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拔苗助長”的故事嗎?
古代宋國,有一位農民,總是嫌自己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秧苗往高處拔一拔,不就長高了嗎?于是,他就動起手來,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了一節,整整忙了一天。回到家還跟兒子炫耀,自己讓禾苗長了一大截。他兒子跑到田裡一看,所有拔過的秧苗全都枯死了。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時,心想:這個人怎麼這麼傻,把苗拔起來,根沒了土壤還怎麼生長?!況且秧苗根本不是這樣長的,哪有這麼快,這不是自己騙自己嗎?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個故事逐漸被淡忘了,但是拔苗助長的行為,一直在警醒着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欲速則不達。
但是放眼今天,人類的科技進步了,社會發展水平提高了,猛然回首卻發現,“拔苗助長”的行為一直存在着。
雖然人類已經進化了幾千年,但這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違背自然規律想要盡快攫取更多成果的行為模式,與幾千年前相比并沒有什麼不同,同樣是在做“拔苗助長”的事情,甚至愈演愈甚。
(一)
我們看過太多過勞死、猝死的新聞報道了: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突然間離開了我們,他們很多都是風華正茂、年輕有為,或者才華橫溢、前景美好,但卻死在了熬夜加班中,死在了徹夜不休不眠的忙碌中。
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甯願透支自己、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去做那些事情?
那些事情真的比生命更重要嗎?假如給他們生命再來一次的機會,問他們這樣做是否值得,相信他們也都會說不。
因為生命沒有了,一切都無從談起。你自己必須先要活着,才有機會去創造,去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但就是這樣一個最淺顯的道理,一件人人都明白的事情,為什麼最後是這樣的結果。
面對生命的逝去,我們扼腕歎息、深切懷念,我們讨伐相關人,追究責任,但是僅僅這些還不夠啊。
誰能我們歎息完追讨完,就不會出現下一個過勞死?
找不到根本原因,不采取真正的有效措施,我們還會依然重複在“感歎-惋惜-聲讨,然後趨于平靜”的反複循環中,沒有止境。
(二)
明明已經超出了自己身心所能承受的負荷,明明底線一次又一次被突破,為什麼還要繼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到底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都會說,身不由己啊,不得不這樣啊!
似乎是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是依然沒有出路。因為這樣的答案,是被焦慮感和危機感所裹挾着的,充滿了無奈。
在焦慮感和危機感充斥的情況下,任何正常的意願和想法都會被淹沒,感受被淹沒,情感被淹沒,人性被淹沒,隻有冰冷畸形的目标在眼前閃爍。
為什麼會有那種冰冷畸形的目标,因為有畸形的需求。而這些畸形的需求就是源自于危機感與匮乏感。
因為競争激勵,人們擔心被自己取代、被淘汰,所以通過拼命努力,透支自己的生命能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可即使證明了自己,自己已經不在或者病入膏肓了,又有什麼意義。
因為生存所迫,去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去達成一個本不屬于自己的目标。即使有任何不妥,也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這是最後一次了,以後再也不做這樣的事了。沒想到,真的是最後一次了。
因為匮乏感而想要獲取更多财富或成就更大事業,于是日以繼夜的辛勤工作,并要求所有跟随者都用同樣機械的方式,去換一個冰冷的目标。也許達成了,但透支的生命已走到了盡頭,甚至有時生命到了盡頭還沒達成。
當緣起的種子是錯誤的時候,生命的走向一定會出現偏差。生命隻能是越來越豐富多彩,越來越和諧平衡,單薄、偏激的生命狀态,是不會被自然所支持的,無論是你主動去做的,還是被動去做的,隻要是失衡的,終究會被自然和諧掉。
(三)
當然,一生都走正确和準确的路是很難做到的,出現偏差也是常态,隻有偏了,才知道什麼是正确的。人類的文明,從來都是在自我反省中不斷進步的。當偏差出現的時候,恰恰就是我們反省的時候。
這種反省,必須從自身開始。
你也許沒有意識到自然規律的重要性,那麼從今天開始,你需要去了解什麼是自然,去開始學習遵循自然的狀态去生活。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就在你心中。
找到身心自然舒适狀态,該睡覺時睡覺,該吃飯時吃飯,工作時好好工作,娛樂時好好娛樂,張弛有緻、松緊适宜。不妄想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東西,不妄想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清淨自然,還有什麼可以傷害到你。
你也許已經意識到自然規律的重要性,但實際行動中可能還是覺得它并沒那麼重要。就像我們都知道要早睡早起很重要,但仍然會刷手機到後半夜、加班工作到深夜、喝酒聚會HIGH到深夜一樣。知道做不到,不是真知道。以為可以僥幸用沒有底線的付出,來換取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其實就是一種妄想。
任何通過自我傷害、自我貶損所獲得的東西,都不是真正的成果,而是一種不等價的交換。這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消耗,而不是自我創造。真正的創造,産生的不該是恐懼、匮乏和貶損,而是喜悅、拓展或溫暖。
(四)
有人說,周圍環境就是這樣的,大家都是這樣,我很想改變,但是我無法改變環境,我一個人能做什麼呢?
人與自己所創造的環境,一直都不是僵死的關系,而是始終處于一種互相調适和平衡狀态。
當你處在一個與自己觀念和感受都無法和諧的環境裡的時候,絕不是走投無路的,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對抗、激化矛盾;二是溝通、調适,互有進退;三是離開,尋找新的适合自己的地方。
通常情況下,第一條路和第三條最容易選擇,第一種是情緒驅動,對抗、激化矛盾,表達自己的不滿,暴露問題,然後再尋求問題解決;
第三種是離開這裡,更換環境,總有适合自己的地方,隻要去尋找,一定能找到。但是,現實中很多人是避無可避,無法潇灑地離開,隻能走第二條路了。
這條路讓你與環境進行溝通,雙方多些了解,再提出自己的主張,互相調适、慢慢推進。這是一個長期磨合的過程,也是一條比較辛苦的路,一條最現實的路,但也是一條自己與環境共同成長的路。
無論選擇哪條路,都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必須對自己有感覺,有覺知,知道自己處在怎樣的狀态裡,自己究竟想要怎樣,這樣才能夠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選擇,找到一個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相反,如果你失去對自我的感知,交出了自己主宰自己的意願,淪為麻木的機器人,那麼發生什麼都是可能的,也無可厚非。因為你已經放棄了自己,甘願被裹挾,誰都救不了你。
(五)
還有人說,我這樣先為自己考慮,會不會很自私呢?
如果你都不能夠做好自己,又如何能夠幫助到他人,又何談為大家貢獻真正優秀的自己呢。
所謂,力有不逮,無以為繼。
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能力就難以發揮,事情就難以繼續。該唱歌的去挑戰廚師,期盼成為高水平大廚,而忘記了自己本來是做什麼的;該演戲的去搞綜藝,希望獲取更多流量,但總覺的尴尬、水土不服。
專業的人不做自己專業的事,被潮流或者本心以外的東西裹挾着走,結果怎麼會好呢。
專心做好自己,專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即使周圍環境不如意,你至少可以決定自己,讓自己内心的光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最可怕的是人不看顧自己,而把所有責任和問題都推到别人身上,人雲亦雲,熙熙攘攘,看起來好不熱鬧。但是熱鬧過後呢,你還是原來那個自己,沒有提升自己,沒有找到方向,更沒有為這個社會貢獻一點光亮和正能量。
自己決定自己,看顧好自己,并不是唯我獨尊,而是尊重自己當下的狀态,讓自己的身心逐漸回歸到一種自然平和的狀态上,根據自己内心真實的感受,去做自己喜歡或者力所能及的事。
生命這棵小苗,有它自己的節奏與美,你隻要給他陽光與水,給他自然的土壤,它會逐漸長成參天大樹。
也許你拼命久了,不知道什麼才是随順自然;也許你緊張慣了,放松可能會讓你極其不适應。不用擔心,請跟随日出日落、潮漲潮落、花開花謝,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吧,因為所有的自然與美,和諧與平衡,喜悅與自在,都在你靜心的傾聽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