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遇見最美的自己張姐

遇見最美的自己張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4 20:14:00

遇見最美的自己張姐(流金歲月餘熱未盡獻)1

張宜霞,周圍人都親切地稱呼她張大姐。

都說以文會友,我和張大姐的相識真的緣于對文學的愛好。2019年,文友推薦了她的幾篇文章,雖然文筆樸實無華、沒有過多的修辭和雕琢,但是内容都是真情實感,讀來感人至深,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後來她的文章多了起來,文筆也越來越娴熟,《娘和她的朋友圈》《算盤珠上撥動的時光》《婆婆走了,她的黨齡有71年》……一篇比一篇精彩,篇篇令人感動不已。一篇《陪着爹娘逛北京》點擊量超過1400多萬,《西倉庫的殺豬姑娘》更是獲獎無數,張大姐成了圈子裡小有名氣的作者。而此時的張大姐已經65歲,在農行退休也已經10多年了。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喜訊再次傳來,我們的張大姐不負衆望,又獲得農業銀行總行“金穗先鋒100人”榮譽稱号。我覺得再多的獎項都無法全面體現張大姐的優秀,随着我和大姐交往得深入,越來越覺得她是一名優秀的共産黨員,一個大寫的“人”。

遇見最美的自己張姐(流金歲月餘熱未盡獻)2

好黨員: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

張大姐是泰安市東平縣人,來自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憑借着吃苦耐勞、紮實肯幹的精神,從基層一步步幹起來,退休前是濟南農業銀行副行長。

“工作可以退休,但‘勞動模範’這個稱号要一輩子閃光,‘共産黨員’這個稱号一輩子也不能褪色!”張大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退休前,她榮獲山東省勞動模範稱号,是被《人民日報》刊文報道的廉潔自律女行長;退休後,她更是不忘初心,“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不斷地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無私奉獻、貢獻力量。

退休後的張大姐,始終關心着農業銀行的事業發展。因為原來出色的工作表現,她經常受邀為分支行幹部員工授課,每年10多次,奔走在山東各地。她珍惜每一次授課機會,每每都要針對不同的學員特點精心備課,用心、用情宣傳專業知識、分享工作經驗。她的講課讓大家受益匪淺,但行裡發放的授課費都被她婉言拒絕。而且她還養成了一個“壞習慣”:不論走到哪裡,隻要看到農業銀行營業點,就會不自覺地走進去逛一逛,看看裡面的工作情況,還順便提一提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成了一名時刻在崗的“社會監督員”義工。她還積極參與老幹部活動,為老幹部做思想工作,主動宣傳黨的思想和精神,推廣“微信助推黨建”工作法,帶領老幹部一起發光發熱。

勞動模範永遠不退休,共産黨員永遠在路上——這,就是張大姐一直都在踐行的做人原則。

遇見最美的自己張姐(流金歲月餘熱未盡獻)3

好閨女:任勞任怨 伺候母親七年

“寫寫俺娘,是我兒時的夢想”,張大姐說,是娘的精神鼓勵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也是娘的願望為我開啟了寫作之路。

娘說:"聽你大爺說話去,聽大爺說話長心眼"。娘不會說“三人行必有吾師”這樣的大道理,但是教會兒女虛心學習,終生受益;娘說,"人的力氣就像井裡的水,出了還有。"就是這句話,使得張大姐在工作崗位上一直勤懇努力,踏實苦幹,不計較個人得失,終于成就了一番事業;娘說,“生雞生狗叨一百口,一百口叨完就好了"。這句話教人包容,面對生活中的低谷決不輕言放棄。

這些話成就了張大姐的第一部作品——《娘的三句話》。文中寫到:娘的三句話,影響了我的一生!當這篇作品終于見諸報端,張大姐第一時間拿給纏綿病榻已久的娘看時,娘把那份報紙捧在手裡反複觀看摩挲(其實娘鬥大的字識不了一布袋),激動得老淚縱橫,愛不釋手。以後街坊親戚來串門時,總會拿出來給人家看。逢人便誇:俺閨女能寫文章啦。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深懷感恩之心的張大姐對娘也是盡心盡力。2012年年邁的父母得病後,她把他們接到濟南,看病吃藥,在弟弟的協助下精心侍侯了七年坐輪椅的娘,任勞任怨,直到送終。

張大姐知道娘病中最大的願望是看到女兒的成就,看到她寫出更多的好文章。于是,61歲的張大姐開始學習、寫作,從此筆耕不辍。

“一個人要實現夢想,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娘的朋友圈》《我和婆婆的幾件小事》《大大教我打算盤》等文章都是一氣呵成,篇篇都在贊頌生活中的美好、和諧和感恩。文章陸續發表在各大報刊媒體,引起了社會上廣泛的共鳴。

張大姐說,如今她沒啥好遺憾的了,在娘最後的日子裡盡心盡力,而且幫助娘實現了晚年最大的願望,陪娘走過生命最後的時間,“我這個閨女做得無怨無悔。”

遇見最美的自己張姐(流金歲月餘熱未盡獻)4

好媳婦:以心換心 婆婆也是娘

熟悉張大姐的人都知道,她曾做了23年的軍嫂,為了不影響在部隊的丈夫,她獨自挑起了伺候自家和婆家兩家人的重擔,而且工作、生活兩不誤。

衆所周知,婆媳難相處。張大姐深知其中道理,她用自己的愛和實際行動,一點點走進婆婆心裡,實現了從客人到家人,再到親人,最後到可信賴的人的一步步轉變。

有一次婆婆半夜裡突然腹痛,疼得在床上打滾。那時張大姐正值懷孕快要臨産了,家裡沒有别人,無奈她隻好大半夜穿着拖鞋就跑出門,跑了一條街去單位大院叫衛生所的醫生。當時單位大門緊鎖,她連喊帶砸半天沒人應聲,情急中張大姐不顧身體竟然爬過兩米多高的大門進去叫人。後來醫生說幸好就診及時,如果再晚半小時後果不堪設想。第二天白天再路過大門口時,張大姐看着高聳的鐵門一陣陣後怕,當時挺着大肚子怎麼爬過去的呀!

後來婆婆眼疾厲害,在濟南遍尋良醫未能治好,眼看就要失明了。張大姐打聽到鄭州有大夫能治這病,盡管正值盛夏酷暑,她毅然決然地抱上孩子、拖着半失明的婆婆、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踏上了千裡尋醫之路。在鄭州一住就是半個多月,期間吃的苦頭難以言表。後來婆婆的病治好了,她自己卻連累帶急得病了一個多月。

都說将心比心,張大姐以實際行動做了好媳婦的榜樣,也溫暖了老人的心。婆婆常說“我們這個家多虧了她,街坊鄰居都羨慕,她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福氣”。時光荏苒,張大姐和婆婆朝夕相處已經40年,成了相濡以沫的比親人還要親的人。今年2月份,婆婆在家裡安詳地走了,享年93歲。

好心人:無私奉獻 處處彰顯大愛

2008年汶川地震後,張大姐第一時間趕到單位黨委組織部,要求捐給災區9000元,并再三囑咐要替她保密。2010年11月,她作為農行唯一代表受邀參加中組部組織的“特殊黨費”使用情況考察活動。接到總行通知時,她才知道:正是當年那筆捐款,讓她成為全國農行系統第一個交納特殊黨費的黨員。而她無私奉獻的事迹,才被大家得知。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激動地說:“我當時捐款的初衷很簡單,我人去不了汶川,但是盡我所能地捐款做出貢獻了,感覺多少踏實一些。再看到關于災區的報道時,心裡面也就不那麼着急難過了。現在看來,再小的善舉也能成就大愛呀!”

平日裡,張大姐也是個時刻關心他人的熱心人。單位很多員工因為工作繁忙總是找不到對象,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協調有關單位組織了多場聯誼會,積極為年輕人牽線搭橋,促成了很多良偶佳緣。她熱心公益事業,經常參加志願者活動,多次救助困難家庭,定期教農行老幹部打太極拳,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熱心大姐”。

“做黨的好幹部,做農行的好員工,做社區的好居民,做老幹部的好朋友,做父母的好女兒,做孩子的好媽媽。”這是她給自己定的“六好”目标,要做就做到最好,即使退休了,初心也不變。

“餘熱未盡獻,老骥不偷閑。古梅無他求,點紅暖人間。”張大姐就是這樣,踏踏實實走好人生每一步路,扮演好人生的每一個角色。

作者:劉锬 報社編輯,山東省作協會員。

壹點号潭水流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遇見最美的自己張姐(流金歲月餘熱未盡獻)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