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個要說的是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
很多電影導演都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比如希區柯克。
弗洛伊德有三個重要的理論:
1.夢的解析。就是研究人夢中的潛意識,現代的催眠就是由此發展出的。電影請參考希區柯克的《愛德華大夫》。
2.俄狄普斯情結。這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因戀母而弑父。所指的就是人都有戀母弑父或戀父弑母的情結。
3.現在的性格與童年經曆有關。《沉默的羔羊》就是由此。那麼接下來開始說這個電影。
 這部電影情節上一共有兩條線索:
1.漢尼拔主動誘導克麗絲發現bill的線索。(要注意的是,最一開始克麗絲并不知道她去見漢尼拔的真正目的,是漢尼拔在第一次見面時主動說出“mofet”這一線索讓克麗絲去尋找。)
2.漢尼拔以捉住bill為餌與克麗絲交換資料,對克麗絲進行她個人的精神分析與治療。
那麼這兩條線索必須要區分主次。
1.最簡單的方法是看bill的真正出場時間。全片約兩個小時,而bill是第3、40分鐘時才真正出現。漢尼拔與克麗絲的智力沖突占據了大半部分。
2.漢尼拔作為一個獲得國家最高榮譽的心理醫師,治療克麗絲這一精神病人才是他的真正目的,bill隻是作為克麗絲向他袒露童年“羔羊”經曆的誘餌。
所以,第二條線索才是為主。
下面正式開始說“羔羊”。
 弗洛伊德有一本書——《少女杜拉的故事》。
少女杜拉居住在一個農場主家中,早上被羔羊的尖叫所吵醒。杜拉打開羊圈想讓羔羊們逃走,但羔羊卻一動不動。杜拉抱起羊圈中的一隻羊羔逃跑,但杜拉隻有十多歲,而羊羔也很重,所以她沒跑多遠就被農場主抓了回來。在那一個早晨。當着杜拉的面将那隻小羊羔殺死了。從此以後杜拉對類似于羔羊的尖叫有所恐慌。
 所以說,《沉默的羔羊》原著也可以說是從弗洛伊德這一故事改編而來。
在片頭(克麗絲訓練的那片樹林),便模拟了“少女杜拉”式的出逃的情景。
 在片頭樹上木牌的特寫,“hurt”“agony”“pain”“love it”——傷害、苦難、痛苦、愛。之後鏡頭是反打的藍天白雲、摩天大樓。
這隐喻了克麗絲心中的空洞,心靈的受傷,創口和疼痛,無法愛而必須逃離。以視覺方式揭示了克麗絲要逃離的東西。
在片頭導演便展現了很多細節。這些安排是那些爆米花電影所不能比的,因為在片頭的這個時候,你正在拆爆米花或可樂包裝。
《沉默的羔羊》實際上是漢尼拔對克麗絲的精神治療和救贖。
 克麗絲=“少女杜拉”, 凱瑟琳=“羔羊”。
 克麗絲與漢尼拔一共有四次會面。
在第四次見面時,漢尼拔明确的指出凱瑟琳就是克麗絲心中的羔羊,當她拯救出凱瑟琳時,夜晚伴随着克麗絲的羔羊就會變得“沉默”。
所以,漢尼拔向他的精神患者克麗絲指導bill的線索,完成對克麗絲的治療和救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