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敢言
外界關注區議會未來組成辦法,例如會否取消區議會,或改為委任制等。曾任26年區議員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指,不一定要有選舉才能了解民情民意;但同時強調,對于日後如何産生相關區域組織的成員,政府現時未有定案,認為毋須過分猜測和憂慮會否取消區議會選舉。
麥美娟7月20日在一個電台專訪中指出,區議會在過往幾年,偏離原有“谘詢架構”的角色,“似乎做的事過了頭”,甚至出現幹擾政權的情況。她透露,區議會的改革方向,必須符合基本法列明“非政權性區域組織”的定位,亦要有廣泛代表性。麥美娟直言,并非透過選舉才算“接地氣”、才能了解民情民意,倘當選者未能稱職反映市民意見,特區政府也難以知悉民情。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改革區域組織無可避免,甚至不排除“區議會”日後會有改名的可能,工作亦将局限在實務問題上,避免再演化成政治鬥争平台。
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大批攬炒派議員魚目混珠進入區議會,他們在區議會的瘋狂行徑觸目驚心,不僅把持區議會黑箱作業,不少由非攬炒派團體提出的活動撥款申請被拒,惡意推倒建制派過去的正常地區民生建設,更利用區議會平台和資源煽動黑暴、鼓吹“”,公然反對香港國安法,組織、參與企圖颠覆特區政權的所謂“初選”,給區議會和香港造成許多聞所未聞的亂象。區議會淪為鼓吹煽動“”平台,沖擊國家安全,市民利益嚴重受損,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根據政府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2020年區議員月薪35,070元,2021年起調至35,000元,倘由2020年1月上任至2021年6月18個月内,每名區議員已獲取薪酬63萬元;另有議員辦事處的營運開支津貼,倘用盡每月的46,000元,18個月共達83萬元。此兩筆數合起來已近150萬元,倘加上每屆一筆過上限12萬元的開設議辦津貼,以及分别每月近8,000元和3,000元的雜項開支津貼和醫療津貼,償還總計約170萬元,如果合計全部當選的攬炒派區議員,一年半來,已經耗費民脂民膏超過5億元。最關鍵的問題是,這班攬炒派區議員拿錢不幹事,不幹好事,除了搗亂擾亂,還是搗亂擾亂。
現屆區議會多行不義,觸發辭職潮,以及宣誓DQ數十人後,出現逾300席懸空。區議會本來有479名區議員,共有327名民主派區議員失去議席,全港區議會僅餘151人。現屆區議會任期至2023年底,政府将不會在今屆區議會内動手、由得它照舊運作,直至今屆任期完結。
由于區議會隻是谘詢架構,沒有實際權力。政府早前亦已收回區議會在社區參與計劃及地區小型工程計劃的撥款權,改為由民政事務總署、民政事務處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未來的區議會,亦将由政府部門協助過渡。換言之,有關修訂建議或在下屆區議會才會落實。
現屆區議會被指運作失效及淪為“黑暴基地”,即使政府現取消違誓區議員資格(DQ),外界仍認為應重組區議會,才可杜絕亂象再生。有消息人士透露,未來區議會将由3部分組成,政府傾向重設委任議席;分區委員會、滅罪會及防火會成員中間選産生部分議席;再加上直選議席。惟未知3者比例分布,仍有待進一步商讨,但強調改革後将大大減少直選席位。
無論如何改革,大規模恢複委任制度是大勢所趨。區議會委任制度已實施多年,委任區議員來自社會各階層,憑借他們的工作背景、專業知識和經驗以及對社區服務的投入,為區議會工作及地方行政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委任制度亦為社區領袖和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及不同經驗的人士提供一個服務社區的渠道。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内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