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佾六佾八佾區别?提起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整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出來了,還有哪些事是做不出來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四佾六佾八佾區别?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提起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整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出來了,還有哪些事是做不出來的呢?
然而,有一些注解把此處的“忍”,解作容忍、忍耐,從而把本句理解為: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容忍,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
這種理解并不正确,然而得到廣大認同,漸漸成為了孔子的一句名言,甚至衍生出了“叔叔可忍,嬸嬸不可忍”。随着社會環境的變遷,一些字句的意義也會随之變化,重新生成了新的涵義……
本句若作為一個單獨句子,這樣的理解自然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于本章,聯系上下文意,這樣的理解就有所偏差了。本章是孔子怒評季氏的僭越行為,擔心其将會引發更大程度的禮崩樂壞,是一種強烈的斥責語氣,而非是在委婉抱怨。故而,本句的“忍”,是直指季氏用心險惡,而不是解釋要不要容忍。
1.為什麼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理解錯了呢?
主流釋意是以孔子為主語,解釋為: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是絕不能忍受的意思。
但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上以季氏為主語的解釋為: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個都可以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不可以忍心做出來呢?’"
這句話就變成孔子是用來評價季氏的,是以小見大,通過禮的小細節看出季氏這個人沒有什麼底線。
而忍無可忍出自《三國志》: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孫禮傳》:“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釋意: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1.依照楊先生的解釋,二者顯然意思是不同的。
古往今來,很多成語都會因為時間關系,改變了他們原本的意思。這樣的例子也很多。譬如呆若木雞這個詞在古代可以形容軍隊軍容整齊,令行禁止,紀律嚴明,現在卻是完全的貶義詞。
2.而若是依照主流釋意,絕不能忍受和再也不能忍受也是不一樣的。再也不能忍受的前提是之前忍了很久,給出的反擊選擇。而絕不能忍受是事情本身的觸及我的底線,我不能忍受。
其實,這句話包含着更深層次的意思。需要我們結合當時的背景去理解。
2.為什麼周朝創建周禮?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朝,建立起封建國家——周。強大的周王朝在"殷鑒不遠"的認知之下,開始意識到文化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進行了"殷尚鬼,周尚文""周人尊禮,敬神而遠之"的思想改良,采取"制禮作樂"的政治統治手
西周官學樂教發達。然自春秋以降,周天子的地位發生了動搖,周代樂制亦随着禮之"壞"而"崩",主要表現為:雅樂文化不斷下移;在雅樂的使用上,天子之樂,不斷為諸侯,甚至大夫所僭用;器物方面,傳統祭祀雅樂"金石之聲"漸趨式微;在審美标準上,新聲興起,"不平"審美觀沖擊着傳統"中和"審美觀;就審美對象而論,雅樂呈現出從娛神到娛人的世俗化轉向。
周禮是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套貴賤有别、尊卑相序的等級嚴明的禮儀體系。它強調等級,從根本上維護階級社會的政治統治。而季氏八佾舞于庭之類越禮之事的頻頻發生,表明禮的等級制度已受到破壞,它所維護的政治秩序被打亂,禮崩樂壞預示着政治的變革
周禮規定的等級制度是為了穩定社會,也确實穩定了數百年之久。孔子維護周禮,是為了社會穩定,但他維護不了,禮崩樂壞乃大勢所趨。孔子以後,社會就進入幾百年戰亂的戰國時期。
不過,雖然如此,事實上魯國原本就能用天子之樂的。
3.魯國能用天子之禮,季氏僭越在哪裡?
先了解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以八佾舞為最高等級呢?
因為天子是天的兒子,天道最長年三百八十四天,均分為六十四周,所以為八佾。天子必須遵從天道,所以《夏禹·連山》六十四組符号,《殷武·歸藏》六十四塊龜藏,《周文·周易》六十四周。
八佾之舞是周王室國舞,即《萬舞》、也稱《大武》,是戰場上步兵方陣的藝術再現。一般演武于王師出征之前,亦可謂“戰争動員令”。《萬舞》是周國國歌,文王作曲,武王、太公和周公填詞。周人出征和凱旋,必演《萬舞》。
魯國是周天子封給周公之國,周公之子伯禽為魯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勳勞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後,賜之以重祭。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故魯君祭宗廟有八佾之舞。魯國是周禮最完備的國家,韓宣子拜訪魯國時曾經說過:“周禮盡在魯矣。”
但天子之禮樂,隻能在文王、周公廟用之,若用之于他廟,亦是僭禮。季氏是魯桓公的後裔,為魯國的卿大夫,他以為周公廟得用天子禮樂,故亦在其家廟中用之。此是嚴重的僭禮行為。
學儒必須敦倫盡分,始能希聖希賢。季氏僭禮,即是不能盡分,必為魯國禍亂之源。所以孔子嚴斥其非。
4.孔子為什麼如此重視禮樂?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但實際上孔子不是魯國人,孔子祖上是宋國人商王室後代,所以他是子姓爾,魯國是姬姓周公後代,孔子出生在魯國,在魯國長大。孔子在這樣的環境國家長大,自然深受周麗的影響,所以他才會主張恢複周禮
《八佾》篇主要講文化,文化在當時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就是禮制,所以《八佾》篇以季氏的“八佾舞于庭”開始。《學而》篇主要講學問的内用,《為政》篇講學問的外用,《八佾》講内用和外用結合起來所形成的文化。一個國家滅亡了,還可以重建。一個民族文化滅亡了,是無法重建的。中華民族經曆了幾千年,一次一次的被異族入侵,一次一次的面臨崩潰的邊緣,但中華民族變得一次比一次強大,始終沒有滅亡。為什麼?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直沒有消亡。
孔子曾經說過:“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意思是,中國以外的四方都有國家,卻沒有文化,無法流傳,還不如已經滅亡多年但有文化傳承的夏朝。
靠着武力和權謀去建立國家是容易的,比如中原周邊的戎狄,他們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但卻如流星一般,往往在曆史的天空中一閃而過,沒有留下什麼東西,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文化”。這些戎狄國家沒有文化。而已經滅亡千年的夏朝,因為有文化,即使國家滅亡,文化也可以傳承了下來。比如我們現在用的陰曆,其實就是夏曆。而我們一直自稱是華夏文明。
孔子在文化即将滅亡時,将中華民族的文化集大成,删詩書,定禮樂,開教育。他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美譽。從中,我們就可以側面了解,孔子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貢獻到底意味着什麼。
5.結語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每一次因為惡小而為,就是對惡的一次忍心,一次一次的忍心,就會讓這個作惡的心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在面臨着大惡時,他把心一橫,做了出來。所以孔子對季氏的做法,感到很擔憂,連天子所采用的八佾都做了出來,那離取代魯國國君之類的事情還有多遠呢?
所以我們要多學習,然後才能知道哪些小事不應該做,才能防患于未然。如果我們很多道理不明白,我們就會覺得有些事是小題大做,等有一天事情很大時,悔之晚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