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課講了老師的稱謂,有老師就有學生,"學生"是一個集合名詞,詳細分起來還有幾種,你了解多一些,對于欣賞古代書法作品就比較深入。
先來看一段《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八回有這麼一段: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八回:
■ "且說他這位親家沈忠堂,現官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又兼掌院大學士。雖然不在軍機處有什麼權柄,然而屢掌文衡,門生可是不少。"
"衡"就是秤,"屢掌文衡"就是當主考官。你看這一段中,出現了一個詞:"門生"。"門生"是不是學生呢?等下講。
我經常引用漢代經學大師鄭玄的注,《後漢書·鄭玄列傳》有一段故事:
■ 時汝南應劭亦歸于(袁)紹,因自贊曰:
■ "故泰山太守應中遠,北面稱弟子何如?"
應劭字仲瑗,又作中遠,這是東漢末年的名人,著作很多。"自贊"不是稱贊自己,而是自我引薦。鄭玄作客袁紹,正好應劭也在袁紹處,應劭自我引薦說:"我就是擔任過泰山太守的應中遠,我當你的弟子怎麼樣?"這裡應劭要當弟子,不是當門生。
弟子和門生,是不同的兩批人。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解釋得很清楚:"其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隸釋》還說:"未冠則曰門童,總而稱之亦曰門生。"
籠統的說老師所教的學生都是"門生",但細分起來,如果年齡未到二十歲的,那是門童。二十以上老師親自講授的,那是弟子。但有的老師學生很多,教不過來,就由大弟子教一些學生,這就是門生。
我拿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為例,來說明門人和弟子的不同。
《後漢書·鄭玄傳》說:"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
鄭玄感到家鄉山東一帶沒有人可以指導他,由盧植介紹,師事當時著名學者馬融。鄭玄傳說:
· 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
你看,這位馬老師的學生分為兩批:一是"門徒",四百多人,二是"升堂進者,五十餘生"。這批人是可以直接見馬融的,也就是弟子。
· 融素嬌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于玄。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
鄭玄三年沒有見到馬老師,隻是高業弟子給他指導。這時候,鄭玄的身份隻是門徒。後來機會來了:
· 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筭,乃召見于樓上。玄因徒質諸疑義,問畢辭歸。
有一次馬老師召集弟子考論一個圖緯問題,要懂算術,聽說鄭玄算術好,招鄭玄上樓,這才見到了馬老師。鄭玄解決了數學問題,同時抓緊機會,把三年來學習中沒有解決的疑難問題,當面請教馬老師。傳說隻問了三個問題,馬融一一做了解答。
請注意,這一來鄭玄的身份變了,成了馬融弟子。"問畢辭歸",問題解決了,鄭玄就告辭走了。
· 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鄭玄這一走,馬老師感歎說:"我的學術将流傳到山東一帶了",這一點馬老師還是很有眼光,曆史證明鄭玄的成就超過馬融。
我年輕時求學,老師對我講鄭玄的故事,非常震動。我們那時候是不經研究和思考,不能随便發問的,當弟子提問題,本身就表達你學術水平和研究程度。老師指一條路告訴你去走,告訴你要讀那些書,隻有反複思考而解決不了的問題,才去請教老師,由老師解答。
父師、少師-弟子
上一課講到周朝官員七十歲退休,教鄉間弟子。
■《儀禮注疏》:
■ 雲"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者,謂七十緻仕之人,依《書》傳:大夫緻仕為父師,士緻仕為少師,教鄉間子弟。
劉宋雷次宗解釋說:
· 雷次宗雲:"學生事師,雖無服,有父兄之恩,故稱弟子也。"
"弟子"本來指弟弟的兒子,即唐以後所稱侄子,老師不屬于五服宗親,但對于學生來說其恩猶如父兄,所以相對而言,當時學生稱為"弟子"。
先生-弟子
上次還講到"先生",《論語·為政》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順:
■《論語·為政》:
■ 子夏問孝。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為孝乎?"
■ 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先生,謂父兄。"
孔子的意思是:孝順最難是和顔悅色。有事情子女搶着做,有酒肉父兄多吃,這難道就算是孝嗎?
這句話中弟子和先生是一家人,後代轉化為學生和老師,有事情學生去做,有酒食老師随便吃,哪有這樣的師生關系,孔子的原話不是這個意思。
除了弟子和門生之外,還有一種"私淑弟子"。"私淑弟子"的意思是私下敬仰某人,以某人為師,但實際上未曾得到直接的傳授,甚至根本沒見過面。
《孟子·離婁下》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出生時,孔子早已去世。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孟子的老師是"子思之門人",得孔門之道,所以孟子說"私淑"孔子,以孔子為師。
本課一開始講到的《官場現形記》中,沈中堂做過多次主考官,所以門生極多。這沈中堂是座師,并沒有真正教過那些門生,所以這些人隻能稱"門生",不能稱"弟子"。
有些座師長壽,徒子徒孫特多。明代都穆說:
· 張公元桢居翰林久,其門生之子又有出門下者,其人不敢稱門生,而通狀曰門孫。
這是父子兩代同出一個座師,那就産生了"門孫"這名詞。
還有一種情況如顧炎武所言:
· 座師、房師之謂我,謂之門生;而門生之所取中者,謂之門孫。
這是說如果門生自己做了考官,錄取了一批門生,對于太老師來說,就是門孫。
在科舉時代,師生關系大緻就是這樣一個表。古代師生關系,對于學術和政治影響極大,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社會關系網,在書法作品(中)頻繁地表現出來。
2.4師生之間常見的稱呼明白了師生關系,怎樣稱呼就比較容易懂了。要注意"弟子"這個名稱,後來經常用于宗教信徒,如趙孟俯拜中峰和尚為師,自稱弟子。
寫信上款"中峰和上老師",下款"弟子趙孟俯和南拜覆"。
這是趙孟俯抄寫的《心經》,最後一頁上的落款是:"弟子趙孟俯奉為本師中峰和尚書"。
唐人寫經,最後落款是"菩薩戒弟子尼智行受持"。
侍生
文人如果本身是老師的弟子,落款往往用"侍生"為多。《論語》寫到學生在孔子身邊,有"顔淵、季路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等等,所以後世有"侍生"這一名稱。
學生侍于老師身邊,當面聆教,那必然是弟子,所以寫"侍生"就是表示弟子身分。但明清官場"侍生"這名稱泛濫,見到前輩均自稱"侍生"。王世貞《觚不觚錄》這樣說:
· 相傳司禮首監與内閣刺用單紅紙,而内閣用雙紅帖答之,然彼此俱自稱"侍生",無他異也。
甲拜會乙,帖子上自稱"侍生",那乙回帖,也自稱"侍生",其實隻是客氣,彼此都沒真正做過"侍生"。
清代阮葵生《茶餘客話》這樣記錄:
· 翰林故事,初入館,于前輩投刺書"侍生",而口稱"學生"。
可見那時"侍生"的用法已經泛濫到什麼程度。就連"西遊記"中的妖怪,居然也會寫個帖子:"貼上寫着:'侍生熊罴頓首拜'"。
受業
除了"侍生"這個名稱,還有個名稱"受業"。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追随老師接受學業,所以學生也可以自稱"受業"。
上一課思考題,我用這張作品為例,
上款"湘坡夫子大人鈞誨",下款是"受業呼震",尊稱是"夫子大人",學生自稱為"受業"。
有同學注意到"鈞誨"常用于政界,如鈞鑒、鈞裁、鈞座、鈞批、鈞令、鈞聽,所以這"湘坡夫子大人"可能是作者的上級。
門生
剛才說過,"門生"也表示學生,它的涵義可以比較廣泛。你看這陳道複給老師文征明的信,
一開始寫:"門生陳道複頓首上啟",換行"衡翁尊師大人先生"。其實陳道複一直得到文征明的指點,說是弟子也不為過,但他的書畫和文征明路子不同,和文征明相差很大,所以文征明說:"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陳道複自稱"門生",恐怕也有此意。
晚生
對于前輩,還可自稱"晚生"。"晚生"和"先生"相對,但内涵比較廣泛,"先生"既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其他長輩。這是文征明的一封信,
于收信人稱"先生",自稱"晚生"。這兩個人是不是一定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呢?未必。
同學之間
"同師曰朋",朋友之間稱呼尤多。如學友、學兄、學長等等。出于一個老師門下,稱為"同門"、"同門友"、"同門生",顔師古說:"同門、同師學者也。"古人讀書"十年寒窗",所以又有"窗友"、"同窗"這些稱呼。古人席地而坐,同學也可以稱為"同席"。
友人之間
"同志曰友",志同道合,興趣相近,可謂同道、道友、道兄、道長等等。但近年來,香港稱一起吸毒的人為道友,好好一個稱呼,就這樣弄壞了。
如果兩人都喜歡書法,那落款怎樣稱呼?可稱硯友,但注意以前"硯友"等于同學,那時候大家在一起磨墨揮毫,現在隻剩書法之友還幹這種事了。
這是米芾寫給好友黎錞的一封信,
黎錞字希聲,宋代經學家,米芾稱黎錞為:"希聲吾英友",表現出對朋友的欣賞。
年兄
如果是科舉同榜錄取者,同一座師,同學之間互稱"年兄"。而在書法作品上稱人為"年兄",自稱就是"年弟"。如果是和你父親同榜錄取者,稱"年伯",對方稱你就是"年侄"。這些在明清兩代尤為普遍使用,書法作品中常見。
(各位)簡言之:
· 中國學術思想就是通過弟子門生相授的。
·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在學術上有重大意義。
· 師友弟子門生形成了學術流派。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黃宗義《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學案就是講學術流派的,也就是由師友弟子一群人表達的學術思想。
到這堂課,親戚、朋友、師生的主要稱謂都講了。古代和現代稱謂有很大不同,未必可以照搬,怎樣活學活用,既文雅又适當,是我們的課題。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 學生:弟子、私淑弟子、門生、門童等。
· 對尊長:弟子、侍生、受業、門生、晚生。
· 朋友間:同門、同窗、同道、硯友等等。
複習思考:
· 魯迅寫信給女學生許廣平,稱"廣平兄",請查一下數據,為什麼老師可以稱學生(包括女學生)為"兄"?
· 學生回信時,是否稱老師為"弟"?
· 同榜錄取者互稱"年兄",是否要考慮對方的年齡?如果對方年齡小,是否稱他為"年弟",自稱"年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