏請,皇帝往往會在皇子中選擇一位出繼承襲而不是從該王爵的近支宗親中選擇。清朝皇帝們之所以這樣做,并非對出繼皇子的輕視,而是有着更為深層的考慮:
1、利用皇子出繼來進一步收攏宗室權力,有效促進皇權集中;
2、皇子出繼,更能表現出皇帝對該親王一脈的重視程度,以彰顯皇恩浩蕩;
3、皇帝對于皇子的恩封,也必須“逢國有大慶”,還必須有恩封理由,肆意加封肯定會招緻宗親、朝臣不服。而出繼承襲就讓皇帝借機加封那些無功勞傍身甚至昏聩無能的皇子,以全愛子之心。
而對于郡王、貝勒、貝子爵位絕嗣的情況,皇帝就絕對不會令皇子出繼,由此足見分辨親王至貝子在皇帝眼中的受重視程度。
除此之外,“親、郡王用金黃輿服,貝勒、貝子用紫色輿服”、“親、郡王,貝勒為宗臣貴位,向例皆不戴花翎,惟貝子冠三眼孔雀翎”、“親王服四正龍補服;郡王服二正二行龍補服;貝勒服兩正龍補服;貝子服兩行龍補服”等服飾穿戴上的不同,也能看出自貝子到親王之間的區别所在。
綜合來看,級别不低、工資不低、地位不低但更傾向于榮譽性爵位;不必承擔過多、過重工作;不必被皇帝過度重視以緻常遭訓斥,絕嗣也不用擔心皇子奪走爵位的“郡王”,才是性價比最高、最幸福的那一個!
,參考文獻:《清史稿·皇子世表》、《欽定大清會典》、《清稗類鈔》、《嘯亭續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